恩师顾一尘
文/王柏生 尚伟
2019年秋末冬初,我们一起赴南昌青云谱,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举办的《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八大山人书画不拘成法,独辟蹊径,笔墨纵情恣肆,造型独特简洁,意境幽邃,寄情于笔墨。观赏八大山人的原作,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八大孤傲与独立特行的人品气节,跃然纸上。我们不约而同地缅怀五十年前的恩师——顾一尘,顾老师也是一位我们对他的绘画艺术十分敬仰,人格精神特别感佩的先师。
顾一尘(1906—1963),又名金治、字宝锟,别署慧痴、慧寅。福建泉州人,福建著名中国画家、诗人、教育家。
顾一尘幼年聪颖好学,其父顾藻荫为泉州晚清名学者,由于他的严教熏陶,顾一尘弱冠之年,就在古文学与绘画艺术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惊人天赋,旧制泉中毕业时,就以历季总平均甲等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图画等学科。21岁组织“桂花吟社”,22岁出版《丛画合集》。早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为潘天寿得意门生,在校时崭露头角,深受老师同学器重。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顾一尘就已蜚声画坛。
1934年8月,上海、杭州一带知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成立“艺风社”,由孙福煦任社长。当时未及而立之年的顾一尘,就与徐悲鸿、张大千、方君壁、潘天寿、丰子恺诸大家并肩加入该会。并常有诗文与绘画作品刊登在《艺风》杂志。顾一尘参加了“艺风社”在上海、南京、广州、北平等地的历届全国画展及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作品广受同行好评。1947年全国汇编《美术年鉴》,收入顾一尘作品,介绍他的艺术成就:“其画风崇创造、主革新、倡'中国画的二重表现'、开文画一新途径”,该书论文集第二篇还刊登他的论文:《中国画二重表现》。新中国成立后,顾一尘参加全国、华东、福建历届美展,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系首届“中国美协福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委员。1959年应邀为北京人民堂作画,1961年作为福建美术界代表,(陈子奋、李硕卿、顾一尘、林鸿翥、谢投八共5人)出席全国第三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顾一尘博学多才,绘画、文学、书法造诣精深,史学、考古、佛学颇有研究,又通英语日语。还是中国植物学会会员。顾一尘与弘一法师交谊甚深,弘一称他为“胜士”、“居士”、“稳者”。法师住留泉州南俊巷承天寺“月台别院”其间,顾一尘常去拜访,聆听弘一法师传经。弘一也到过顾一尘祖厝歇住两三天,弘一法师为顾一尘住处作《饮萃庐题记》,一尘《赠弘一上人》一诗洒脱清新,超脱尘障,两人为忘年交。顾一尘与好友一同畈依做法师的在家第子。一生一尘不染淡泊明志,老师寂寞凈心孤冷的个性,深受弘一法师的影响。
顾一尘在中国画领域成就最大,他工山水、花卉、飞禽,尤善画飞燕、金鱼,形象造化自然,造型简洁概括,鲜活生动。笔墨简逸冷峭灵动,勾勒用笔喜中直藏锋,奔放跌宕,线条飞舞悠扬,无一滞笔。赋色清新典雅,墨色交融,绝无脂粉气。格调明快高雅,风格鲜明又自成一格。顾一尘的花鸟画作品,可以说是近现代八闽写意花鸟领域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我们61年有幸承顾一尘老师圈选,进入老师主持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专业学习,先生63年罹疾,英年早逝,我们竟成了他最后的关门弟子。遥想当年顾老师教授我们的花鸟画课程,上课话不多,几句话简明清晰概括了要点,便让我们围在他身旁的课桌边,看他现场示范。他提笔运腕勾勒点染,胸有成竹超然物外的动作神态至今恍若眼前。先生课前总要准备全班同学人手一张的范图与步骤图,授业解惑一丝不苟。
先生作画勤奋,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近乎严苛,每画完一张总说:“画不好,不要学我的”,说完便将画完的画捏成纸团塞进裤子口袋。
先生最喜欢画柳燕,自在飞翔的云燕,飘拂的柳枝,仿佛是他心中飘逸的春风,以物写人,灵动传神,令人赞叹不已!
先生生前不善言辞,不爱交际应酬,埋头于绘画与学术,谦逊低调,身后作品散落四处,真迹难觅。一位八闽真正的写意花鸟大家,在画坛这般热闹,“大师”辈出的时势下,顾一尘竟渐被湮没遗忘。
顾一尘老师一尘不染、泰然纯净的情操,不趋炎附势的君子风骨,一心执着于自己的绘画与学术的风范,他非凡的广博学识,谦卑温良的个性,对学生影响至深至远,让我们永远敬仰。顾老师绘画作品中那深远高超的笔墨色韵境界,超凡脱俗的绘画思想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脑海中,在学生心中绵绵长存。
简介
顾一尘 (1906-1963),又名金治,字宝辊,别署慧痴、痴寅,泉州市后街彩笔巷人。早年就学于上海艺术大学。1958年秋任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科主任。1959年曾应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作画。1961年代表福建省美术界出席全国文代会。1962年有20幅作品参加福建省美协举办的联展。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
顾一尘一生勤奋质朴,博学多才,对我国古典文学深有修养,对佛学也有造诣,并有专论发表他的画,于山水之外,尤擅花乌,所画的柳燕,更为传神精绝。他对艺术创作态度严肃,每作一画,必绘许多幅,选其中优者,其余当即毁去不存。他在中国画二重表现一文中阐述应广拓视野,突破古人窠臼,不断创新,自辟蹊径,除具备谰熟的技巧,于形态之外追求神态。他认为要读书,才能使所画含蓄艺术的内在美。他的画神形皆备,意境清新高远。
他的学生李法西教授夫妇曾撰写挽联概括顾一尘的一生:执教三十年,诚诚恳恳,天下桃李怀师表;挥毫万千笔,点点滴滴,交融血汗留艺坛。、
生平
顾一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生。幼时家贫,由父亲顾藻荫教授汉文诗词。他爱好美术,常借名人真迹临摹,13岁就将画稿供人刺绣。民国11年(1922年)进泉州中学,兼任图画教师。毕业留校任教,兼佩实小学、女子中学教职。民国15年组织桂花吟社。民国16年与林子白合作出版《丛画合集》。
民国17年,顾一尘考进上海艺术大学。他的作品入选上海美协画展《菊轩画集》。毕业后,先后担任泉州佩实小学教务主任,厦门慈勤女中、泉州昭昧国学、安海养中、泉州女中教师,教授图画、国文、生物、地理等,同时创作大量旧体诗和新诗,发表于《江声》、《民钟》等报刊;主编《晚星》文刊,辑有《四月集》。此时他的国画创作逐渐成熟,出版《尺页》画集。作品参加艺风社在上海、南京、广州、北平等地举办的全国画展。顾一尘的图画和诗文常在全国一流水平的《艺风》杂志上刊登。民国25年,他的《日出东山之上》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被选刊在该次展览会的画册上。
民国36年,全国汇编《美术年鉴》,收入他的作品,简介他的艺术成就,评语云:“其画风崇创造,重内容,主革新,倡‘中国画的二重表现’,开文人画一新途径。”
解放后,顾一尘先后任厦门一中、女中、二中教师。1958年调任厦门工艺学校绘画科主任。他以绝笔浓情,创作了《红遍大千》、《南国归鸿图》等讴歌社会主义的大小画卷。他的寻丈立幅《松梅图》,苍劲夭矫,葱郁蓬勃,构思之巧,运笔之灵,不落窠臼,令人赞叹。
1959年,顾一尘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1961年以福建省画界代表参加全国文代会。1962年有20幅作品参加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联合展览。
顾一尘对史学、佛学都有研究,兼懂英文、日文。与弘一法师结缘交谊。弘一法师为顾一尘住处作《饮翠庐题记》。顾一尘一生以“一尘不染”,淡泊明志。当他病重时,有人要出高价收存他的作品,被他谢绝。他说:“我平生没卖过画,画可以送,不可以卖。”
1963年元月,顾一尘因病去世,享年58岁。所著诗稿《惑中集》、《寂寞的春天》在“文化大革命”中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