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顶泰山
1968年12月,因公事出差至济南的曾锦德第一次见到泰山,并登上了天烛峰。北方的冬天冷得不可思议。同去的工友对那三个月里一次又一次的降温感到惊异。生长在福建的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寒冷。冰棱柱、鹅毛似的大雪、压了雪的屋顶都是不曾见过的。一派银装素裹,洁净透彻。这次济南行,是为完成毛泽东像章、花纸的设计任务。曾锦德是花纸设计主要负责人员。十月至十二月,整个北方的改变让他们措手不及,夜里裹着军大衣躺下,也会被冻醒。半夜工作就煮上一锅面疙瘩,火燃着,既是给夜里的添食,也可作火炉保暖。食堂的饭菜简单,量却很足。热腾腾的饺子、煎饼,叫不上名字的油炸了脆皮面皮,一大碗端上来是南方的两倍。当地人热情豪爽,说话直接,不拘小节。这些都让曾锦德对北方充满了好感。泰山的寒冷又是另一种山脉气候,即使是夏天,凌晨天烛峰顶的空气也会瞬间凝华,又在日出时瞬间升华。冬天的泰山大雪封顶,像一块大布隔了一层,明晃晃一片,因雪吸音,简直不知山中另有活物。
他们工作量多,时间紧。拿像章设计来说,福建省一年产量为1700万个,他们就得生产2000万个。花纸的设计也是如此。曾锦德等人十月初从德化出发,经过江西庐山、景德镇,二十日的时间到达济南。途中,曾锦德向远在德化的洪玉环寄去中秋书信,好让她不要太过挂念。工作持续了三个月,从济南发出到德化的书信,久久才能收到回复。这是洪玉环来到德化后他们第一次长时间的分别。洪玉环心灵手巧,进步神速,作起画来也完全不像初学者,瓷盘上手容易。信中她向曾锦德写道,自己现在几乎可以独立工作,对德化的生活也完全适应,稳定了下来。曾锦德便鼓励玉环,给她寄去一张在庐山拍摄的黑白相片——“纵览云飞”。
1968年曾锦德登庐山
到了十二月,工作间隙有几天清闲的时间,曾锦德与工友便一同登泰山。张晓寒曾对曾锦德说起泰山,当时他并不是依着记忆描述泰山的广博,他谈起作画的方式。他说,观察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形貌,更要观察它的变化、发展以至规律,事物瞬息万变之间更显示它的全貌。而作画不能眼高手低,如能游览名山大川,更要从中有所领悟。“《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石门颂》、《泰山金刚经》都是法乳所在。你现在年轻,应取法乎上,眼高,手才能高。切不可一叶障目、鼠目寸光,埋没了自己的灵悟之性。”从古代文人的诗词画作中,曾锦德对泰山一直有着不同的向往,二十四岁,终于有登泰山的机会,这让他兴奋不已。
曾锦德等人从济南出发,乘车至泰安,一路向泰山远望,几乎察觉不出路程的远近。山体为大雪覆盖,向上眺望,才惊觉已至山脚。天地间白茫茫一片,针松叶密雪载身,奇岩怪石,河流凝冻。善变的天气令泰山更加难以捉摸。天烛峰在泰山东向处。曾锦德等人,取一条蜿蜒的小路,陡直向上,人面几乎贴着台阶。一早登山,他们趁着天气稳定时,沿途停留画上一些。曾锦德看到大雪覆盖间的松木在云雾之间难辨形状,便想起了恩师张晓寒——其原名张云松。来到无字碑前,曾锦德望着片卷着的飞雪,回忆起少年时与晓寒师的种种交往。老师品格正直,为人宽厚,雪压不倒。数十年前,张晓寒游览名山大川,来到泰山。作为他的学生,自己终于来到这座奇伟的高山,见山中松木林立,雪不压身,如张师的品格、为人。他不由地想起这些年中老师所经历的恐怖,好似此时忽然转变阴沉下来天气,雪片凌乱,飞舞得更加剧烈,危险随时都可到来。然而正是面对恐怖,面对这突忽而至的危险,曾锦德越发想起那些古人作风。于雪中前行,漫漫长途,好似一匹白狼遍于荒野,而山中风肆虐而来,呼啸而去,深深浅浅路难行。多年后,想起这段青年往事,他这样写道:
我一九六八年在济南,徘徊在千佛山大明湖,工作之余,也上泰山。我想了许许多多,画了许多的泰山松。回来后,在不能画地主、资产阶级所欣赏的传统画面的政治压力下,我精心绘制了一套咖啡具,松树代表我的老师,挺拔在万山之中,并摆进了陈列馆。这套瓷器清新、雅致,一九七九年被我带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终于淘汰了四十几份设计图纸,以结合玉女峰选为福建厅用瓷画面。这个过程,我从来没对老师讲过,是他教育我得这样做人。(日记 1993年7月20日)
我二十四岁登泰山,中天门小道右侧坡上,树木掩藏一拳拳大石:“不成功毋宁死”,为民国间志士心音,历史虽不久,亦若光绪年间的一眉公,铮铮汉子谭嗣同。仗剑四海游,京城不可休;雨滴窗檐下,漫道逆水流!(日记 2003年6月12日)
1968年12月29日,结束了在济南的工作,曾锦德等人返回德化。路过南平时,正是新年元旦,曾锦德便去看望了老同学南生。南生是鹭潮美术学院58级的学生,入学那年秋天在一次台风中,救出了困在楼中的曾锦德。从此,曾锦德视其为患难之交。毕业后,南生被分配至南平,在武夷山北部三省交界处。两人时常书信往来,却未有见面的机会。这次久别重逢,稍叙旧事,两人便喝起酒来。新开的地瓜酒,两人聊了整整一夜。
话题自然从画聊起,又聊到书中文字,接着聊起名山大川。曾锦德便提起这次出行所见到的两座大山,他说:“我是十月初见到了庐山,十二月登泰山天烛峰,看到两座山让我想到很多画作技巧上的对比。”趣味,小品珍如珠,易成难攻,须才力相辅。巨幅写山,易攻难成,要在道心佛骨转磨。环境不同,气势迥异,而围绕着一个同样的主题,如果庐山与泰山作为比较,不至引起高下的联系。南生则用武夷山做例,说起在山中写生的事情。酒逢知己千杯少,那样疏离慌张的年代,能够有如此亲近的同学情谊,实属难得,两人又将自己近期做的画拿出来互相点评,聊了许久。
他们两人也聊到恩师张晓寒。曾锦德说起自己去年回学校的情况,说起所见到的动荡与短暂的会见。又说起在鼓浪屿的那几年,曾锦德常常一下课就把作业带去鸡山,几乎每天都去张师家中。有时张师未回也没有关系,师娘迎他进屋,就在张晓寒的桌上写作业。张晓寒回到家,常常要检查曾锦德的功课,指点他的画作。现在想起这些点点滴滴,反而令人为张晓寒担心,更加难受。南生劝了两杯酒,便将话题引开了。夜里的凉风吹得人清爽舒畅,两人走出屋子,走到黑影里,吸着烟,火星明明地跳跃着,一阵热烈的交谈后间断的一阵沉默。
夜更深了,南生说起他的近况,工作上的事情,自己组建的小小的家庭。曾锦德忽然有种时间急促流逝的感觉,好像天地万物都处在不定的变化中,好比头顶星辰的光芒因距离的遥远而微弱,那些过往的岁月也将如逐渐远离的列车而再难相遇。人们在急于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南生说道,这是他们认识的第十一个年头。两个少年时期就认识的同学,看着与自己不完全一致的方向前进的朋友,对比着过去的自己与现在。时间好似凝结在一个点里,好像离得很远,然而眼前的现实是真实的。曾锦德说起洪玉环,说今年春节他们会回惠安老家结婚,南生立刻提议再喝一杯,为他们祝贺。两人又说起未来的向往,当话题再次回到画作上时,天边也渐渐亮了起来。中午时分,曾锦德便告别南生,回了德化。
1968年 《流水有义》 35x46cm
画中自题: “时间太紧,画中却空念流水之不知返。若流水有义万湍交集;跃跃腾腾齐声呼唱,又有何生之太短。图中天地原有多少纵横,愿丝泉清流一总长江黄河,成万世不绝之巨流。六八年夏至二天。”
亲朋好友
1969年春节,曾锦德与洪玉环在惠安老家办了酒。苏晏对洪玉环的勤劳能干非常满意。她是个能吃苦的人,挑水劈柴,回惠安的时间里,一刻不停地做活。年轻的新婚妻子用牛皮做出一件夹克,送给了大哥曾锦祥。惠安人对媳妇的要求,无非是希望她能勤俭持家,孝顺公婆,照顾好丈夫以及将来的孩子。整个家族对温柔贤淑相貌标致的玉环都很满意。整个春节在繁忙而喜庆的气氛中度过。两个年轻人办了一个简单又热闹的婚礼。
结婚前,他们请工友打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又将这个单人宿舍修整了一番,作为他们俩的新屋。曾锦德与洪玉环的月工资加起来大约五十元,两人用度绰绰有余。玉环在厂里学习了大半年画瓷,她天赋很好,工作也容易上手。再过两年,很快会有从家属工转为正式工的机会。那时他们也会有个孩子,生活正沿着这条平坦的轨道驶向未来。
短短的春节假期一结束,曾锦德回到厂里工作。1968年,从母校分配来的这批同学很快和他熟悉了起来。这一批学弟学妹中,曾锦德与分配在国营瓷厂的张捷东最聊得来。张捷东天性乐观,为人诚恳。在鼓浪屿学习时虽然没有上过张晓寒的课,却常跟着同学去鸡母山听其讲谈。张捷东于1966年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与曾锦德恰好岔开,未在学校里相识会面。然而他在校时也常听人说起这位张师的得意门生,他们日后相识,可谓一见如故。
我还没见过曾锦德,便从德化瓷厂的同学口中,知道他的口碑很好。见到时,他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像老大哥,他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对我们这些后辈都非常关心,把我们当亲弟弟一样。
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原本应在67年分配的63级学生,统一压到了68年年底分配。这也是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文革期间的最后一次正常工作。文革基本将读书学习的传统修养都废除了。学生不学习还能做什么?曾锦德有时对此感到愤怒。在与张捷东的交流中说道:“这些真正的精华正在被无知践踏。中国文化顶峰时期,唐朝街边的妇孺、随处可见的老人都可识文断字,诗文被广泛传颂、抄阅。可见当时社会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之高。”纵古论今,曾锦德说到这里,稍稍一停,皱起眉头。又说道:“不能只向着这个时代去看,眼光要超越它的存在。越是在这种不知所为的时期,越要令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才能有朝一日,将无用变成有用,无意义变得有意义。”恰同学少年,常指点江山,评今论古,有诗词曰:
集士访贤求儒道法墨成一统,风呼雨唤要黄河长江遍环中。
(曾锦德书于1973年)
张捷东问曾锦德应该怎样看书。当时书籍非常有限,能够到手的书籍多数也是政治论集。曾锦德便指导说,从经典看起,不论古今中外,从经典入手,这样读书才能先有一个面的认识。他说起外祖父教自己读书时,便从孔孟之道起;孔子论而不著,看遍经典,收弟子三千,尚不著书。如果没有这个底子,看书是很难自鉴思想。一本书一个观点,浮光掠影,不过是取捷径。苦读是他一生的习惯。曾锦德不仅作画,同样擅长诗文。他认为作画当如写文章,删繁就简,留取为自己所用之处,修养自身,如同文章架构内部世界,画作营造向往的环境。这两者本同是修养身心,提取文化精华。对比绘画与文章的不同,曾锦德又写道:
绘画与文章不同:文章以文字组合叙述形象生命,绘画以笔墨摄取对象神貌。文章需要时间展开,绘画则如雷电闪照。至如品相逸妙,全在作者追求之差异。读画如读文章(山水花鸟均可涵养人生,人物几乎已先立意),治国的文章,养生、哀怨甚至娱乐的文章各异,所以画有取态静逸者,有才气横溢掷笔一快者,有相对默默可神交者,更有厅堂与书房绝然相反者。
读文章不易,读画更为易成难好,没有文化的众生盲于此道,浮艳的绘画属于民间年画层次,与自在自信生灭由天的‘国画’两码事。(曾锦德日记1995.11.31)
在学校中,张捷东专业是雕塑中的瓷塑。在当时的福建,陶瓷专业最好的工作就是在德化山城。1968年11月底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德化国营瓷厂,这让他颇为兴奋。然而在厂中,张捷东却很难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的多是烧窑、机修这一类体力活。而他那时非常瘦,这一类活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曾锦德便与新建瓷厂领导商量,用了三个工人与国营瓷厂交换张捷东。那时张捷东与同学姜沐新订有婚约,两人毕业后身处异地,隔着两天的车程。曾锦德知他们俩见面不易,一个来回的路费更是负担,便每每帮张捷东联系厂中可让他搭顺风路的货车。
1970年2月,人民瓷厂与新建瓷厂合并,更名为德化红旗瓷厂。1971年,姜沐新有了调转来红旗瓷厂的机会。两人也终于安定下来,组建一个共同的家庭。婚礼那天的热闹是难以忘记的,它简朴而又真诚,正像青年人手中停不下的酒、口中唱不完的歌。十多个同学、工友聚在一起,为新人祝福,各露绝技。洞箫二胡等乐器不断,甚至小提琴大提琴也来祝贺。曾在歌舞团工作下放而来的知青,也被他们找来做文艺表演。大家闹了一天,尽兴而归。各人的贺礼不一,曾锦德特意画了一套茶具:四个杯子、一个茶壶、一个碟,另外四个小碟。这整个一套大写意的画法,用色鲜艳。图案是似蝴蝶似落叶,有风起托力,整个图案舞动飘逸。这套瓷器大胆洒脱,在当时甚至于现在,都是难得一见的。夫妻两人一直收着这套茶具,近半个世纪里经过数次搬家,摔破遗失,留剩下最后一个小碟,所谓睹物思人,见到他的作品就是见到了这个人。
1972年,红旗瓷厂将当时瓷厂中一批人才聚集起来,成立一个小小的试制组。姜沐新、曾锦德、杨达生等人在同一试制组里工作。(张捷东建议详细,这段资料少,如果有具体的事情是可以加入写的。或者可以提一下担任的工作等等。)
开始成型车间里面先搞一个小小的,到后来慢慢再扩大。后来到1973年就比较正规,当时苏彬也过来了。然后黄奢、国章、陈茂林的儿子,林必水的儿子,还有条沯,当时杨条沯跟他们两个一个在他们那边当学徒,一个到我(张捷东)这边当学徒。后来曾广池从厦门调回来,当时我们雕塑试制组大概有七、八个人。
1964年 寿桃帽筒画稿
曾锦德交友广泛,不论是当时同学、上山下乡的知青或是瓷厂中的劳教犯人,只要是性情相投,见解独到又善学的人,他都乐于交往。1970年,张捷东与曾锦德参与德化毛泽东思想展览馆的建设,曾锦德负责展馆壁画装饰,结识了当时下放来到德化的知青林英明。林英明能文,被分到这个任务中负责编写类的工作。曾锦德对文史、哲学有许多见解,遇到这样一个能交流的人自然乐于结识。思想展览馆的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曾锦德、张捷东、林英明常常在一起讲谈、辩论。当时的社会相对封闭,相互间的的交流越多,他们的共识、分歧使他们三人对彼此越是了解,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他们看很多的书,仅那一年中的书单就有《资本论》《汉乐府》《神灭论》《纯粹理性批判》《日知录》《人物志》《初潭集》《马布利选集》《安格尔论艺术》《展望世界》等。林英明也加入了他们的“偷书”活动,与曾锦德一同去到德化一中的图书馆挑选那些废弃了图书。那时许多书找不到,曾锦德借阅来,手抄全文,以便日后反复阅读。在林英明的记忆中:
曾锦德呼朋引伴,酒后喜欢聊天议论,平时不会。他比我们年长一些,看了很多的书,接触的东西更多。我们以前都没有看到的,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他都读了。他的思想在那时关注面已经非常广。
除了读书,他们三人与也常结伴登山。曾锦德乘着进山同游的时候写生,画下了许多山水画习作。如里溪、盖德都在他的画中反复出现。
1978年 《 溪岸水车》 35x50cm
戴云山行
1962年,曾锦德陪同张晓寒前往戴云山数日。这是他第一次进戴云山。他们在闲谈中说起这山隐之高妙在于可助艺术的成功。张晓寒甚至有暮年便退隐在此处的打算。曾锦德那时尚未明确未来的方向,却将老师话记在了心中。日后想来,因缘际会正是这一类的伏笔、巧合,难以言明。
1975年夏季,曾锦德终于有了再一次进戴云山的机会。德化位于戴云山脉,属于黄土丘陵地貌,只在山峰顶部多石块。极目远望可见群山连片。戴云山脉主要高峰有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58米)、石牛山(1781米)。 夏季,正是碧翠连片的时节。戴云山是福建省中部(闽中)最高峰,素有“迎雪山”、“闽中屋脊”之称。
曾锦德等人从山城搭车,前往“猛虎”小站,接着沿山路步行至山脚。戴云山的险峻在它石块堆垒的山道,站在山脚向上张望,高峰耸于云间。云层好似遮盖着山体,将它环绕在云海之间。曾锦德等人向西行,寻找入山的山道。进山一段路,从远处就可听到流水的声音。一路向前,声音越来越大,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迸裂而来。峭壁山体之间树木苍翠,鹅掌楸、黄檀、油杉、红豆树、东方古柯随处可见,黄山松立于岩石之间。凉爽的夏季,阵风徐徐,林木间也可听见树叶沙沙的响动。即使是过了春季,许多无名的小花点缀在山野之间,同样赏心悦目。沿着山道行进,水声更加剧烈,笔直的山体迎面而来,倒挂着一条银流,从天而降。瀑布飞速俯冲向山涧,溅起蒙蒙细雨般的大雾。这是有名的“岱仙瀑布”。
曾锦德听厂中工友说起山中除了鹿并没有其他野生动物,就是连鹿也是很难看见的。最多的是奇石,石块受风侵蚀,有时一处石块体好似一座小山般完整,石末细碎地落下。戴云山中也有适宜稻田的土地,阶梯式的梯田被禾苗一丛丛覆盖着。常年积水的湿地,被称为“莲花池”,然而此处却鲜有人居住。他们夜里则住在山下陈其章老先生家中。曾锦德与陈其章一见如故,引为忘年之友。山中昼夜温差大较大,曾锦德等人见过阳光下的戴云山,夜里向着空洞洞的山间望去,除了声响的,远处的一片都成了剪影,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宽阔起来,而向上则是更为浩瀚的宇宙。四人饮酒作画,皓月当空,自得其乐。
1977年 《鹿》33x22cm
夜间酒醉,吹着冷风,曾锦德意识到,这是围绕着困住他们的大山。蜀山险峻,泰山壮丽,庐山则层叠神秘。而那些并不是他的山。他的,他身边同学友人的,正是眼前的这一座,将他们包容置身于其中的山。他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嘉年华会,各色的人因不同的原因纷纷向这里赶来,整个时代的潮流推动着、撞击着不同的人奔赴向不同的命运。唯一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因环境的影响或是受到使命的召唤而来,或因现实的不如意而被迫地接受。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山中,幸运的是,他们曾志同道合,对当下自身所处的位置有着不同的认识而成为挚友。同样,他们也会因自身所处的位置指向的差异或愈加靠近,或最终分离。
夜里的风吹着他更加清醒起来,这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幸与不幸的十年。群山挡住了他们向外呼叫的声音,也挡住了向内传递的声音。他们的命运要向这个时代逃离着却越加被它裹挟而去。他们都努力地寻找着自身在旋涡激流中的立足点。这是曾锦德在德化山城的十年。他谨记家中训诫、老师的教诲,辛勤地付出,诚恳地工作。生活似乎在发生着变化,他被时间缓慢地推动着前进,像一只蒙上眼睛的驴推磨只能前进,有时沉重地寸步难行,有时转过一圈还以为站在原点。然而,时间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转眼即逝。
他们都是因这山中的封闭而有幸躲过同时代第一道晴天霹雳的青年;他们得以继续生长,如山缝间难以说清为何如此茂密的野草;他们的才华特质各不相同。人们甚至将德化第二瓷厂(原新建瓷厂、红旗瓷厂)中十八个突出的青年称作“十八罗汉”。整个德化瓷业的风貌单单都因这些人便已是不同。而这些青年的相聚却只是当时大环境造成的一个偶然。他们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可能。这一可能不能不使他们审时度势,不得不因此对自身的衡量做出新的判断。观一事物,不能只看它一时的面貌,需得观察它的变化、发展以至寻找规律。他们如同站在不同角度观望同一座山,都或快或慢即将发现隐藏在山中的秘密。
被风吹醒了酒的曾锦德,点起一根烟,眺望着远处的山峰。在他的眼前出现跃动的图景:群山像是有着某种魔力,自是显现出它们的轮廓;山间云雾的变化、连同大雪都在夏季的天空里,都在脑中浮现出来。山间的风带着泉水的甘甜气息向他吹来。他这一生的使命,对着群山间影影绰绰的树木,只有作画。他将所想的一切都通过笔墨留在纸上——或是精心雕琢的布局,或是随性而至的情绪,或是眼前跳跃的树影与手中闪烁的烟,或是这一片黑暗。对着这一片未知的黑暗,他的眼睛适应起来。他有着坚定的意念维系住整个生活,好似在黑暗中臆想的山中精灵,屈原的山鬼正对着他跳起舞来。黑暗将他视线凝定的那一片森木点亮。好像那里有着什么,那里的树木与别处便是有着细微的差别。他好似在看着,又好似并没有注意。在他的脑中飞快地略过这些年,略过一些人。他又看了看无声的四周,好似在群山之间确定了他所站立的位置。他慢慢叹一口气,踩灭了烟头,返回屋中。
这是曾锦德在戴云山中的第一个十年。他经历了人生中少年意气,登上泰山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广阔,又在德化山城生儿育女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一个十年是遵张晓寒之意来到德化为瓷业做出一番贡献的第一个十年,而时代却裹挟着人们偏离正常的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常的时代中,文人墨客无一不失却自由,画家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意志创作,如同是将他们戴上了手链脚铐般的舞蹈。曾锦德洒脱自如却似乎是无人可限制的。在那封闭的环境中,他创作了大量超越时代的作品。在给自己的进山十年的自画像中,他题写道:
自画像
万叶片片何汁浇成
片片万页藏何肝血
春雨啊淫威何重
迷津孤帆飘似万叶
撕如此粹
浸透了一瓶红碘又一瓶红药水
两三泡尿五六口红痰
浸不透的十年心和血
浸不透十年光阴发白
红心一颗万叶亿片
人而秋英阶前扫
何似我春日埋碧叶
一秒秒的光阴聚得一丝丝的鲜血
凝成无尽的怀念惋留
无尽的心意和风雨脚印
至于心横意坚
至于磨灭前蕃
绿叶几片栽成今年明年红果
更有何年
癸丑五月六月三日夜醉
涂留十年心血之花
为人父母
1969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十,凌晨1点,曾锦德的第一个孩子降临在德化山城的小家中。他为这个孩子取名“子路”,这是曾家子孙中这一辈, , 的第一个男孩。“子路”与孔子弟, 子同名,大哥曾锦祥考虑到破四旧的影响,, , , , 劝弟弟去掉“子”,只取一个“路”字,叫做曾路。
路
——一九六九年——
我登泰山游大明湖
这时候一派琉璃界
一位南方青年徘徊在千佛山
想象着未来的孩子与他的母亲
艺术家的蓝图绘于济南市
在父母的前头站着一个小不点
这是用铅笔画的素描构图
千佛显现
大慈大悲
泰山道曲且远
南天门昂逾高!
生活、学习、超越
这就是祖先走的路
1991年11月20日夜父唱
洪玉环十分宝贝这个孩子,第一次做母亲,看着这个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实在是一件既兴奋又艰辛的事情。洪玉环身体较弱,生完孩子又花上许多精力照看他。这一对新婚夫妻生活上的规律完全围绕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意义对曾锦德而言更是不同。初为人父母,最首要是希望这个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路”字取自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可见他对这个新生长子的期待,家庭的亲情更激励着他向未来奋进。
曾锦德对新生命的诞生充满了希望。一股充盈的热流满满地在心里流动。曾锦德小心翼翼抱着这个小家伙哄他入睡,轻轻拍他的背,好让他安心。可婴儿的聪明几乎是种本能。只要曾锦德将看起来睡着了他放到床的一边,胳膊还没有拿开,他就立刻睁着圆瞪瞪的眼睛望着。父亲再抱起他,他又立刻睡着了似的。这么一夜,曾锦德常常和玉环轮流抱着孩子入睡。他们是新婚夫妻,带孩子的经验少,白天也要工作。苏晏便从惠安老家赶来,帮着他们照顾孩子。
前排中母亲苏晏抱曾路,后排左起洪玉环、曾锦德、洪树德
1971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二日),女儿曾明出生。家中又添有一个女孩。一儿一女,母亲苏晏逢人就说起家中的两个孩子。曾锦德不难理解母亲的欣喜,他在日记中写道:“女儿明出生,草舍增辉——母亲不怕,逢人总喜形于色。住会堂对面,大会许多,总是日日热闹非常,小路正三岁,人见人喜,可谓人缘广结,无喜不至。”曾锦德的工作顺利。洪玉环与他两人的工资足以应付家中开销。多了两个孩子实在是热闹地厉害,母亲频繁来到德化帮着照顾孩子,分担他们的压力。
明
蔷薇花与玫瑰花
——一九七一年的选择——
我的第二个孩子是一朵花,
出生在焚烧美术与一切艺术的年代,
我希望她长大后像玫。
父亲的爱是所有孩子的希望,
玫瑰虽好,不如蔷薇。
“薇”字比“瑰”字更使年青的父亲喜欢,
孩子的名字终于记载在出生证上报入户口簿。
父亲的爱是所有孩子的希望,
蔷薇有玫瑰的气派,
但是与天上的日月相比终显得微小,
也与时代的节奏......不配。
青年的父亲希望孩子超过长辈,
她的名字要如日月行天。
1991年11月26日 晴
曾锦德在日记中用“门庭若市”来形容那两年家中宾客往来的热闹。工作上的顺利与孩子的到来几乎将家庭的幸福推上了顶点。站在家门前,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戴云山脉,近处则是山城。房屋高出三米,前后分割出三间房屋。最外的一间有人来时便聚在那里,无人时做书房,里面两间作为卧室,房后加盖一间厨房。曾锦德靠窗边放了一张长桌堆满纸墨笔砚、往来的信件和厚厚的日记。桌上摆着一盏大灯,另有一盏特为烤干字画水分的吊灯。灯罩拖住灯泡常烧得发烫。他常在窗边作画,夜里看书写字。他夜读的习惯加重了失眠,常常写一晚上的日记,天亮了才刚躺下。
房屋与陡直的丘陵之间空出一小块地,洪玉环围出一块种上一些蔬菜,有葫芦、掌瓜、西红柿、辣椒、苦瓜、南瓜、蚕豆、葛菜、白菜等。家中用度每月工资发下后,洪玉环便出厂去买足当月的大米,有时买上一些鸡蛋。曾锦德饮酒,吃得少,常常一顿饭上喝最劣质的酒,吃一两口菜。夫妻两人白天工作,家中无人照顾孩子,便将曾路、曾明送回了惠安老家。
1973年农历十月,曾锦德与洪玉环的第三个孩子出生。这是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家中的亲友对他尤为喜爱。曾锦德书信给张晓寒,请他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取一个名字。张师为孩子取名为“日”,象征未来的光明终将到来。曾锦德在日记中写道,“像太阳般光明,太阳伴着我们一家,伴着朋友,伴着现代社会与历史放出新的光与热。”
1973年12月1日,曾日56天纪念照。
1974年春节,三弟曾锦河在老家惠安办酒结婚。曾锦德和洪玉环带着小儿子赶回惠安老家过年。曾日长得十分好看。家里的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舅舅洪树德对他尤为喜爱。洪玉环发现曾日与其他婴儿相比,胆子更小。有时夜里风大,窗外的隆隆声也容易惊醒他。这样小的婴儿不禁让玉环担心起来。她与丈夫商量春节自己能不能与曾日留在德化家中过年。孩子太小,而从德化赶回惠安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差错。曾锦德不能同意,他认为弟弟结婚是家中大事。而自己的小儿子出世后,老家父母都还没有见过这个孩子。这次回家一是家中团聚,二是为三弟的婚事祝福。注重家中礼节的他是不会同意的,他也不大放心玉环与孩子两人,有自己在身边照顾,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好的。
于是,这对年轻夫妇决定带着不满两月的婴儿回家过年。因经济拮据,夫妻俩没有买回乡的车票,和厂里的司机商量,搭货车前往惠安。两人又步行好几里路,背着大包小包的瓷器碟碗,终于在春节前赶回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