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精英荟萃——德化红旗瓷厂、德化瓷厂


     德化,自古烧制白瓷,从宋元时代起,借海上丝路,销往欧亚大陆,闻名于世。到明朝年间,烧制特色猪油白、象牙白,更受洋人宠爱,谓之中国白。明末出了瓷圣何朝宗,以瓷塑佛,开山立派,所塑佛像慈悲传神,工艺潇洒大度,象牙瓷质温润如玉,有东方维纳斯之誉,被天下共宝之。清代又产有奔放自然的青花瓷画和清末博及渔人苏学金的何派瓷塑,比比皆是民间瓷窑之佳作。民国战乱,瓷业停滞,至共和国成立,得以振兴。1951年新政府先办国营德化瓷厂,又合各瓷坊、工场为集联瓷厂,再创国营新建瓷厂。同时聚集大批民间瓷塑、瓷画大师为骨干,为国营瓷厂创造出有史以来最具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佳品,有计划、有规划化的发展德化窑瓷业。

     德化瓷厂基于民国瓷业改良场扩建而成,制瓷元老吴维金、吴维霖、陈道兴等参与组建,聘请清末民国时期的瓷塑大师许友义传人苏勤明、陈其泰、陈国安、许光益为雕塑大师,瓷塑艺人林甲乙、林崇高、张良达、许文安等为师傅,招收瓷工许兴评、许兴泰、周雅各、苏清河、郭玉珍、苏仁森、苏桂英、邱玉云、许兴琰等组建雕塑组;聘请瓷画家许光月、张英滔、张佩玉为彩画骨干,陈春胜、曾春盛、林质彬、张水生、李玫瑰,苏玉篇等艺人成立了彩画车间。这是德化瓷厂第一代的瓷塑、瓷画精英。

     集联瓷厂的陈其章、黄聪敏,新建瓷厂的许英三、郑晨钟、吴天安、郑俊雄、张炳庵都是国画、瓷画、书法大家。是德化瓷业的前辈艺人。

      1963年新建瓷厂为充实技术力量,到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招来曾锦德、洪树德、郑景贤,而后美校分别多批次给德化瓷业输送高才生,有杨剑民、康新禄、洪惠镇、杨达生、李国章、沈锡松、汪天河、王淑黎、张金榜、姜沐新等十几位艺术大师。时年德化之二大国营瓷厂不仅有传统技艺的师傅,而且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可谓人才济济,加之1965年福建省陶瓷研究所迁移到德化瓷厂,带来了著名雕塑家王则坚,器型设计师寇富平,原料配方工程师林文启,为德化瓷业大展宏图,使得德化瓷厂技术力量如虎添翼,林文启成功研制出建白瓷,失传百年的猪油白、象牙白得以重生;王则坚带来了现代人物雕塑技艺、瓷塑彩绘技法,让德化艺术瓷锦上添花。到了70年代,德化瓷业发展蓬勃,招收了一大批学徒工,有后来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柯宏荣,有瓷塑造诣颇高的陈桂玉、陈德卿、温清民、吴远昕、邱振民等。德化二大国营瓷厂不仅创作出高端艺术品,而且培养出许许多多艺术品制作人才,德化瓷坛的三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是出自德化瓷厂。
     在国营德化瓷厂、红旗瓷厂(由集联瓷厂,新建瓷厂合并)工作的师傅、瓷工兢兢业业,各自发挥才智,各显技艺,集思广议,集体创作,为二大国营瓷厂创作出大量高水平的艺术品。雕塑作品有传统的观音、达摩、弥勒、罗汉、铁拐李、老寿星塑像;有麻姑献寿、嫦娥奔月、红叶传书、孟姜女、李白回番书、卧薪赏胆、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故事人物;有祖冲之、孔子、卖炭翁、山鬼等塑像;还有现代的渔女、傣族姑娘、摩雅泰、海风、白毛女、田头会计和龙、狮、豹等动物雕塑,上千种的雕塑作品各具风采。彩画作品有新彩、粉彩、山水、花鸟、人物、图案和釉下青花等画面,各种瓷画装饰飞红滴翠丰富多彩;器型设计有堆雕、浮雕、镂雕各式花瓶,日用器皿造型雅致实用,产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瓷质莹润如玉,洁白似雪。时年的建白瓷、高白瓷和艺术雕塑瓷被誉为德化瓷坛上的三朵金花。
     虽然在九十年代初,二大瓷厂因改制而停产,许许多多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落,至今能得以存留下来的已是不多,这些存留下来的产品,现在称之为老厂货。老厂货凝聚了二代艺术家的精华,上千个老厂工的心血,是德化窑现代瓷的魁宝,可为德化窑现代瓷塑、瓷画、瓷彩技艺作模板。老厂货虽然都没有题款留名,但它更表现出集体的智慧、更有创意、更具艺术,建白瓷、高白瓷和艺术瓷塑这三朵金花依然芬芳四溢,老厂货依然高高在上于德化瓷坛。

     作者:黄建财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