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陶瓷刻花、划花、剔花装饰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刻花

  • 唐代:定窑在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少量的刻花装饰,植物纹样主要以小型草叶的卷草纹形式出现。
  • 宋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南北各地窑口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其中青瓷采用较多,南方龙泉窑及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北宋中期以后,流行单入侧刀法,所刻划出来的线条,犀利流畅,层次有别。
  • 宋以后:虽不再像宋代那样占据主流地位,但仍有延续和发展,在一些民间窑口和特定的瓷器品种中依然可见。


划花

  • 新石器时代: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就有划花形成的云雷纹、平行线纹等。
  • 唐代:定窑在晚唐时期开始出现少量划花装饰,多为简单的植物纹样。
  • 宋代:是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划花是重要的胎装饰技法之一,以定窑系白瓷、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常与刻花技法结合运用,被称为 “刻划花”。


剔花

  • 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出现于磁州窑,具有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同时也受到木刻、石刻、砖雕中浮雕作品的影响。
  • 北宋中晚期:黑釉剔刻花传播至山西地区。
  • 辽代晚期:雁北窑场开始生产剔花瓷器。
  • 金代:向西传播至西夏境内,西夏瓷器开始出现剔花产品,流行大面积的剔地,多见牡丹花草纹饰。金、元两代河南、山东也生产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
  • 元代:剔花工艺在北方的一些窑口继续流行,如雁北地区以黑釉为主的剔花装饰,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南方的龙泉窑也有使用剔花工艺。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