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李瑞清(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  

       李瑞清是现代正规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第一功臣。他第一个在高等学府中建立图画手工课,并聘请国内名家及外籍教师教授绘画基础和西画,培养美术师资,开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他本人也亲授书法和绘画。吕凤子、张大千、张丹书、汪采白等名家都出人他的门下,潘天寿的成功也因他的绘画作品之启导。


艺术和艺术教育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李瑞清  

文/陈传席

       李瑞清是现代正规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第一功臣。他第一个在高等学府中建立图画手工课,并聘请国内名家及外籍教师教授绘画基础和西画,培养美术师资,开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他本人也亲授书法和绘画。吕凤子、张大千、张丹书、汪采白等名家都出人他的门下,潘天寿的成功也因他的绘画作品之启导。吴昌硕题李瑞清《古柏怪石图》云:“程材中梁栋,历劫犹崎嶔。邈矣倚天笔,怆然流水音——清道人画古柏怪石,笔端有真气,浩荡如其人也,道人易名文洁,今观其遗墨,超轶遒上,琼出尘埃之表,且以韵胜,以骨胜,其襟包所蕴蓄可知矣。”清末民初,李瑞清也是很有特色的大画家。然而,曲高和寡,很多人看不懂李瑞清的画,甚至有人不知道他是个画家。大家只知道李瑞清是个大书法家,但在各版本的书法史上,李瑞清虽占重要位置,而其书法成就却遭到很多研究家的诋毁,这批人都没见过李瑞清的书法精品。

       对李瑞清的介绍也多有误,故有必要对李瑞清其人做一简单介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其后的高级官员们所不及的。

       李瑞清,字仲麟(1867——1920),生于清同治六年七月初九日,卒于民国九年八月初一日。其祖籍江西临川县,少时随父李必昌、母陈氏在湖南武陵(其父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读秦汉文,读《说文》、《三礼》、《公羊何氏注》等。因其从祖李宗翰是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家中所藏古代字画、金石拓本、古籍等颇丰。李瑞清少时便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每夜秉烛倚几,按图而问”,但当时,他更多的是“习训诂,钻研六书”,读经史,准备考进士。

       当地(湖南武陵)一位曾任浙江、广东县令的余祚馨对李瑞清十分赏识,坚认其将来必成大才,于是便以爱女妻之,可惜受聘后不久便死去。余祚馨又以六女梅仙妻之,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二人结婚。既婚,仅两年余,又以难产死。余祚馨不顾他人反对,仍坚持以七女妻之,旋又死。李瑞清这时方二十出头,进士未第,连丧三妻,悲痛之极,誓不再娶。因三女名中皆有一“梅”字,故李瑞清号“梅痴”、“梅庵”、“梅花庵主”。在《清道人遗集》中,李瑞清《春日元配余梅仙墓下作》有云:

   驾言出南郭,零涕陟重冈。

   冈上有孤坟,荆棘互低昂。

   夙夕誓同穴,永永毋相忘。

   人居一世间,奄忽若朝霞。

   颢颢曛雾合,萋萋野草长。

   一死不复生,存者徒哀伤。

   引领情无极,感恸沾衣裳。

       可见他的悲伤。后来,他把三姊妹合葬在一起,名为“梅庵”,并写了《梅庵悼文》。

       李瑞清后来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时,即在校园内著名的“六朝松”旁建“梅庵”为他的工作室,实际上也是还念他深爱的三姊妹。现在,两江师范学堂旧址东南大学内的六朝松仍屹立于原址,但李瑞清的“梅庵”已不存。现在的新梅庵是后建的。

       1891年,李瑞清25岁,在湖南考中举人,而且中副榜第一。有人说他是江西籍,在湖南考举是“冒籍”。但李瑞清父亲在湖南任官达三十年,岳父也是湖南人,这种考试本应有效,然而李瑞清不屑地说“是区区何足争议。”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回原籍江西重考,又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年,李瑞清与曾熙一起从长沙去北京,参加会试,二人皆中进士,李因不善院体书法,留殿试。光绪二十一年,参加乙未科殿试,获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据李瑞清胞侄——后过继为儿子李健之女李家松从《江西选拔卷科》中知。我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据“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李瑞清为第二甲第十五名)。不幸的是,李瑞清的母亲与此时去世,他回家料理丧事。其后六年,李瑞清随父亲来往于滇(云南)、湘(长沙)间,自谓:“漂泊年来惯,真同水上凫。”1901年,李瑞清受云南总督之聘于书院主讲《大学》。期间,献治国兴邦大计,惜为被采纳。

       1900年,李瑞清39岁,改官道员,分江苏省试用,摄江宁提学使。两江总督原为刘坤一,刘坤一于光绪二十八年卒后,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代,刘坤一和张之洞两人都是主张变法,多次上书要求育才兴学,设文武学堂,而且,“首师范,次小学,次文普通中学,次武普通中学,次文高等。。。。次农学,次工学,次劝成学堂,次仕学院”。《清史列传》卷五十九记光绪二十七年(1901),“坤一偕湖广总督张之洞三疏奏请变法:一、育才兴学之大端,宜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者四:日设文武学堂。。。。。”“疏上,命政务处复议施行。”即于1901年开始在现在的南京兴办“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接任后,正式招生。1905年,周馥接任两江总督,因省界及经费问题改校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委任江宁提学使李瑞清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李瑞清上任后,即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发现领取高薪的日本教习皆有名无实之徒,“所教非所习”,在日本就无名望,但合约中又规定“非期满不得辞退”。于是李瑞清亲到日本考察当时教育之实际,广聘积学之士到中国,并聘总教习一名,以监督诸教师之勤惰,重新订约,解聘无能无名之辈。结果“费减于前,收效尤著,先后毕业者两千余人,考最为各省冠”。其办学之魄力和效果大为同僚所叹服,也为后任两江总督所赞赏。

       两江师范学堂初办时,所有的学生勿论学工、学农、学商都要学图画手工。至1906年,李瑞清又程准学部(教育部)设立专门的“图画手工科”,以图画手工为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美术教育专业,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以“图画”为主科,包括中、西绘画及用器画、图案画等;“手工”则包括各种工艺美术。又以“教育”为总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再附以各种普通科。从开始办学到辛亥革命,共办两班,每班学生三十余人,皆三年半毕业,共毕业六七十人,分派到四川、山西、湖南、贵州、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任当地美术教师,影响甚大。随后,保定优级师范、浙江两级师范、广东优级师范等,都相继开设图画手工科。李叔同(弘一大师)等从国外留学回国的画家,也多在其中任教。

       1911年(宣统三年)6月,李瑞清赴京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回宁后,即遇8月19日革命起事,江苏巡抚(主管一省或二三省军政、刑狱的最高长官)程德全被举为都督,宣布江苏独立,成立军政府。布政使(省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但不管军事,相当现在的省长)范增祥携印逃走,大小官吏亦纷纷逃散。独李瑞清仍率诸生上课如常。两江总督张人俊中保李瑞清授宁藩司(布政使又称藩司),以补范增祥之布政使空缺。李瑞清既受命,刻一木印权用,为安军民,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设平粜局,赈难民。当时提督张勋下令拘杀已剪辫发之壮丁,李瑞清自出资百金遣送学子们回乡,又致力保护已剪辫发之壮丁,请得提督符令,昼夜遣出城外,为国家保存有为青年无数。

        11月12日,南京城破,提督张勋与总督张人俊皆弃城逃遁。美、日等领事及一些外国传教士李瑞清暂避于兵舰,并遣使迎迓,李瑞清严词拒绝,说:“托庇外人吾所羞,吾义不欲生,使吾后世子孙出入此城无愧可矣。”又说:“弃城他去,如臣职何?托庇他族,如国体何?吾宁与阖城百姓同尽耳。”当革命军到达之日,李瑞清身穿清朝官服,执着大印,端坐堂上,等待被诛杀。但革命军素敬仰李瑞清,进城之日,高呼:“毋杀我李公。”新军都督程德全数度挽留,希望他在新政府内做官,同样遭到他严词拒绝。并说“亡国俘虏,难与图存”,“如必相胁迫,义不苟活,虽沸鼎在前,曲戟加颈,所不惧也。”临去之日,召集在宁父老缙绅,移交藩库内所存数十万金,及两江师范学生清册,语之日:“余不死,黄冠为道士矣。为之财,宁之财也,幸尚保之。”观者皆泪下如雨。这时候,他自己已贫无一文了。

       李瑞清知道自己离宁之后,一无房产田亩,二无积蓄,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饿。他当然本可以将他管辖的数十万金的全部或一部分移为己用,过着终生富裕的生活,而不留给他的敌手。但他的人品和素质、他的高风亮节,决定他不能这样做。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人格,乃不分新旧。

       李瑞清两袖清风,易服为道士,号“清道人”,以示不忘“清王朝”。移居上海,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以致他的侄女年方十八,因无钱就医而死。他悲痛难忍,不得已卖书画为生。但开始,他的书画销路并不好,乃至他的饿的发晕,几次辍笔。但当袁世凯派人送给他一千二百两银子,要他复出时,他又坚决拒绝,并摔银于地,表示鄙视。

       他仍怀念清王朝,其作诗云:“百日搀抢论故国,十年血泪望君门”,“草木有荣枯,臣心终不死。”他与诗人陈三立相邻:“每乘月夕,相携立桥畔,观流水,话兴亡之陈迹,抚丧乱之靡届,悼人纪之坏散,落落吊影,仰天欷歔。”(陈三立《清道人遗集序》)

       1915年后,他的书名大振,生活略有好转。, , , 1917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授给他学部左侍郎之官位。他出于对清王朝的愚忠,接受了。复辟失败后,清道人内心忧愤,一病不起。但据他的学生姜丹书回忆:“民初,张勋挟溥仪图复辟,榜道人为学部侍郎,峻拒不受。每语吾曹日:清政府腐败至此,其亡也当然,吾第如女子嫁人,从一而终,岂反民国而犹欲做官者耶?汝等是国家培植之人,教育为国魂所寄,当忠于职守,以振兴新国,毋以我为样。”

 


       李瑞清于1920年逝世于上海,享年仅五十四岁。谥文洁。丧事由老友曾熙及门弟子胡小石等料理。因其毕生业绩在南京,于是还葬南京,墓在牛首山罗汉泉旁,墓地遍植梅花。(一上据《清道人遗集》——内存其弟子写的多篇《清道人传》,《清史稿》,《清史列传》,《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以及我指导的研究生萧玮晖博士学位论文《清道人研究》等写成。)

       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李瑞清的“德”高,百年之后,仍令人仰之,且其人格的魅力将永垂青史。改朝换代之际,他即使将全城烧光,将数十万金完全带走,带不完就赠送给他的亲友(甚至以图后报)亦在常理之中,何况他明知自己即将面临生命危难之境,然而他宁肯冻绥而死,却一文不取,将数十万金全部封交。其次是“立功”,他担任宁藩司(省长)时,为安军民计,急购三十万石米至危城,以饷官军,又设平粜局,以赈济难民。又自出资百金,遣送学子回乡,当时已被提督张勋逮捕并准备杀头的无数剪辫之青年,也被李瑞清力保连夜送出城外,他说要为国家保存有为之青年。他做宁藩司很短即做了怎么多好事。更重要的是他对两江师范学堂的贡献,将这座中国最早的师范学堂延续为中央大学,今为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便是他立功的结果。“立言”,有《清道人遗集》在。我们在这里仅谈的书画。

       李瑞清是著名书法家,各书法史中都很重视他,对对他的书法却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多数治书法史的人认为李瑞清书法“做作”,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李瑞清,甚至没有见到李瑞清真正的书法。李瑞清对自己在上海所写的大量书法亦云:“此清道人书也,非李某欲为。”因为他离开南京后到上海为道士,全家三十多口无以为生,经常断炊,且饿毙,他最心爱的侄女也因饿疾无钱就医而死,他只好卖字为生,但开始销路并不好。有人告诉他,“在上海卖字必备三条:一有官帽,你当过宁藩司,不但有官帽,且官很大;二字要怪,你的字太正规不怪,不怪。。。。”所以,他只好抖动用笔,写出怪字。实际上他不准备出卖的字,皆大气磅礴,沉雄浑厚,南京师范大学所藏李瑞清书联“少无适俗韵,生有高世名”即如此。上海李健(李瑞清的学生和胞侄,曾照顾李瑞清)家藏有李瑞清晚年书法四十多幅,有两丈多长的巨幅,皆大气磅礴,气韵流畅,毫无做作之感。艺术水平皆大大超过常见的商品书法。日本人称李瑞清是“中岳再世”,“近五百年来第一人”,绝非无故。然而我见所有书法史和李瑞清的各种字帖,以及很多研究李瑞清书法的附图,皆是哪些在上海卖字时所书的怪字,而没有一幅是他的本色字。这就大大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价。

       李瑞清自己曾言:“余书幼学鼎彝,学散氏盘最久,后学齐罍之属,遍临诸铜器。弱冠学汉分,年廿六始用今隶,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然从碑入简札沉槌不入格,始参以帖学,然贴非宋拓初本,无从得其笔法,故不如碑之易得也。”(《清道人遗集玉梅花书断》)可见他学书法是下了功夫的。实际上他学郑文公、黄山谷与何绍基皆甚久,最后“纳碑入贴”,成为一代大家。

       李瑞清的画也颇具特色,且功力非凡。他一生以临石涛画为最多,但皆不似石涛。他早年画有《富贵寿考图》,上自题:“富贵寿考图,临清湘老人本,姑母大人命画,侄瑞清学。”画中松石牡丹用笔流利自然,随意轻松,格调甚高,但皆不似石涛。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仿大涤子山水》,上自题:“大涤子有此本,题云:青山本是无情物,写到荒凉亦可怜。清道人。”画风也和石涛无关,其实石涛也未必有此本,因为其中题诗并不是石涛的,而是方文(方以智之师叔,龚贤朋友)题赠宣城大家半山和尚的诗。因为李瑞清喜爱石涛,便顺手写上“大涤子有此本”。石涛的画或潇洒,或狂野,或纵横排列;而李瑞清此图下笔坚实、骨力劲健、锐利中见深沉刚猛之气,全同于他的书法。树叶点染也沉着稳健、有秩不苟;设色以花青赭石为主,皆简淡清雅,如其人。即使是学石涛,而骨力神韵完全属于他个人的。民国初年,这种画风是十分独特的,和流行的海派各家(如吴昌硕、任伯年、虚谷等)画法完全不同。盖其人个性休养独特也。

       清道人晚年更借鉴武梁祠(武氏祠)汉画像石的特点,并用钟鼎文笔法写画。纽约出版的《中国画收藏》中刊登李瑞清《梅石图》上自题:“新枝殊烂漫,老干任屈蟠。一幅钟鼎篆,勿作画图看。——湖涵仁兄法家正之,清道人。”全用篆书笔法写之,高古朴茂,非同一般。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的李瑞清去世前一年(1919年)画的《古梅图》上题:“世之画梅者多称杨(扬)补之王元章,余于前贤画派了不知,酒后戏以钟鼎笔法写此古梅一株,观者当于武梁祠中求之耳。已未正月,清道人。”其梅干全用钟鼎笔法缓缓写出,稳健深沉,清气、静气,格调高古,卓然独树,迥出时流。考诸画史,一空前古。仅此一图,也可定李瑞清为20世纪第一流的画家。

       吴昌硕的《清道人画松歌》云:

       涛声浩浩翻秋空,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青濛濛;画此者谁临川李,玉梅花庵清道士;三日无粮饿不死,枯禅直欲参一指;我识其画书之余,鹤铭天矫龙门癯;笔力所到神唏嘘,有时幻出青芙蓉;卖字我亦笔尖秃,一日仅饱三餐粥;墨饮一开难鼓腹,犹自开口笑向天;羞为阮籍穷途哭,手疲作画输苍然。气象倔强撑南山,大夫之封乌可攀;参天黛色横斑斓。

       张大千去上海拜李瑞清为师,其早期画法和书法全出于李瑞清,惜其书法出自清道人在上海卖字时的怪字,而且终生没变出李瑞清的书风。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时的学生吕凤子、汪采白等画法也显然来自李瑞清。著名学者兼书法家胡小石的书法也来自李瑞清,影响颇大。

       潘天寿花鸟早年学吴昌硕,但学吴昌硕画的人太多,形成“吴派”,潘天寿要自立门户,必须跳出“吴派”。他在上海见到李瑞清的画,得到很大的启发,后来潘天寿的山水、花卉、人物的画法都来自李瑞清。比较潘天寿的绘画和李瑞清的《仿大涤子山水》,师承关系便一目了然。而且,潘天寿的“强其骨”就是从李瑞清的“骨力劲强”而来。

       李瑞清的主要功绩在教育,尤在美术教育。《清史稿》上也特别提到他“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大美术教育家。其他的美术教育家都在他之下。他又是一位大书法家,有特色有功力的大画家。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