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晋江专署公安处在德化县浔中宝美村长福堡创办劳改瓷厂。1954年,升隶福建省公安厅管辖,更名为新人瓷厂。1956年7月,定名为地方国营德化新建瓷厂。1958年,成功研制高白瓷。1959年,参与承制国庆10周年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餐具、茶具、咖啡具和礼品瓷;白煤气烧瓷第三次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3月办新建瓷厂格头分厂。1963年,新建瓷厂被省工交办列入一级品企业,并列为全国18个重点陶瓷企业之一。
1954年4月,塔岸街"集联行”联合东头郑玉树等4户瓷业主入股,开办“集联瓷厂”,1966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1966年7月为地方国营集联瓷厂,1966年10月更名为德化人民瓷厂。
1966年,完成省轻工业厅下达的生产毛泽东雕像和毛泽东像章任务。
1970年2月,人民瓷厂与新建瓷厂合并后更名为德化红旗瓷厂,由省公安厅下放为县属企业,工厂的规模和生产也随之不断扩大。1973年,首座以柴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建成投产。此后,能源革新的电窑氧化烧成技术实验成功。1979年,瓷器生产总量1084万件,产 值472万元,实现利润88.6万元,烧成率95.76%。一级品率 72.66%。9月,红旗瓷厂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选送一批高白度名瓷。1980年4月,美国商人首批订货咖啡具12.9万件。
1981年12月,更名为福建省德化第二瓷厂。(同年,经批准,生产一批美围总统里根头像映影杯。1982年,第二瓷厂高白七头梅花酒具、水仙刻花花插、《妙玉》瓷塑参加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获一等奖。)1987年,年产量1140万件,产值531万元。1988年,厂区土地面积近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0万平方米, 职工1200多人;拥有72米、56米、36米油烧辊底隧道窑各一座,配有成套的贮油、供电、供水等设备,装置粉碎、搅拌、压滤、练泥和单(双)刀压坯、滚压成型、压力注浆、修坯、上釉、链式烘房、蒸汽烘干、贴花等作业流水线设备,并建立了一整套检验检测制度和手段,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在全国出口瓷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星牌花瓶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
1990年,年产量1247.55万件, 产值646.70万元,创税利79.9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92万元。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与创汇大户。(年末职工1118人。主要产品有高白瓷和普白瓷等各式成套的中西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和碗、盘、杯、碟、壶等大宗曰用 器皿;有各种规格式样的花瓶、花插、挂盘、台灯具、儿童玩具和瓷雕。)自1977年以来,有30多种名优产品在省级和全国陶瓷评奖会上获奖,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举行建厂40周年庆祝大会。1992年8月引进外商投资,合资成立协发陶瓷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的喷雾干燥等静压成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1992年9月,该厂选送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高白日用瓷830件。1995年3月,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2800万件,产值2800万元。(1997年9月该生产线连同70亩工业用地使用权作价3180万元,转让给新加坡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德化必达陶瓷有限公司。)
1996年,拥有职工1480人,管理人员156人, 生产人员1324人。拥有72米、56米、36米油烧辊底隧道窑各1座, 32米辊道烤花炉3座,有球磨机、压滤机、练泥机、链式烘房4座, 滚压成型机,高压注浆机等一大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年生产能力4000万件。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1997年,第二瓷厂改制,分别组建九洲陶瓷有限公司、东宝瓷厂、双龙瓷厂、双龙瓷业有限公司。同年I0月,白度高档瓷生产线转让新加坡客商, 更名福建省德化必达陶瓷有限公司。刘宝义、姜荣镒、陈存国、 王建智、黄衍昧、王廷炳、王清波、周重远、温元填、王连兴、 郑培庆、林德安先后为厂负责人。
本厂生产的高白度瓷器,或净洁素雅、柔润明亮,或薄如蛋壳、晶莹剔透。高白度瓷故而被称为“瓷苑中的珍品"。早在 1959年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来厂参观时就有“巧夺天工,名闻中外"的题辞;苏联专家金依柯参观留言称到:"我到过各国所看到的瓷器,在精细与艺术方面,贵厂所生产的瓷器已超过曰本、西德、法国及其他各国瓷器产品的质量......。”历年生产的产品还先后选送日本、美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广受赞誉。日本、澳大利亚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森住和弘先生留言说:“德化第二瓷厂的工作细致,产品质量好,值得学习。”美国日吸纳苏大学历史系教授柯胡先生参观我厂后说:"我来德化看风景和瓷器都好……。”
有不少产品投入市场以来,长期走俏,每年接 待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客商和国际友人参观、订货,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中东、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1996年10月起对企业进 行改制。根据上级领导机构的工作部署,实行“总体测算、分步 实施”的策略,通过资产划块、评估及有关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开 转让资产。在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和厂房设备的基础上,划分五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厂,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者,实施资产 抵押租赁经营。分别组建九州瓷厂、双龙瓷厂、双龙瓷业有限公司、东宝瓷厂等四家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外仍保留第二瓷厂的名称。1999年,原德国引进的白度高档瓷生产线连同 70亩工业用地使用权作价3180万元,转让给福建省德化必达陶 瓷有限公司。至2001年9月,实现五个主体车间的固定资产及 土地使用权对外转让,全部资产评估价值(含土地114,18亩) 1276万元,全部资产转让收入1354万元,转让资金除偿还中国银行的贷款之外,安置职工752人,发放经济补偿金1133万元。 企业改制,使这一曾经蓬勃发展、充满活力,影响市场长达 半个多世纪的大型国有陶瓷企业,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逐渐失 去市场竞争的活力而淡出公众的视野,这是大多数业内人士所不 愿看到进而为之感到叹惋的结局。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一举措,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调整下的大势所趋。 它不仅盘活了一个国有企业的固有资产,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从企业改制后重新走向社会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才,在面对人生的再就业,一部分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人生的一次新挑战,也是施展才干的新机遇。不仅为德化陶瓷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在短短几年间,各自成就了民营企业的丰硕成果,成为德化现在陶瓷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二瓷厂的优良传统与企业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延续,留给社会的深远影响与积极作用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继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外贸体制和税制改革后,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几年来实行的"以质计件联产计酬,联产质浮动工资”的经济责任制形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企业自1985年10月起,进一步推行以车间为相对独立核算单位的"成本和利润目标管理、实行厂内经销法” 的经营机制转变。其中:加工车间推行保质、保量、保供应为核心的“饱餐计酬厂内经销法”;白瓷一车间窑(72m窑)、白瓷二车间(56m窑)分别推行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按质计价厂内经销法”;彩画车间推行以产品计价值进行承包差异控制的彩差目标成本厂内经销法”。经营机制转换使企业开始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坚持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保出口、争内销、两者兼顾、时有偏重”的经营策略,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
自1996年10月起企业进行改制,即打破老厂原有的管理体制,在原有厂房设备的基础上,划分为五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厂,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者,实施资产抵押租赁经营,分别组建九洲瓷厂、双龙瓷厂、双龙瓷业有限公司、东宝瓷厂等四家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仍旧保留第二瓷厂名称。原有企业职工除了办理停薪留职自谋职业121人,兴办第三产业12人, 老弱病残办理内退73人,其余794人全部由改制企业接受。
根据德化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总体测算、分步实施”的策略,通过资产划块、评估、按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开转让资产。至2001年9月实现五个主体车间的固定资产及土地使用权对外转让,全部资产评估价值(含土地114,18亩)1276万元, 全部资产转让收入1354万元,转让收入优先偿还中行贷款本金 589万元,安置职工752人实施解除劳动关系,发放经济补偿金 1133万元。改制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不仅盘活了一个厂的国有资产,而且对德化陶瓷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