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科技成果登记表:“新水溶液”保护多层油料釉上新彩


科技成果登记表

     成果名称:“新水溶液”保护多层油料釉上新彩

     起止时间:1964年—1965年

     技术水平:新技术品种,新工艺创造。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曾锦德


历史状态

     截至1964年,我省出口瓷几乎全部仰赖新彩装饰(除去金竹燕、金松鹤及少部份雕塑、浮雕及釉下彩),而新彩可分三类:

     1、贴花纸。

     2、普通彩绘(产品大质粗劣)。

     3、细工彩绘(产量极低,质量上用笔死粘,填色板结,产品大件就不好彩,更无法大量生产艺术陈列瓷和普及高中档日用瓷)。


研究方向和动力:

     根据外贸部意见

     1、新彩产品价格贱于粉彩产品。

     2、是工艺技术粗劣所致。

     3、是画面设计再好而瓷上却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决定从工艺上突破难关,而与中国画表现手法紧密结合。


新工艺的特点及产生:

     它和国画严格的笔法要求完全一致,以轻胶调墨操作,可以创制出难度较大的“写意画”和“工笔画”,根据效果来,而后采用古老传统油彩的办法,在墨上加以一层油料彩色,色可接得很大片。


结果:

     1、我省三大瓷厂(已知)已推广这种办法。

     2、增加新彩品种,特别是独树一帜高度结合上中国写意山水画、工笔人物画和花鸟画,传统绘画技法使这种悠久遗产通过商品形式更广泛地往外流传。

     3、用此工艺已初步使我们的新彩陈设瓷单价达到一百元左右的价格。

     4、产量:熟练技术工每天可画十寸花瓶十支,而用65年前的旧工艺同样水平与时间则只能1支或不到1支,而且画面用笔及光泽鲜艳程度极差于新工艺。

     5、这种新工艺生产质量上甚至还适用并普及到杯、壶这一类日用产品的大量生产上。




-----------------------------------------


1997年11月14日曾锦德日记:

     应该增加胶料底色,使油罩后光泽度与色彩更丰富。头像、花卉的胶料必须占2/3,油料作为细部收拾与挽救败笔,使纸上趣味充分体现在釉面上。

     中国画的民族特点主要区别于书法用笔、墨法干湿浓淡等,这些移在釉下青花已屡成功,釉上新彩则更有潜力超过粉彩效果。


1998年4月8日曾锦德日记:

     续去年瓷盘工作始,需配新料。以溶墨赭石色画底层(与宣纸相反),而后提“笔、墨”完成,第三道才以油色染成。


1999年11月1日曾锦德日记:

     画彩色瓷像要把西赤与?黑浓烈准确地辅开块面效果(若水粉画),而后用扫笔浑化接,避免先淡后深油多色料浮动游移,破坏细微的局部轮廓。


-----------------------------------------


      刚参加工作不久,新建瓷厂便将曾锦德作为德化代表,送往景德镇艺术瓷厂深造一年。1964年进修期间,曾锦德所绘制的组画作品,由江西省轻工局展览,收藏保存。这组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春(生)”、“操(异生)”、“乞求”、“灭异(救世)”,与“和谐”,象征由个体生命的历程,向往至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景德镇的学习过程中,曾锦德逐渐发现德化白釉瓷着色工艺尚有可改进之处。回到德化后,结合景德镇古彩、洋金加彩、粉彩的工艺,经过多次改良胶水填色剂的实验,曾锦德成功发明了新型彩绘工艺,名为“‘新水溶液’保护多层油料釉上新彩”。它能够减小瓷画与国画笔法上的差异,以轻胶调墨操作,改善了画面用笔与色彩的质量,可以创制出难度较大的“写意画”和“工笔画”,更加严格地重现出国画笔法。这项工艺技术的发明,更提高了制瓷的效率与质量。熟练技术工每天可画十寸花瓶十支,较原工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倍!

     1965年,福建省三大瓷厂已全面采用了“新水溶液”保护多层油料釉上新彩工艺,并向全国推广普及。时至今日,这项发明仍被广泛使用,却少有人知,它的发明人,正是年仅21岁的曾锦德。

     ——摘自《曾锦德传》 作者/吴虹飞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