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重工新彩技术”革新
文/芝己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陶瓷艺术界发生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由曾锦德先生研发的重工新彩技术革新。这项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新彩工艺在精细化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让新彩作品能够更加逼近高级粉彩画面的艺术高度,并打破市场对新彩价值的认知瓶颈。
【科技成果概述】
“重工新彩技术”,顾名思义,是在原新彩工艺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良和强化,力求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新彩画面的表现力和层次感。在1965年至1966年间,曾锦德先生针对新彩颜料配方和绘制技法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研究与实践。
【面临挑战与问题解析】
彼时的新彩工艺在绘制极其精细和连续均匀的线条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例如,即便采用胶调墨绿线,也无法确保线条的细密和持久。同时,调制用于高端画面的色彩原料难度颇高,尤其是需要用极为纯净的老油和极细艳墨混合而成的色料,然而,这类色料在多层上彩过程中,一旦接触到解料剂樟脑油,便会导致底层颜色脱落,使得整个创作毁于一旦。
【创新解决方案】
面对这一系列难题,曾锦德先生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引入了胶矾水保护技术。通过在每层油料上涂覆一层胶矾水,有效隔绝了樟脑油对下层颜色的侵蚀,使得画家能够在保持原有颜色的同时,层层叠加上新的色彩。这种工艺可以根据画面需要重复叠加,从而实现了重工程度更高的画面构建。
【历史遗憾与现实价值】
令人惋惜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四人帮”对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冲击导致许多优质创意和技术无法得以广泛应用。原本有望凭借这项革新登上陶瓷艺术巅峰的重工新彩作品,在尚未全面推行之际便遭到搁置甚至部分销毁。现如今,只有一件保存并不完美的样品静静地陈列在厂史陈列馆内,诉说着那段未竟的梦想与挣扎。
然而,重工新彩技术革新在历史的洪流中并未被遗忘,它代表了我国陶瓷艺术家们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和技术创新的决心。这项发明不仅对于当时的陶瓷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激励着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前行,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甲辰清明节
芝己撰于奈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