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匠心独运,新彩焕彩

——曾锦德与“新水溶液”釉上新彩工艺的革新之旅

文/芝己


    在陶瓷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群人,他们以智慧为翼,以创新为箭,划破时代的夜幕,留下一道道永恒的光芒。曾锦德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在德化瓷艺与景德镇彩绘技艺交相辉映中绽放异彩的杰出艺术家。他的名字,与一项革命性的发明——“新水溶液”釉上新彩工艺紧紧相连,不仅改写了中国陶瓷装饰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华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生动注脚。


泉州之子,景德镇之缘

     故事的开篇,要追溯到曾锦德职业生涯的初啼。彼时,年轻的他,带着对瓷艺无限的热爱与追求,踏上了前往陶瓷艺术圣地景德镇的旅程。景德镇,这个自古以来就以瓷器闻名遐迩的地方,成为了曾锦德梦想启航的港湾。1964年,他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的进修,不仅是技艺上的淬炼,更是艺术灵魂的觉醒。一组寓意深刻、技艺精湛的组画作品,是他向世界宣告才华的首秀,也赢得了江西省轻工局的高度认可与珍藏,预示着一颗陶瓷艺术新星的冉冉升起。


不满现状,探求新径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荣誉只是前行道路上的一枚印记,而非终点。曾锦德敏锐地意识到,尽管德化白瓷以其温润如玉的质感享誉内外,但在彩绘工艺上尚有未竟之业。他带着对完美不懈追求的精神,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融合与创新之路。从景德镇古彩的典雅、洋金加彩的奢华、到粉彩的细腻,曾锦德悉心研究,博采众长,誓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革命性突破:“新水溶液”诞生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试验与失败,曾锦德终于在1965年实现了他的艺术与技术双重飞跃。他发明的“新水溶液”釉上新彩工艺,如同一场静谧而深刻的变革,悄然间打破了传统瓷绘的边界。这一创新技术,通过改良的轻胶调墨,使得颜料在瓷面上的附着更为均匀,色彩表现更加细腻丰富,笔触间的流转更加灵动自然。无论是写意画的意境悠远,还是工笔画的精细入微,在这新工艺的加持下,都能在瓷器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让瓷画与国画的神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影响深远,传承创新

     曾锦德的这一发明,迅速在福建省三大瓷厂及全国范围内推广,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瓷器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新水溶液”工艺的辅助下,熟练的工匠们能够日绘十支十寸花瓶,效率较之以往提高了十倍,这在当时无疑是陶瓷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不仅让瓷器更加丰富多彩,更让这项传统手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薪火相传,传奇不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锦德先生当年那颠覆性的创新工艺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瓷器制造领域内,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关键作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伟大贡献出自于当时年仅21岁的曾锦德先生。曾锦德的故事,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篇章,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匠心,不在于名利的堆砌,而在于那份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与不懈追求,以及对后世深远影响的无言奉献。

     在这个清明时节,当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贤,曾锦德先生的生平事迹,仿佛是一曲穿越时空的赞歌,激励着每一位陶瓷艺术的后来者,继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创造、传承,让中华陶瓷文化的光芒,永远璀璨夺目。


      芝己 撰于甲辰清明节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