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陶瓷艺术的革新者与传承者
文/芝己
1944年,曾锦德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自幼便沐浴在儒家哲学的智慧之中,曾锦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深受其影响,这些早期的熏陶奠定了他日后对美与道德不懈追求的基础。
童年与启蒙:艺术种子的萌芽
曾锦德的童年,是在惠安那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度过的。惠安,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以其精妙绝伦的石雕艺术闻名遐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无形中渗透进了曾锦德的内心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中常有文人墨客往来,他们谈论诗书、品鉴书画,这些场景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母亲的温柔鼓励,更是让曾锦德从小就对学习和探索充满了热情,尤其对那些能够表达情感与哲思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
学艺之路:从入门到精通
1958年,对曾锦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对艺术的无限憧憬,考入了厦门工艺美术学校。这所学校,以其深厚的工艺美术底蕴和开放的教学环境,成为了曾锦德艺术生涯的摇篮。在这里,他师从张晓寒、杨夏林等艺术家,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精髓,从国画的笔墨韵味到油画的色彩运用,从雕塑的立体塑造到陶瓷的火与土的艺术,每一门课程都深深吸引着他,而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最终成为了他的主攻方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曾锦德对陶瓷的原料选择、釉色调配、器形设计、装饰技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技术创新:胶墨底油料罩彩工艺的突破
1963年,走出校园后,曾锦德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加入德化新建瓷厂,开始了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之旅。彼时,中国的陶瓷行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如何融合的挑战。曾锦德没有被现状所限,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失败,他终于研发出了“新水溶液”保护多层油料釉上新彩工艺。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这一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陶瓷装饰的面貌,它不仅使得色彩更加鲜亮持久,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图案的表现力,为陶瓷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这项工艺迅速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并被广泛应用,对提升德化乃至中国陶瓷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艺术创作:匠心独运,享誉中外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曾锦德的艺术创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个人情感,既有对古典美学的致敬,也有对现代审美趋势的把握。从1964年在景德镇完成一系列寓意深邃的陶瓷组画,到为人民大会堂量身定制的专用瓷器,再到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瓷,曾锦德的艺术不仅在国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中国的故事,传递着东方的智慧与美感。
1964年在景德镇创作组画:第一部份是《春(生)》, 第二部份是《操(异生)》,第三部份是《乞求》,第四部份是《灭异(救世)》,第五部份是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谐》。作品受到江西省轻工局存档展览,资料获得保护措施。
1968年10月被省军管会委派至山东济南新中印刷厂负责毛主席像章花纸设计。
1979年,设计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专用瓷。受省轻工厅、省委办公厅及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高度赞赏,受邀参加国庆三十周年晚会与国家领导人一齐观赏歌舞剧《丝路花雨》。
1985年,西藏宾馆用瓷《僧帽宝珠》腐蚀金图案设计为国家旅游局与西藏方面选中投产,为我省取得荣誉。
1986年,创作国家礼品瓷——胡耀邦出访法国、西德礼品25件。何理良出访日本1件,国家驻厄瓜多尔使馆及驻希腊使馆14件,中国对外展览公司赴墨西哥展出2件,国家教科文组织赠送联合国四十届国际教育大会陶瓷壁画两幅件。
——摘自曾锦德日记
教育与传承:桃李满天下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曾锦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1980年代初起,他便积极投身于陶瓷艺术教育,通过创办培训班、编撰教材、指导实习等多种形式,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和工艺师。他主张教育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既要深入学习传统技艺,也要勇于尝试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他的弟子们在陶瓷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形成了“曾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0年,为厂内外及共青团四十几人举办素描及彩画培训班,输送上中专二名,大专三名。协助辅导厦门工艺美院陶瓷班。
1981年, 为厂培训带子学艺艺徒二十几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实习生指导。
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生实习,被聘为指导教员讲课及实践辅导,深受毕业生认可。
1982年,负责陶瓷公司技术培训班教材编写《釉上装饰山水、花鸟、人物》。全县主要瓷厂技术员集中近五十人提高专业水平(造型设计、装饰设计)。负责厂团委工会素描、彩绘培训班的素描及绘画教学。
——摘自曾锦德日记
学术研究:古陶瓷的守护者
在艺术实践与教育之外,曾锦德还是一位古陶瓷研究的学者。他对古陶瓷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意义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研读和实地考察,发表了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为古陶瓷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注于德化窑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德化白瓷的独特之处,纠正了历史上一些关于德化窑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这一古老陶瓷产地的认识和评价。
1982年,《连江宋代窑址调查》发表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外销陶瓷研究会通讯。第一届古陶瓷研究年会发言《南安官桥宋代碗窑址标本发掘调查》《德化窑象牙瓷萌芽于元》《德化明代产品在远东的历史地位》。
1983年,中国古陶瓷德化窑讨论会大会发言《象牙白出现于屈斗宫宋元窑址,纠正一种始创于明代的传说》。
——摘自曾锦德日记
结语:不朽的艺术遗产
遗憾的是,曾锦德先生于2006年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生命并未因此而终止。他的创新精神、精湛技艺、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陶瓷艺术的无限热爱,如同他精心打造的每一件陶瓷作品,穿越时空,依旧鲜活。曾锦德的一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写照,他的故事激励着后辈们不断前行,探索未知,继续在陶瓷艺术的广阔天地里,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