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三远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一种经典构图理论,相较于五远法更为人所熟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高远:它要求“自山下而仰山巅”,即观者目光由下而上仰观山川宇宙。在绘制中,要先审定山势走向,把山脉走势分理清楚,使得主峰突兀而起,峥嵘高耸,远山则须低矮平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表现出“忽乎太行,王屋起于前,而连连若不可掩”的雄浑气势。

高远法与“深远”、“平远”并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是古代山水画经营位置、置阵布势的透视法则,也是画家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深远:它要求“自山前而窥山后”,即观者仿佛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看见远处的峰峦重重叠叠,无穷无尽。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表现深远的意境,使画面产生宏大、开阔的视觉效果。 深远法既是一种透视方法,又是一种构图方法,同时还是一种观察方法。它类似于西方透视学中的俯视法,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透视学是焦点透视,其视点固定不变,视域范围因此受到限制;而深远法则更为灵活,能够展现更为广阔的画面。

在深远法的运用中,画面的进深很大,造成一种空间深远的意境。这种构图方式多用来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等自然景观,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山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平远:在平远法中,画家通常采取一种平视的视角,即“自近山而望远山”,以表现山水的辽阔和悠远。这种透视方法类似于站在平地上往前看,能塑造出“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

     平远法强调左右辽阔的空间感,画面中往往呈现出群山莽莽、溪流回转等景象,给人以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受。在运用平远法构图时,画家需要精心处理视平线的位置,通常将其置于画面的中间或中部偏上的位置,以更好地表现出平远的视觉效果。

平远法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古代和现代的画家都善于运用这种透视方法来表现山水之美。通过平远法的运用,画家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宁静、悠远、辽阔的山水世界,使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

     三远法由北宋时期的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画家在创作时遵循的重要法则,帮助他们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深邃的意境。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