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德艺术馆
画   展
出   版
陶瓷创作与发明
资   讯
德化二厂
艺  术
儒 释 道
文  学
瓷   器
艺术教育

中国画,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历来注重“温柔敦厚”与“平淡天真”的美学追求。这两大特质,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对于《诗经》教育功能的评价,后来也被广泛用来形容一种含蓄内敛、情感深沉而不外露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中,这一理念体现为画家通过淡雅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简约的构图,传达出一种平和、宁静而深邃的美感。画面上往往不见刻意的张扬与激烈的情绪表达,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观者去感受画面背后的情感与意境。比如宋代的山水画,常以淡墨轻岚,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氛围,正是温柔敦厚之美的典型展现。


### 平淡天真


“平淡天真”则更多地指向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强调自然不做作、纯真无邪的美。在国画中,这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追求的是一种贴近自然、顺应自然的心境,以及对生活中平凡之美的深刻感悟。画面往往呈现出一种简朴、纯净的美,不加修饰,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天真中透出深意。明代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以质朴的笔触描绘田园风光,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正是对“平淡天真”美学追求的完美诠释。


结合这两点,中国画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哲学思想的寄托。它教会我们以温柔的眼光审视世界,以敦厚的心态对待生活,同时在平淡中发现真趣,在天真的态度中保持对美好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艺术,既是对自然的崇敬,也是对人性本真的回归,它跨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渴望心灵慰藉与文化共鸣的灵魂。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