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锦徳前期书读得多,看历史的,对一些社会现象去动脑筋和分析。他想的不是你读了一些诗词的问题,他对整个社会,这方面都很关注的。他的画比较注意意境,有一些同学就画得漂亮,他不求这个,他主要是求内在的东西。这是他和一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同班的这些同学有的画得不错,很漂亮,但是看完就完了。这个画最简单的就是画得像,他不求这个,他是求里面的内在,既意,他很重视很注意这个问题。

张老师在教同学也是比较注意立意,画一张画,应该是怎么样。这点他受张老师的影响还是相当厉害的。那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是先画一棵树,一朵云它怎么漂亮。但是像锦德就不一样,我画一朵云我什么意思,我想寄一个什么意思,这是他和同学最不一样的。

他和我聊得最多的还不是画,是历史问题。他最喜欢历史,特别是美学辩证。他有很多自己的一些见解,不会老师说什么,他就怎么样。社会吹什么风他就怎么样,他这点就跟别的同学不一样。所以有些人就说他很怪。你说毛泽东讲一句什么上山下乡,大家很简单地就听了,但是这点他还是不一样。

我感觉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感觉思想比下笔还要重要。我看他们有的同学,大家追求的东西都在努力,也都在画,他画就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画出来的画你能理解,你就能看到他的东西。你不能理解,你就感觉,他怎么画成这个样子。差别就是这样了。就好象我们那些印象派,那几个大师一样的。大家同样都在画,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有一些就是抽象的,有一些就是两个人在这边,同样是一个杯在这里,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就会不和同学一样的。同学可能说画一个秋天,大家都秋天的颜色,灿烂怎么的,都是这个概念。但是他的理解就不是光是这样的一个呈现。我看到他这些画都有一些和同学不一样的地方,这点就是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大家对他最大的误会。

这和从小也有关系,我招生的时候,他就走进来,他爸爸带他进来,有一个距离,第一感觉就不一样了。他父亲个子也不是很高的,也是这样瘦瘦的。那时候口试,所以我印象比较深,问他你为什么要想学,你为什么喜欢画画。我当时回忆起来,最印象深刻的是他爸爸带他来,小小的。

第一个感觉很重要的。他一辈子都是那样,学艺术同别的同学还是不同,灵性很重要,没有那个灵性你怎么学都不一样。他在德化后期我是没有接触,我去香港了。但是我听他们有时候讲,我就感觉到好些同学根本没有沟通,不是真正理解他,所以就觉得他怎么这么怪,很可惜,我听他们都是这样说很可惜。我感觉他不是可惜的问题,他就是那种人,你怎么能说什么可惜不可惜。后来我来他们说他怎么样。我说他如果是这样就不是曾锦德。他就是有和别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也是很重人情的。

师母待我们就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就像我和张老师一样的,都是像一家人的那种。也骂你,也疼你就是这样的,其实已经超过那种师生的这种关系了,已经有一种慈父的感觉了。

我15岁我和锦徳差不多那个年龄,我到八卦楼来。八卦楼那4个角张老师都住过。我都是和他住4个角这样住的。当时我到学校的时候,晚上下自修以后就到张老师那边,当时印象最深,他每个晚上在那边背,背完了就是写字。因为张老师要求这样,早上写小楷,晚上写大字,然后临摹画。当时张老师很强调石门颂。

张老师的画室和我两个人就是这样,要么他画要么我画,我画他在旁边告诉我要怎么样。锦徳有时候也是在那边,也有画,大部分都是晚上。

张老师当时很简朴的,他们江苏有一个叫五花肉,炖一锅拿起来就是这样吃,以前那个五花肉,有了大家才是高兴的,瘦肉都不吃的。当时锦徳不怎么喝酒的,很少,基本上都不喝酒的。我也是一点酒都不喝的。锦徳也是这样的。张老师每天晚上就是要一杯,也不多,他都是这样的。锦徳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晚上都去到张老师那边,都是晚饭以后就过来。当时锦徳不像后来,那时候话很少,是听张老师讲,他就听。有时候我们三个人,那时候毕竟年纪小,不一样。

他对张老师主要就是一种恩情,他这个人很重义气,这点受张老师的影响很大的。他很有恩情,张老师就是很看中他这点,他说看他很纯真,他对人就是这样的。记得我们当时是实习,他都很关照我们的。都有一种感情,那种感情不是一般的,有一些同学那种也不错,但是不一样。感觉上就是不同。不知道为什么张老师我们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就是这样的。敢讲话,正直。有些人就是比较四面光,他不会。在德化我感觉他那段时间还是不错的。搞那些瓷器还是有一些东西。只是说留的东西不多,瓷器可能有的都丢了。


      杨胜(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教师、香港闽港台书画家联谊会会长)

       2015年11月9日录音整理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