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泉州素描

2023年的四月天,有机会感受泉州之美,虽是短短几日的停留,品到的美味,感受到的人情,匆匆记录几笔。


【磨着“寂寞”的西街老板】

四月初的夜,下着细雨的西街,街灯映在春雨浸润的路面上,行人不多不少,店主们不急不躁,古都一片从容。

路过一家专卖红砖饰片的店面,忍不住多看几眼。红砖红瓦的景色并不是第一次见,但到了泉州,才知道红砖可以做得这么缜密、细腻、光滑。漫步在中山路的走廊,还能看到用红砖砌成的圆柱子,浑然天成,甚是诧异。所以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中,散布着几家红砖饰片店,毫不为奇。

店老板背对着游人,弯着腰,坐在小凳子上,就着屋檐下未干的雨水,正在地面上磨着什么,并不十分在意客人的进进出出,看似是为了把杯托大小的红砖薄片磨得更平滑一些。

待我刚站到老板身后,就听到这样让我哑然失笑的对话。

“老板在磨什么?”

年轻的女游客问。老板头不抬,手不歇:

“在磨寂寞!……”

女游客开始询价。老板回过头来,这才看到他是一位三十开外的帅哥,脸上带着俏皮的笑。

这时候,同行的年长一些的游客突然想起了什么,拉着年轻女孩往外走:“过来,我跟你说!”

两人没有再明说些什么,就离开了店面。一向愚笨的自己,仿佛也想起了什么,实在忍不住,问了一句失礼的话:“他们是不是在猜,砖片会不会来自古墓?”

老板没有改变笑脸,但是坚定地说:“放心,全部来自阳宅,阴间不会去碰的。我们福建人‘迷信’,不会去做那样的事。”

或许这样被问并不是第一次,也或许每次遭遇这样的质疑,砖片店老板都用他不变的笑脸,回应客人的冒昧。他的笑容,就是他的信仰,他的真诚,是我眼中最好的泉州。


【半城烟火半城仙】

清明の雨に燃ゆる紙銭の火

来泉州并没有几天,接触的人也并不多,大多是的哥和民宿的伙计,无外乎是本地人或外地人。但和外地出生的人聊天,闲聊几句,都能听到这样的描述:“泉州人都很‘信’,或者说是迷信,经常能看到有人烧纸,拜佛”——有虔诚的信仰,应是外地人眼中泉州人的特点了。

一座和善的城市——这是我对泉州的第一印象。理由再简单不过,飞机抵达已是晚上,民宿在世界遗产西街附近的小巷中,出租车只能就近停靠,当我们拖着旅行箱在花巷彷徨之际,先是骑着三轮迎面路过的姑娘主动询问:要去哪儿?接着是小小洋楼的小小露台上的年轻母子,主动来指路。窄窄的巷子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和热情。

回想起来,这些也应该是得益于虔诚的敬畏之心,以及发自内心的与人为善的信念吧。


【传承着历史的美味】

泉州のおいしさは世界史の味

放下行李,走出民宿,投身泉州的夜色,中山路的长廊,灯火辉煌,两边店铺林立,开口都不大,但都各有特色。

第一顿晚餐,寻觅了很久,最终走进了一家专做牛肉菜肴的老字号。一进门,迎面扑来的气息,唤醒的是我对西安的美食记忆。是啊,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是海上的。泉州也曾是穆斯林云集的城市,人员的聚集,自然也让西域的口味也落脚在这里。开放式厨房里有很多一直在煮烧的大铁锅,掌厨的看似是两位阿姨,不停地往外舀汤,往里添水。

菜品放在铝盘上端出,味道出奇地好,牛肚入味,汤汁不咸不淡,味道纯正,调味料不浓,都是食材本源的味道。牛筋炖成了明胶,咬着的每一口,都富含胶原蛋白。每一盘的菜量不多,价格实惠,两个人,几十元就酒足饭饱。

作为宋元最大的贸易港,泉州的历史财富就这样一直惠及到今人的舌尖。省略掉这中间的历史考证,我在自己的脑海中,就这样自作主张地,关联了一下古与今。


【文化交融地】

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穿过摆放着一片穆斯林古墓葬石棺盖的园区,很意外地观赏到来自山西运城的关云长展,这次展览布展精心,展品精美,很好地阐释了关帝信仰在民间形成的过程及其今日的影响力之广。没想到来泉州,还能同时云游运城。

此外,此次虽然未能前往观摩,以河南少林寺命名的“泉州南少林寺”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从这些细微之处都可看出,虽然古泉州以“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著称,但这里与中原地区同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这次旅行收获的视角。

而在对外交往方面,这座多元包容的古城里,有太多古迹可以追寻。举一个例子——在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开元寺,大殿后廊檐下,居中处竟然有一对13世纪印度教的石柱。

据悉,元代时,泉州的印度教盛极一时,许多印度泰米尔地区商人沿着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在这里定居、经商。元代时,泉州至少有过两座印度教寺,但都在元末泉州的战乱中被毁。明代崇祯年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时,部分石构件被移至此,其中就包括这对石柱子。石柱居中放置,三百多年来,一直和其他柱子一起,并肩支撑起大殿的后廊。

古迹有机会再去慢慢寻访,此行中,我还有缘见证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融合。

在洛江区双阳街道的半山腰中,已停厂多年的前华侨塑料厂(据悉是为华侨子弟提供就业机会而开设的工厂)焕发出新的生命,四栋老厂房改造成了敞亮、清澈的艺术空间,此外,好几座新的建筑物也拔地而起,其中用于艺术展示的空间,在花岗岩铺成的半山腰描绘出优美的半月形弧线,靠近山岭处一侧,有流水灯光,靠近山脚处的一侧,正在修建月牙状的池塘,夜风中,蛙鸣虫吟组成了大自然的合唱。

这里是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先生受当地企业家王端宵先生之邀,担纲设计的大型艺术项目。和单纯的艺术项目不同,这里还有基于生物技术的微观景观设计产业的入驻,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黑川先生既是设计师,也是著作颇丰的美学家,而他的美学思想,既受到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美学的影响,也不乏对中国古典思想的洞悉,庄子《混沌篇》就是他在演讲和著书中经常引用的典故,他还说,风水也是他从事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黑川先生在融贯古今中西的基础上,提出独成一家的理念,东西方文化在他的设计图中,已经过多次的融会贯通。我想,这样的思想结晶落脚在泉州,应视作是当代人对于文化交融做出的贡献吧。


【曾锦德艺术馆里的父子情】

这次泉州行最意外的收获之一,是和当地一对伉俪的相识,在他们的叙述和引领下,管窥到了一段深深的父子情,感受到悠悠的茶人心,还有曾在泉州德化瓷厂中勤奋耕耘的老艺术家孤傲的人生和不屈的艺术追求。

伉俪的先生名叫曾路,曾是一名广告人,目前潜心整理、传播父亲的遗作;夫人蔡万燕,打理着先生创业的广告公司,同时还是一家大型茶院的主人。老艺术家名叫曾锦德(1944-2006),是曾路的父亲,已于十多年前故去。

与两人相识第一面,就有缘受邀访问了刚刚落成不久的“曾锦德艺术馆”,感受到这座上下四层的艺术空间里,丰饶的精神世界。

曾锦德先生祖籍泉州惠安,14岁即考入鹭潮美术学校(今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当时受教最多的老师张晓寒毕业于中国最早的艺术学院国立艺专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63年,19岁的曾锦德毕业后分配至国营德化红旗瓷厂,成为该厂的陶瓷绘画设计师。当时的瓷厂为公安部属下的劳改瓷厂,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遵从师长的叮咛和嘱托,扎根山区,为瓷厂的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他所绘制的迎客松纹样的茶杯曾在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见证过中英谈判的历史瞬间。但在长子曾路的眼中,父亲在瓷厂的工作只是他谋生的职业,更能反映父亲艺术成就的,则是他留下的画风各异、不拘一格的大量绘画及雕塑等美术作品。

曾路说,在闽南的这片并非中心城市的土地上,在经历过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运动,以及骨肉离别、家人遭受精神重创的压力之下,无论何时,父亲都没有停止过绘画创作。他终身崇敬受教过的师长,对于书画创作倾注了修齐治平的文人理想,在创作中缓释命运落到他身上的铁拳。更要紧的是,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始终没有泯灭心中的纯真和对家人、民族、国家的挚爱。

曾路介绍说,父亲天性豪迈,饮酒后即兴创作,作品完成后或是随手送人,或是随意堆放家中,保存环境欠佳,损毁严重,让人心疼。曾路还说,作为画家的曾锦德,很长时间,父亲的作品都不曾受到中国美术界的关注,但自己在系统钻研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后,他发现父亲的画风多样,不少作品吸收了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创作理念,采用的是东方的水墨画形式,更重要的是,悲天悯人、灵魂救赎的思想底线贯穿作品当中,东西方美术在父亲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纵使撇开亲子关系这个层面,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昔日国立艺专的美术脉络如何在各地扎根开花的视角去看,父亲的作品也值得受到美术史界的关注。

曾路本人也毕业于父亲的母校,毕业后步入广告行业,因忙于创业和开拓业务,与生前的父亲在绘画上的交流并不多。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意识到父亲留给自己的是多么丰饶的一座精神矿山。看到自己创业的广告公司运营已走上正轨,十多年前的他毅然决定——将公司业务交给妻子打理,自己的人生则专心投入到整理父亲的遗作中。他立下心愿,要为在命运重压下,62岁就过早离世的父亲建造一座专属艺术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就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曾经绽放过如此美丽、璀璨的艺术之花。

据曾路回忆,曾老先生每日笔不离手,留下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和日记。既有传统国画常见的山水画,也有融禅意和现代画风为一体、或是出于意识流而一气呵成的泼墨作品。甚至还有一些油画、雕塑作品等。

为了更好地整理、展示父亲的作品,曾路对照着父亲留下的日记,尽其所能,找到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日记中的相关文字记载中,找到贴切的文字,为每一幅作品加注了作品名。曾路说,他不想过多地用文字诠释作品,取名以最小程度不干扰观赏者个人感受为前提。

为了建成艺术馆,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回购父亲的作品。夫人蔡万燕回忆到,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遗作,他们不惜动用手中的广告牌资源,在泉州的高速公路边,打出了巨幅“回购曾锦德作品”的招牌。此举也遭到不少人诟病,被嘲讽为“自我炒作”,还有人送来作品回购后细看才知是赝品。

十年过去了,曾路没有停止过和父亲的对话,他编辑、刊印了父亲的作品集、传记,寻访过父亲昔日的同门,或是有着同样师从关系的画家,还带着父亲的真迹跑遍各地,请多位评论家点评、鉴定。他还以“曾锦德艺术馆”之名,建起了专用网站。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父亲作品的首展得以在福建省画院举办,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担任了展览开幕的学术主持。素有“闽中一隐”之称的曾锦德的艺术世界,正慢慢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刚刚落成没多久的“曾锦德艺术馆”,更是在真实空间中,从事曾锦德艺术作品的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这是一家纯私人的艺术馆,坐落在泉州的别墅区内,从建成到运营,费用来自由夫人蔡万燕主持的广告公司的营收。

在一个成功即意味着拥有财富的时代氛围中,曾路、蔡万燕伉俪行走在商业和艺术情怀的交界处,以一己之力,打造着属于泉州、也属于中国的艺术空间,丰富着属于泉州人、也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们说:“曾锦德的作品还不为人所知,作品暂时保管在自己的手边,但终有一天,父亲的艺术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

我被他们的真挚和淡定所打动,和他们的相识,让本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泉州行,增添了厚度和底蕴。

在与父亲的精神世界一路相伴的历程中,曾路本人也开始了国画创作,接触到了更为浩瀚的艺术世界,当夫人提及这些时,曾路本人则连忙岔开话题,称这些都只是副产品。

曾路的夫人蔡万燕女士还是一家大型茶院的经营者。在她把持的“仟茶院”中,曾锦德先生的绘画作品根据作品意向提炼而出的装置随处可见,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大大小小的茶室或是公共空间。

“仟茶院”是主营茶器、茶叶、艺术品的“万仟堂”的子品牌,既经营茶室,也宣传、推广茶文化,一方面是再现宋代等古时的茶文化;另一方则是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而推出的新式饮茶法,如“火锅茶”等。

万燕女士的好学、勤奋让人惊叹,为了深入了解茶的精神,她曾特地前往京都,学习过里千家的茶道,还在“仟茶院”中安放了一个6个榻榻米大小的古风茶室,甚至还照着里千家本部“今日庵”克隆了一个中庭。

“让前来古都的游客, 都能来感受宋代点茶的魅力,要让来茶院饮茶成为泉州文旅的标配”——这是蔡万燕女士正在为之奋斗的理想。祝福万燕!


【后记】

短短几天,最深的感触是——红墙红瓦红厝的泉州是一片热土,一片心里有梦想、信仰和追求的人们生活着的热土。

从仟茶院回到熙熙攘攘的西街——这里有我们投宿的民宿,站到民宿的屋顶,开元寺的东西两塔就在眼前,历史仿佛是可以触摸的。而俯瞰脚下,小巷里各式美食摊贩热闹异常,琳琅的礼品商店承载着游客们满满的“贪婪”和“欲望”。这样的小巷,是身处高楼林立的北京不太能体验的感受。

多走了几趟,自然想了想这个问题:为何我们会喜欢小巷,喜欢这里的烟火气息?

不太爱思考哲学的自己,快速地做出的,是如下的结论:

因为在这里,遵循着不同的原理——高楼大厦的社区,重视的是规则和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小巷,更多的是黑川雅之先生讲演时爱提及的东方传统理念“群”的思想,这里杂乱、无序,而无序本身正是这里的秩序,它是生活真实的模样,是我们对心灵空间做出的理想的设想,是我们潜意识中一直向往的,人与人比邻而居的真实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泉州不仅让我们在身体上、也在心灵上近距离地感受了一把“我们”曾经的过往。



       王小燕(日文翻译)

       2023年5月11日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