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这次泉州行最意外的收获之一,是和当地一对伉俪的相识,在他们的叙述和引领下,管窥到了一段深深的父子情,感受到悠悠的茶人心,还有曾在泉州德化瓷厂中勤奋耕耘的老艺术家孤傲的人生和不屈的艺术追求。

伉俪的先生名叫曾路,曾是一名广告人,目前潜心整理、传播父亲的遗作;夫人蔡万燕,打理着先生创业的广告公司,同时还是一家大型茶院的主人。老艺术家名叫曾锦德(1944-2006),是曾路的父亲,已于十多年前故去。

与两人相识第一面,就有缘受邀访问了刚刚落成不久的“曾锦德艺术馆”,感受到这座上下四层的艺术空间里,丰饶的精神世界。

曾锦德先生祖籍泉州惠安,14岁即考入鹭潮美术学校(今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当时受教最多的老师张晓寒毕业于中国最早的艺术学院国立艺专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63年,19岁的曾锦德毕业后分配至国营德化红旗瓷厂,成为该厂的陶瓷绘画设计师。当时的瓷厂为公安部属下的劳改瓷厂,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遵从师长的叮咛和嘱托,扎根山区,为瓷厂的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他所绘制的迎客松纹样的茶杯曾在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见证过中英谈判的历史瞬间。但在长子曾路的眼中,父亲在瓷厂的工作只是他谋生的职业,更能反映父亲艺术成就的,则是他留下的画风各异、不拘一格的大量绘画及雕塑等美术作品。

曾路说,在闽南的这片并非中心城市的土地上,在经历过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运动,以及骨肉离别、家人遭受精神重创的压力之下,无论何时,父亲都没有停止过绘画创作。他终身崇敬受教过的师长,对于书画创作倾注了修齐治平的文人理想,在创作中缓释命运落到他身上的铁拳。更要紧的是,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始终没有泯灭心中的纯真和对家人、民族、国家的挚爱。

曾路介绍说,父亲天性豪迈,饮酒后即兴创作,作品完成后或是随手送人,或是随意堆放家中,保存环境欠佳,损毁严重,让人心疼。曾路还说,作为画家的曾锦德,很长时间,父亲的作品都不曾受到中国美术界的关注,但自己在系统钻研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后,他发现父亲的画风多样,不少作品吸收了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创作理念,采用的是东方的水墨画形式,更重要的是,悲天悯人、灵魂救赎的思想底线贯穿作品当中,东西方美术在父亲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纵使撇开亲子关系这个层面,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昔日国立艺专的美术脉络如何在各地扎根开花的视角去看,父亲的作品也值得受到美术史界的关注。

曾路本人也毕业于父亲的母校,毕业后步入广告行业,因忙于创业和开拓业务,与生前的父亲在绘画上的交流并不多。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意识到父亲留给自己的是多么丰饶的一座精神矿山。看到自己创业的广告公司运营已走上正轨,十多年前的他毅然决定——将公司业务交给妻子打理,自己的人生则专心投入到整理父亲的遗作中。他立下心愿,要为在命运重压下,62岁就过早离世的父亲建造一座专属艺术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就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曾经绽放过如此美丽、璀璨的艺术之花。

据曾路回忆,曾老先生每日笔不离手,留下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和日记。既有传统国画常见的山水画,也有融禅意和现代画风为一体、或是出于意识流而一气呵成的泼墨作品。甚至还有一些油画、雕塑作品等。

为了更好地整理、展示父亲的作品,曾路对照着父亲留下的日记,尽其所能,找到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日记中的相关文字记载中,找到贴切的文字,为每一幅作品加注了作品名。曾路说,他不想过多地用文字诠释作品,取名以最小程度不干扰观赏者个人感受为前提。

为了建成艺术馆,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回购父亲的作品。夫人蔡万燕回忆到,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遗作,他们不惜动用手中的广告牌资源,在泉州的高速公路边,打出了巨幅“回购曾锦德作品”的招牌。此举也遭到不少人诟病,被嘲讽为“自我炒作”,还有人送来作品回购后细看才知是赝品。

十年过去了,曾路没有停止过和父亲的对话,他编辑、刊印了父亲的作品集、传记,寻访过父亲昔日的同门,或是有着同样师从关系的画家,还带着父亲的真迹跑遍各地,请多位评论家点评、鉴定。他还以“曾锦德艺术馆”之名,建起了专用网站。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父亲作品的首展得以在福建省画院举办,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担任了展览开幕的学术主持。素有“闽中一隐”之称的曾锦德的艺术世界,正慢慢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刚刚落成没多久的“曾锦德艺术馆”,更是在真实空间中,从事曾锦德艺术作品的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这是一家纯私人的艺术馆,坐落在泉州的别墅区内,从建成到运营,费用来自由夫人蔡万燕主持的广告公司的营收。

在一个成功即意味着拥有财富的时代氛围中,曾路、蔡万燕伉俪行走在商业和艺术情怀的交界处,以一己之力,打造着属于泉州、也属于中国的艺术空间,丰富着属于泉州人、也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们说:“曾锦德的作品还不为人所知,作品暂时保管在自己的手边,但终有一天,父亲的艺术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

我被他们的真挚和淡定所打动,和他们的相识,让本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泉州行,增添了厚度和底蕴。

在与父亲的精神世界一路相伴的历程中,曾路本人也开始了国画创作,接触到了更为浩瀚的艺术世界,当夫人提及这些时,曾路本人则连忙岔开话题,称这些都只是副产品。

曾路的夫人蔡万燕女士还是一家大型茶院的经营者。在她把持的“仟茶院”中,曾锦德先生的绘画作品根据作品意向提炼而出的装置随处可见,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大大小小的茶室或是公共空间。

“仟茶院”是主营茶器、茶叶、艺术品的“万仟堂”的子品牌,既经营茶室,也宣传、推广茶文化,一方面是再现宋代等古时的茶文化;另一方则是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而推出的新式饮茶法,如“火锅茶”等。

万燕女士的好学、勤奋让人惊叹,为了深入了解茶的精神,她曾特地前往京都,学习过里千家的茶道,还在“仟茶院”中安放了一个6个榻榻米大小的古风茶室,甚至还照着里千家本部“今日庵”克隆了一个中庭。

“让前来古都的游客, 都能来感受宋代点茶的魅力,要让来茶院饮茶成为泉州文旅的标配”——这是蔡万燕女士正在为之奋斗的理想。祝福万燕!


      王小燕(日文翻译)

      2023年5月11日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