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送病 1976年 33x33cm  纸本设色


哀而不伤

——读《送病》

文/曾路


中西技法的交融

      在《送病》这一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笔墨与西方绘画的技法,达到了一种东西方美学理念的和谐共生。作品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构建起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引导观者的目光穿越画面,宛如亲临那情境之中。同时,西方水彩画温婉清透的特点也被融入其中,为画面蒙上一层柔和而细致的质感。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笔墨的空灵与流动之美赋予画面难以言喻的诗意与内在情感张力。画家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交融,将《送病》塑造成了一个兼具东西方艺术特质,并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非凡之作。



画面的情感表达

     画面的情感叙事尤为动人:苍郁林海之间,身着古朴蓝衫黑裤、头戴尖顶高帽的惠安女们化身慈悲的守护天使,他们稳重而有序地抬着病患沿曲折的山道缓行,其队伍之整齐,犹如一场庄重肃穆的宗教仪式。她们的身影以及周边参天大树投下的长长投影,似乎共同化成一支奔赴向前的箭矢,寓示着无比的坚定信念与顽强的精神力量。

     随着画卷展开,远山在薄雾朦胧中若隐若现,流露出冷冽而神秘的意境;而画面中部,金色阳光沐浴着秋叶,暖意融融,金黄叶片随风轻轻舞动,犹如细碎的金箔洒满崎岖山路,为这份沉重的场景注入了生命的温度。近景处,茂密的枝叶生动活泼,它们舒展的姿态仿佛正积极参与这场救援,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力分担着惠安女肩上的重任。


淡淡的哀愁与热烈的希望

     尽管《送病》的画面蕴含着淡然却深刻的哀愁,但它更是一种热烈希望的象征。虽然惠安女们的步伐显得沉甸甸,但她们内心满怀期待,坚信希望就在前方。正是这种对光明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不懈的追寻,使得《送病》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卓尔不群,而且在人文关怀、情感深度及哲学意蕴方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结语

     综上所述,《送病》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还在主题上深入挖掘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世界与生存状态,凸显了人们在困难面前展现的勇气、信念以及对希望的执着追求。它因此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具体情景的图画,更是对生命、苦难与救赎等宏大主题的深刻探讨,成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杰出代表作。


     曾路 甲辰清明节于奈何斋






————————————————————————————

①水墨画,也被称为国画或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壁画和书法。水墨画主要以水和墨为媒介,通过不同深浅的墨色来表现画面,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在技法上,水墨画注重笔法和墨法的运用,追求“墨即是色”的艺术效果,以墨的浓淡变化展现色彩的层次。


写意,是一种深具神韵的艺术形式。它不以形似为追求,而是强调以笔墨之简,写物象之神。画家运用自如的笔法,墨色的浓淡干湿,勾勒出山水、花鸟的神韵,使观者能在简约中感受到无尽的意境。写意画不仅展现了画家的个性和情感,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欣赏国画时,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画面的美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水彩画是一种运用水和透明颜料来创作的绘画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透明性和灵动感在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水彩画通过水和颜料的混合与调和,能够产生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影变化,从而表现出清新明快、自然洒脱的意趣。 水彩画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在中国南宋时期,水彩画就被应用于书法和装饰画的制作中。在欧洲,水彩画于18世纪末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惠安女指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和莆田南日岛海边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她们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其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种服饰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惠安女的民俗风情也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人文关怀是一种深刻体现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理念,它关注个体的尊严与价值,强调对人的情感体验的尊重与关怀。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我们倾听他人声音,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倡导平等正义,关注文化传承与关怀,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致力于维护生命的尊严,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珍视。通过这样的理念与行动,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