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 1984年 铸铜
混沌初开
——曾锦德〈混沌〉雕塑的美学探索与文化沉思
文/曾路
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河中,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如星星般闪耀,共同构筑了一片璀璨的夜空,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曾锦德先生的杰作——《混沌》雕塑,一同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时代破晓的先声
1984年,正值中国社会结构与艺术风貌发生剧变之际①,《混沌》雕塑应运而生。它如同一股清新之风,成功挣脱了传统写实主义的束缚。通过意象②与象征③的艺术形式,并巧妙地融合浪漫主义④手法,该作品为古老的华夏文明注入了现代审美的新鲜活力。这一作品不仅挑战了当时的艺术规范,更是对现代审美观念的一次深刻呼唤,预示着中国正迈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艺术新纪元。
意象与浪漫的交响
曾锦德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非凡的想象力,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的龙图腾⑤ 与阴阳二元⑥理念融入《混沌》这件雕塑中。从而创作出了一件表面上看似混沌,实则内涵深厚的艺术作品。在这件雕塑里,他成功地将道家哲学中关于宇宙形成前混沌状态的抽象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意象。观众仿佛能够目睹宇宙混沌 ⑦之初的壮丽景象,深切感受到那股原始的力量与神秘气息。
作品中,女性人体的恬静躺卧代表着大自然慈母的温柔化身。她的沉睡象征着宇宙间最原始的宁静状态,似乎正在预示着创世前夜的静谧与无限期待。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不仅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美感,还引领观众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同时,男性强健的体态稳稳地承托着温柔的女性形象,两者相互依偎、相互映衬,共同演绎着宇宙间原始的力量与坚定不移的创造决心。
男性躯体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柔美之姿在雕塑中得到了完美呈现和相互映衬;这不仅深刻地诠释了自然界中的阴阳互根 ⑧ 之理、更生动地展现了和谐共生⑦的宇宙观念。环绕他们周遭似乎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气流在涌动;这正是混沌之中孕育的蓬勃生机与活力;预示着无形之力即将化为有形之物的神奇转变过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令人期待的气息;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屏息凝视、期盼着那一刹那的璀璨爆发和壮丽绽放,在那一刻光明将刺破黑暗、万物会从虚无中苏醒过来,繁星将如同点点火光般闪耀夺目,共同见证宇宙间最为壮观的创世瞬间和伟大奇迹,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自男性颈部蜿蜒盘旋而出的神龙,它们的眼神深邃而充满智慧,宛如穿越时空的古老守望者静静地观察着世间万物的变幻莫测,高昂的龙首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与自豪,更是对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无畏前行以及自我超越精神的永恒颂歌和崇高敬意。
深层寓意与时代寄语
《混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远非简单的视觉冲击和形式上的创新所能涵盖,它是对中华文明的千年智慧的深度诠释与展现;通过龙、女人体和男人体的完美交融传递出对阴阳哲学⑨、生命起源⑩以及民族精神⑪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这件作品启示我们回溯到文明的源头去探寻智慧的根脉与源泉;同时又在当下时代语境中找寻文化自信与前行的方向指引,
正如曾锦德先生在其日记中所言:“明天日月当然再燃烧,中华文化必须重新崛起,从八卦阴阳鱼⑫再生。”《混沌》这件雕塑便是他这一坚定信念的生动体现和完美诠释,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与无限创造力以及深厚底蕴与广阔前景;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彩,作品中饱含的对国家未来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期盼与憧憬;彰显出曾锦德先生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意与殷切期望以及无私奉献精神。
结语
在中华文化的宏伟画卷中,《混沌》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现代审美观念的挑战与创新尝试,通过曾锦德先生的巧手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混沌之初的奥秘与精髓;感受到原始的力量与神秘气息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与目标,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探索、创新和超越自我;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甲辰晚春曾路写于奈何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全面展开。这个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开始推进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对外开放:1984年,中国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标志着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这些沿海城市的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口结构:1984年中国总人口为10435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比重相较于之前有所增加,这反映了社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
艺术风貌的变化:
油画艺术的发展:1976-1984年间,中国油画逐渐脱离了“文革”时期的模式化定式,走向了多元化与现代性统一的现代艺术之路。油画艺术在此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创作风格多样化,如“伤痕美术”与“乡土美术”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艺术创作的主题变化:由于经历了“无人”的阶级斗争年代,此时的艺术创作开始关注人、肯定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思维。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和自我情感的真实表达,透露出自我意识觉醒与艺术自由化的抗争意识。
②意象: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指的是艺术家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抽象概念。
③象征:在艺术中,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示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理念。
④浪漫主义: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和理想,常运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化的角色和情境。
⑤龙图腾: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在《混沌》雕塑中,龙图腾的运用体现了作品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⑥阴阳二元: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⑦宇宙混沌:指道家哲学中描述的宇宙形成前的原始、无序状态。在《混沌》中,这种状态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引发观众对宇宙起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⑧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代表女性、柔弱、冷静等,阳代表男性、刚强、热烈等,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万物。
⑨阴阳哲学:阴阳哲学: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所构成。在《混沌》中,这种哲学思想通过艺术形象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⑩生命起源:生命起源:指生命如何开始和演化的问题。在《混沌》雕塑中,通过艺术的手法引发观众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混沌》中,通过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
⑫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符号,代表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阴阳鱼则是太极图中的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象征阴阳的交互和转化。曾锦德先生引用这一符号来表达中华文化的再生和崛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