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空潭泻春 2004 纸本设色 138x69cm


《空潭泻春》

——春日竹林的生命诗篇与自然礼赞

文/曾路


     曾锦德先生的水墨力作《空潭泻春》,以其四尺整纸的宏阔尺幅,生动铺展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春日竹林画卷。这幅作品不仅以其艺术魅力令人驻足流连,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与深远的意境,唤起观者对自然之美与生命哲理的深深共鸣。


竹林之韵:春雨洗礼后的清新

     甫一入眼,满目绿意瞬间盈溢,仿佛将观者引入一片清凉宜人的世界。画面上方,高耸挺拔的竹林蔚然成阵,竹叶低垂,如舞者轻舒广袖,又似诗人低吟浅唱,其姿态无不透露出春雨洗礼后的清新与滋润。竹叶间的光斑跳跃,恰似春光在指尖轻轻弹拨,奏响了大自然的和谐乐章。画家以墨色的浓淡变化及笔线的疾徐转折,细腻刻画出竹叶的质感与风姿,赋予静态画面以微妙的动态之美。



幼竹映潭:静谧中的生命脉动

     画面中心,一池静谧的潭水宛如明镜,倒映着翠竹的绰约身影,更显其幽深与宁静。潭水之碧,犹如春之灵液,汇聚天地之精气,流淌着生命的脉动。水汽氤氲,仿佛从画面深处缓缓升腾,弥漫于竹林之间,使得整个场景充满灵动之气。这种水雾缭绕的描绘手法,既营造出春雨过后湿润清新的氛围,又寓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更迭。

     在潭水边缘,幼竹新苗欣欣向荣,它们在高大竹林的庇护下,稚嫩而坚韧地向上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力量。画家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幼竹的勃勃生机,与苍劲老竹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



孤石之思:静默中的精神象征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潭边岸上,一粒孤石静卧,虽无言却有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石头记》①中的顽石②幻化,女娲炼石补天③的创世神话,以及孙悟空由仙石孕育而生④的传奇故事,均赋予石头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内涵。此处的孤石,或许正是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写照,它静观万象,默默承受风雨洗礼,吸纳日月精华,寓意艺术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潜心修行,汲取灵感,追求道家所倡导的“物我两忘⑤”、“天人合一⑥”的至高境界。这块石头的存在,不仅平衡了画面构图,更升华了画作的主题,使之超越单纯的景致描绘,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诗意外化。      


艺术融合:诗情、画意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正如曾锦德所言,“音乐中有画有诗,画面里有音乐与诗一般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艺术。 ”⑥《空潭泻春》正是这样一幅集诗情、画意与音乐性于一体的杰作。品鉴此画,如临其境,仿佛能听到竹叶摩挲的细语,感受到春水潺潺的律动,体会到生命在大自然中萌发、成长、交融的深刻意蕴。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我们沉醉于春之画卷,感悟生命之韵,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曾路  2024年春撰于上海


————————————————————

①《石头记》即《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邃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瞩目。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与罪恶。同时,作品也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此外,《石头记》还巧妙地融入了神话、传说等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奇幻而引人入胜。

创作完成,共计205字


②在《石头记》中,顽石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象征。它最初是女娲娘娘补天时所剩的一块未用之石,灵性已通,后经由一僧一道的携带,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得以在红尘中历经繁华。这块顽石不仅是贾宝玉入世前的身份,也是后来他所携带的通灵宝玉,象征着贾宝玉的灵魂。


③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篇章。根据传说,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不仅抟土造人,化生万物,还以母性的慈爱和力量守护着世界。 在远古时代,由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后,愤怒地一头撞向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为了拯救苍生,女娲决定炼制五色石来修补天空。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炼成了五色石,并用这些石头成功补好了天空的漏洞。同时,她还斩下一只大龟的四条腿,作为柱子支撑起倒塌的半边天。此外,女娲还平息了洪水,除掉了猛兽,使万物重新得以安居。


④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核心角色,其诞生方式独特非凡。他并非尘世所育,而是由一块神奇的仙石孕育而生。这块仙石汇聚天地精华,孕育出孙悟空这一石猴,赋予他超凡的能力和生命力。这种诞生方式不仅突显了孙悟空的非凡身份,也预示着他未来将成为一位英勇无畏、神通广大的英雄。


⑤“物我两忘”是一个汉语成语,源于古代美学概念,与诗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主要指的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境界,以至于艺术家在构思的最微妙的阶段,达到主体与客体完全融合一致的状态,忘却了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存在。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