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红烛 1976年 43x95cm 纸本设色


《红烛》

——暗夜中的艺术薪传

文/曾路

    《红烛》是曾锦德先生于1976年创作的一幅国画力作,以其大写意的风格与深刻的象征意味,生动展现了他与恩师张晓寒先生之间至深的情感联结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尊严与命运抗争。


希望的火焰与精神的灯塔

     在这幅画作的核心位置,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①傲然挺立,如同一位英勇不屈的守夜者②,它炽烈的光芒穿透黑暗,犹如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这红烛不仅是曾锦德对恩师张晓寒③先生坚韧不屈精神风范的崇高礼赞,更是他本人对坚毅品质内化于心的深刻认同;两位人物的生活轨迹,正如红烛般在生活的熔炉中淬炼升华,播撒出引导人生航程的智慧之光。


时代的沉吟与抗争

     画面左下角,一枝湮灭于黑暗中的蜡烛,斜倚倾颓,与上方红烛形成鲜明的“X”构图,这种视觉上的对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矛盾冲突迭起,忧虑与哀伤弥漫。这垂危的烛光,正是张晓寒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承受的苦难以及心灵创伤的写照。它超越个体,成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群体普遍遭遇的象征,他们如同这烛火,在无知与狂热的洪流中挣扎求存,经历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挑战。

     整幅画作,通过这两支蜡烛的对比,构建了一个既悲壮又充满希望的叙事空间,它既是对过往苦难的铭记,也是对未来光明的期许,展现了人性中那份不灭的坚韧与希望之光。


患难中的师徒情真

     画作上的题跋——“张师父存,小惪④丙辰”,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中,“小惪”为曾锦德的别称,而“丙辰”代表了1976年的纪年。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师徒关系远超一般的教育范畴,师父⑤不仅仅是教授技艺之人,还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导师,甚至是生活道路上的引路人。张晓寒先生对曾锦德而言,就如同父亲一般,教给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教会他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原则。尤其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他们的关系显得更为珍贵且坚不可摧。

     曾锦德先生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危难之际与张晓寒老师秘密会面的一幕,这段记录更加深化了我们对画作主题的理解:“我们在厕所里偷偷会面了,他很严厉地让我离开这里,没有多说其他——我知道他是为了我。其实,我小时候最爱读屈大夫⑥的书,对于恐怖和死亡是不介意的,然而老师不让我与愚蠢打交道。”

     在那个充斥着荒谬与恐怖的时期,张晓寒精神风貌并未因此而颓唐,他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告诫曾锦德离开是非之地,这份无私的关爱与保护令人动容,张晓寒深知人性的复杂与世事的险恶,不愿让弟子与愚昧和暴行正面交锋。


艺术与历史的共鸣

     画面上那支巍然屹立的红烛,犹如张晓寒先生在曾锦德内心点燃的知识与智慧火炬,在社会环境极度恶劣时,为他照亮前行的方向,激励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最为晦暗的时刻,张晓寒以自身的刚毅与胆识为曾锦德开辟了一条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人生道路。

     通过对曾锦德先生这幅国画《红烛》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家如何巧妙运用象征性⑦的艺术表现手法,深情细致地刻画了他与恩师间超越寻常师徒情谊的紧密纽带。那支高举的红烛,既是颂扬张晓寒先生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屈,又是映射曾锦德自觉承担起传承艺术血脉、延续精神火炬的责任担当。而那支倾颓的蜡烛,则传述了师者的艰辛历程,并对那个集体迷失与苦难重重的特殊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结语

     《红烛》不仅仅是一幅卓越的艺术创作,更是通过诗性的叙事手法,镌刻下一段饱含历史烙印、寄寓人文关怀的动人篇章。它以红烛为载体,诉说了师徒间矢志不渝的情感纽带,见证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人们如何坚守信念,传承文明,并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自由、真理及人性尊严的永恒追求。


      甲辰晚春曾路撰于奈何斋





————————————————

①蜡烛通常象征着光明、希望和奉献。蜡烛常用来比喻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尤其是教师。蜡烛点亮自己、散发光明的特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契合,因此“蜡烛精神”成为了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的代名词。


②守夜者象征着保护与坚守。在茫茫黑夜中,他们如同灯塔般存在,为人们提供安全与指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守护者,还是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守夜者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他们面对黑暗和危险,从不退缩,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守夜者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也让人们相信,在黑夜的尽头,总有光明等待着我们。他们是守护正义的使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③张晓寒 (1923-1988),又名云松,江苏靖江人。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先生博学多才,工诗善画,在艺术上独辟蹊径,作品格调高雅,笔墨奇拙雄浑。其画作呈现着一般山水画达不到的极为浓厚的环境气息,氤氲之气扑面而来,显露出激昂奋发的时代感和浓烈亲切的现代生活气息,蕴藏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呈现刚强壮美的气派。


④惪通“德”,意为“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为曾锦德别称。


⑤“师父”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特殊的地位。其基本含义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特别是在武术、戏曲、表演、手工艺等传统技艺领域中,学生对传授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 与“师傅”一词相比,“师父”在感情色彩上更为强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社会中,“父”具有被仰视、遵从的特殊地位,而“师父”则代表了这种深厚的师徒情感和尊师重道的精神。在古代,由于从事传道授业者通常为男性,故将“师”比作“父”,久而久之“师父”已成固定用词,但在实际用法中并不限于男性。


⑥屈大夫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他文采斐然,忠贞不屈,是楚国公族屈氏的后裔,自称是古代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人。屈原的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而得姓屈氏。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在文学上创造了楚辞体,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他的诗歌也深刻探讨了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⑦中国绘画的象征性是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在中国绘画中,各种元素和形象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从而传递出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寓意。举例来说,蜡烛象征光明与希望,梅花展现坚韧与高洁,兰花寓意清雅与高尚,竹子代表正直与坚韧,菊花则象征高洁与长寿。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画作的视觉效果,更深化了其文化内涵。通过绘画,画家们将自然之物赋予了人性的光辉,传达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赞美。欣赏这些画作,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