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音 2005年 46x69cm 纸本水墨
摘 要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的雨景往往追求超越形态的意境之美。曾锦德在传承中寻求发展,创作出简约、现代的雨景画风。他的作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场绵绵不绝的春雨之中,耳畔响起雨滴敲打万物的清脆乐章。
《山水清音》近景的树丛,每一片树叶都承载着雨水的温润与重量,枝叶在风雨中摇曳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尤为精妙的是树丛下方的留白处理,它巧妙地转化为急湍的细流,与远山如瀑如电的亮白形成了深远的呼应,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在画面上奏响。
远山在风雨的轻拂下若隐若现,既如巍峨的山峦屹立天地之间,又似天际间倾泻而下的厚重雨幕。画面中的留白,仿佛是高山飞瀑的奔腾之势,又如电光裂云的震撼之景,引领着观者步入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生动再现了雨天所特有的那份宁静与激越并存的精神内涵。
曾锦德日记中写道:“音乐中有画有诗,画面里有音乐与诗一般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艺术。”《山水清音》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曾锦德先生这一艺术观念的完美诠释。观者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不仅能够看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壮丽景色,更能感受到那潺潺流水、瑟瑟风声的自然之音,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音乐旋律的世界。
《山水清音》不仅是对传统水墨艺术的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语言的探索,他告诉我们,艺术是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沟通心灵世界的永恒桥梁。
《山水清音》.诗画交融
——曾锦德的艺术宣言
文/曾路
曾锦德先生2005年创作的《山水清音》国画,可谓是向古代大师雨景画作致敬的杰作,他不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更展现了中国大写意①美学的独特魅力。这幅作品开拓了雨景艺术的新境界,彰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表达的独到见解。
超越形态的意境之美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的雨景往往追求超越形态的意境之美,尤其注重表现“雨景的朦胧之美与虚实相生②的艺术效果”。曾锦德深谙此道,却不满足于仅循古法,而是在继承中寻求变化,他在“似与不似之间③”寻找平衡,将古典笔墨的悠长韵味与个人的深沉情感结合,创作出别开生面的雨景画风。他的作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场绵绵不绝的春雨之中,耳畔仿佛响起雨滴敲打万物的清脆乐章,眼前则浮现出云雾缭绕、山色朦胧的奇幻景致。
曾锦德巧妙利用生宣纸的天然纹理和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层次丰富、淡雅朦胧的墨色效果。
近景的树丛,每一片树叶仿佛都承载着雨水的温润与重量,枝叶低垂,在风雨中摇曳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尤为精妙的是树丛下方的留白处理,它巧妙地转化为急湍的细流,与远山如瀑如电的亮白形成了深远的呼应,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在画面上奏响。
远山在风雨的轻拂下若隐若现,既如巍峨的山峦屹立天地之间,又似天际间倾泻而下的厚重雨幕。画面中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仿佛是高山飞瀑的奔腾之势,又如电光裂云的震撼之景,引领着观者步入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
整幅画作生动再现了雨天所特有的那份宁静与激越并存的精神内涵,带领观众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充满诗意与想象的美好世界,领略那份独属于山水之间的清幽与深情。
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
曾锦德先生的艺术追求并未止步于形式的突破,而是致力于探索画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寄托。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每一幅作品都是情感与哲理的结晶,洋溢着生命力与文化气息。
在1998年的日记中,曾锦德先生深情地写道:“音乐中有画有诗,画面里有音乐与诗一般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艺术。”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中国艺术跨领域交融传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在曾锦德的艺术世界中,音乐、绘画、诗歌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激发的艺术共生体。他深信,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能够引领听者跨越界限,遨游于视觉想象的广阔天地;而绘画则凭借色彩与线条的和谐交响,编织出诗意的韵律与音乐的流动。这种跨界艺术的完美融合,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
《山水清音》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曾锦德这一艺术观念的完美诠释。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画面传达出音乐与诗意境界。他运用传统笔墨技法,将雨中山水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者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不仅能够看到“山色空蒙雨亦奇④”的壮丽景色,更能感受到那潺潺流水、瑟瑟风声的自然之音,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音乐旋律的世界。
曾锦德深受米芾⑤、高克恭⑥等古代大师雨景山水的启迪,从他们的传世之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分,这些古代大师的艺术风格与技法在他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运用精湛的古典技法,描绘出雨中山水的朦胧与灵动,同时又巧妙地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使得画面既具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与时尚。
除此之外,曾锦德还借鉴了西方印象派⑦的光影处理技巧。他将这种西方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东方水墨的灵动气韵中,使得画面在光影交错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融合,丰富了曾锦德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曾锦德深知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他曾言:“艺术上永恒的追求是继承发展,在“变化”两字中推敲,求取艺术手段的变革、丰富,而断然不是指导中国画“革新”云云!”他以画笔为媒介,与历史上的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发展,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
《山水清音》不仅是一幅展现自然之美的风景画,更是一首深情歌颂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诗篇。在这幅作品中,曾锦德以他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自然的狂野与柔情、坚韧与脆弱完美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曾锦德生于福建,南方的多雨气候和台风季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深知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也感受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因此,在《山水清音》中,他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流潺潺、草木葱茏。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结语
总之,《山水清音》不仅是对传统水墨艺术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语言的一次探索,更是对自然美、人文情感与艺术哲理完美融合的一次实践。曾锦德通过这幅作品,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自然与文化,以及每一个观者的心灵。他告诉我们,艺术是无尽的探索,是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沟通心灵世界的永恒桥梁。
甲辰晚春 曾路撰于奈何斋
——————————————————————————
①“大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和风格,属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范畴。它强调通过简练、概括的笔法来表达物象的神韵和画家的情感,不追求细致入微的形态刻画,而是重在传神与意境的表现。大写意画风往往笔触豪放,墨色变化丰富,通过大胆的构图和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展现画家的个性和瞬间的情感爆发,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绘画风格起源于宋代,成熟并盛行于元、明、清时期,代表人物包括明代的徐渭、清代的朱耷(八大山人)、石涛等,他们都是大写意画派的巨匠,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写意不仅要求画家具备高超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方能真正做到“得意忘形”,达到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②“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辩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虚与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虚"通常指的是无形、无质、不可捉摸的状态,而"实"则代表有形、有质、可以触摸的存在。虚实相生,意味着虚可以转化为实,实也可以转化为虚,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画家通过留白和笔触的运用,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中,作者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构建出丰富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③“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艺术中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原则,尤其在文人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原则要求艺术家在描绘物象时,既要保持其基本特征和形态的准确性,又要避免过于拘泥于形似,而是通过提炼、概括和变形来突显其内在精神和美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人画作品既具有形象性,又充满抽象性和意象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它也体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④“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宋朝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⑤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擅长以笔墨点染的方式描绘江南山水,尤其善于画雨景。他的雨景山水画作,如《云起楼图》或《天降时雨图》,都体现了“米氏云山”的传统风格。这种风格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让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雾气中,特别具有抒情的韵味。在画中,他巧妙地运用“烟云掩映”的技法,分隔远山与松木之间的空间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幽缈、空远的意境。
⑥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是中国元代著名的画家,生于公元1248年,逝于1310年。他的作品常常以湿润、多雨的环境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墨色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烟雨蒙蒙、雾气缭绕的氛围。在用笔用墨上,高克恭讲究干湿浓淡的变化,善于运用点、线、面的结合,表现出雨水的滴落、流淌和积聚。他的墨色既有浓重的黑,也有轻盈的灰,既有湿润的晕染,也有干燥的勾勒,使得画面既有整体的和谐统一,又有局部的精细刻画。
⑦印象派是19世纪末源于法国的绘画运动,它颠覆了传统绘画规则,注重捕捉光影变化和自然景致的瞬间美。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雷诺阿和德加,偏爱户外写生,直接在自然光下作画,强调色彩和光线的感受而非细节描绘。他们运用色彩并置技法,让观众的眼睛自然混合色彩,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印象派作品通常笔触松散、画面模糊,强调氛围而非精确形状,展现了时间流逝之美。这一革新不仅影响了绘画,还波及音乐和文学,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