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旭日初升 1976年 34x32 纸本设色              海上生明月 1976年 30x33 纸本设色


摘 要

      《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这两幅画作生动地再现了唐诗中的恢弘气象与自然之美,更是对《易经》中阴阳哲学的视觉诠释。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这两幅作品象征着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了曾锦德对中华文明重振辉煌的深切期望。

      《旭日初升》以狂放不羁的笔触捕捉了日出时分的辉煌气象,画面中心的金色太阳犹如挣脱锁链的雄狮,傲然挺立在天际,光芒万丈,气势磅礴。下方人字形的海浪连绵起伏,森然有序,宛如大自然的百万雄兵,蓄势待发。近大远小透视的巧妙运用,赋予了画面强烈的层次感与深远的空间感。

      《海上生明月》中的月亮,则静谧而从容。金黄色的月亮小巧玲珑,宛如镶嵌在天幕中的明珠,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海浪在月光映照下闪烁着银色光芒,犹如矫健的银龙在大海中翻腾起舞。远大近小反透视的运用,压缩了画面的空间感,远处的海浪被表现得尤为庞大而壮观。

       这两幅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大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豪情满怀的盛世之中。

      《旭日初升》展现了阳刚之气;而《海上生明月》体现了阴柔之美。两幅画作并置时,寓意着日月的更迭、阴阳的转换,直观呈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邃哲理。

       曾锦德通过这两幅画作,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他提醒我们回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探寻智慧的根脉,同时也在当下时代语境中为我们指明了文化自信与前行的方向。



日月阴阳,绘就盛唐气象与文化复兴之梦

文/曾路


     曾锦德先生的两幅大写意画作《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不仅生动再现了唐诗中的豪迈气象与自然之美,更是对《易经》①中阴阳哲学②的视觉诠释。1976年,随着文革的落幕,这两幅画作犹如文化复兴的先声,寄托了曾先生对中华文明重振辉煌的深切期望与坚定信念。



日出东方,阳刚之力的颂歌

     曾锦德在《旭日初升》这幅作品中,以狂放不羁的笔触捕捉了日出时分的辉煌气象。

     画面中心,一轮金色的太阳犹如挣脱了锁链的雄狮,在天风的席卷中破海而出。它仿佛是大自然中的王者,傲立天际,光芒万丈,气势雄伟。仿佛能透过画面感受到那股炽热而强烈的生命力。

     画面下方,人字形的海浪连绵起伏,形状如锋锐的剑锋,峻峭凌厉;又似延绵不绝的山脉轮廓,巍峨耸立。它们森然有序,宛如大自然的百万雄兵静候号令,蓄势待发,随时准备释放出无尽的力量。

     通过近大远小透视③,画面呈现出层次分明、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海浪层层递进,波澜壮阔,近岸处巍峨挺拔,仿佛能触摸到其坚硬的质感;远海处则渐显渺小,最终与天际线交融,太阳、天空、大海在这一刻浑然一体,彼此交织,共同绘制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海浪起伏有致,如同大自然深情演绎的一曲轻音乐,在悠扬的旋律中流露出庄重而肃穆的气息。而天风则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它狂放不羁,如狂龙般席卷天宇,呼啸不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其狂野的怀抱中震颤。

     这种对比极为鲜明,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海浪规整有力的波动与连绵起伏的壮阔,在天风狂野的呼啸声中更显得庄重肃穆,宛如大地母亲宽广而深邃的怀抱,给予人们一种坚韧而沉静的力量。


月出海上,阴柔之美的礼赞

     在《旭日初升》中,太阳以其壮丽与磅礴之姿,展现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而在其姊妹篇《海上生明月》中,月亮则如夜曲般冲淡④、平和,为观众带来一份静谧与安详。

     画面中的天空深邃而神秘,仿佛一块无边无际的蓝黑色绸缎,静静地铺展在观众眼前。金黄色的月亮小巧玲珑,宛如一颗镶嵌在天幕中的明珠,静静地散发出柔和而迷人的光芒。它的光芒并不耀眼,却足以点亮周围的一切。月亮宛如一位温柔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个世界,用她的光辉给予人们无尽的安宁与慰藉。

     与此同时,海浪起伏跌宕,奔腾汹涌,连绵不绝。在月光的映照下,海浪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犹如一条条矫健的银龙在大海中翻腾起舞。

     远大近小反透视⑤的运用,压缩了画面的空间感。在这种构图下,远处的海浪被表现得尤为庞大而壮观,它们似乎从天际奔腾而来,带着排山倒海之势,令人深切感受到那磅礴的力量与生命的激情。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扑面而来,声势浩大,展现出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伟力。

     这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海浪的磅礴气势,更巧妙地突出了月亮作为画面中心的宁静与自在。月亮的宁静与海浪的汹涌相互映衬,营造出宏大而和谐的视觉盛宴,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力量的完美融合。



阴阳哲学的视觉演绎

     曾锦德笔下的《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无疑是自然景象的精采呈现,更是对《易经》中的阴阳哲学理念的一次视觉艺术演绎。

     在《易经》中,太阳和月亮分别象征着阳和阴。太阳,作为天空中最为明亮、炽热的天体,它的光辉和热量为地球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太阳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阳的象征,代表着阳性力量、光明、热情、刚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太阳神常常被描绘为英勇、神圣的存在,他们的形象和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太阳作为阳性象征的地位。 相对而言,月亮则以其柔和、宁静的光芒,为夜晚的大地带来了温馨与宁静。月亮的阴晴圆缺,也象征着事物的变化与循环。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阴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柔性力量、温和、谦逊、包容和内在的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月亮往往被用来表达柔情蜜意、思乡之情等阴柔之美。

     《旭日初升》所展现的炽热而辉煌的太阳,与《易经》中“乾”⑥卦所蕴含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呼应。“乾”卦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之首,象征着天、阳、刚健与创造。它代表着宇宙间最原始的、最强大的阳性力量,是推动万物生长、发展的源泉。在《旭日初升》中,太阳以其炽热的光辉照亮了大地,赋予了万物生机与活力,这正是“乾”卦阳刚之气的生动展现。

     《海上生明月》所描绘的静谧月光,与《易经》中“坤”⑦卦所代表的阴柔、包容和恒久特性,形成了深邃且富有诗意的对应。“坤”卦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卦,象征着地、阴、柔顺与包容。它代表了宇宙间阴性力量的柔和与深沉,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基。在《海上生明月》中,月光以其静谧、温柔的特质,洒落在广阔的海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正是对“坤”卦阴柔之美的生动展现。

     两幅作品在视觉元素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观众对太阳与月亮、阳与阴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不同寓意的理解。一方面,太阳以其辽阔壮丽之姿,展现出阳刚、热烈和创造力的象征,其画面上的动感令人感受到无尽的能量与生机。相对而言,月亮则以其精巧别致的形态,体现了阴柔、宁静和包容的特质,其静谧之美让人沉醉于深沉的思索之中。

     在画面构成上,《旭日初升》中海浪的锐利刚硬与《海上生明月》中海浪的柔软曲线形成了鲜明的刚柔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海浪的形态上,更通过画面的整体氛围得以凸显。暖黄色调的《旭日初升》与冷蓝色调的《海上生明月》形成冷暖色彩的对比,进一步加强了阴阳在视觉上的差异性。

     当这两幅画作并置时,则寓意着日月的更迭、阴阳的转换,直观呈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⑧”的阴阳哲理。太阳与月亮的交替出现,反映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轮回,象征着世间万物在阴阳相互作用中追求平衡、在变化中探寻永恒的过程。这种平衡与变化,正是阴阳哲学所追求的核心要义,也是曾锦德通过这两幅画作所要传达的深刻哲理。。

     通过这两幅画作,曾锦德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与阴阳哲学思想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他提醒我们回溯到文明的源头,探寻智慧的根脉,同时也在当下时代语境中为我们指明了文化自信与前行的方向。


盛唐气象的现代回响

     《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两幅画作淋漓尽致地重现了唐诗意蕴中的雄浑壮美。画作中,司空图⑨诗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⑩”的磅礴气势跃然纸上,仿佛让人置身于那风起云涌的浩瀚天地之间。这既是对自然界壮美景象的生动描绘,亦是对唐代诗人豪迈情怀与细腻柔情的崇高礼赞。

     《旭日初升》以其辉煌壮丽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大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豪情满怀的盛世之中。那炽热的太阳宛如新时代的炬火,正在点亮一个辉煌璀璨的未来。它是日出奇景的直观表达,更是心灵重生与希望重燃的象征。而《海上生明月》则以幽静深远的笔调,勾勒出唐人内心的温婉与思绪的浩渺。画面中的月亮静谧而柔和,宛如一位智者,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洒下宁静的光辉。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受到一份静谧与安详。

     两幅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却共同展现了大唐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旭日初升》以辉煌壮丽展现了时代的进步与文人的豪情壮志,而《海上生明月》则以幽静深远表达了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探寻与追求。

     在历经文革的阴霾之后,曾锦德借由这两幅画作,追溯中华文明辉煌过往,寄寓了对国家文化复兴的殷切期盼。唐代的繁荣与昌盛,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高峰,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的鸿沟,成为激励现代人追求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不竭源泉。


文化复兴的愿景

      曾锦德对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喊深沉而热切,他的日记与画作成为这一呼声的见证,尤其是1998年的日记篇章,彰显出他作为一位文化守望者⑪的远见与激情。他写道:“明天日月当然再燃烧,中华文化必须重新崛起,从八卦⑫阴阳鱼⑬再生。”这句话,不仅是他对传统文化重燃希望的热切期盼,更是他对文化自我革新能力的坚定信念的表达。在曾锦德眼中,文化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经历着重生与蜕变,正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在1976年,文革结束,中华大地迎来新的希望。在这历史性的转折时刻,曾锦德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这两幅画作,它们便是对他心中中华文化复兴理想的诗意诠释。

     《旭日初升》喻示着民族精神的涅槃再生,画中朝阳犹如勇者破晓,既是黎明的使者,也象征着中华文化迈入崭新纪元的曙光。它超越了视觉的壮丽,深化为心灵的触动,鼓舞人心,预示着历经风雨后民族文化必将绽放更为灿烂的辉煌。反观《海上生明月》,则以温柔而坚毅的姿态,传递的是那份宁静致远的力量。皎洁月光轻抚海波,犹如古代智者在星河低语,悠悠叙述着千秋岁月的智识与传奇。它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回望历史长河,汲取先贤的智慧,同时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锚定文化自信,照亮前行的路途。

     这两幅作品,一动一静,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曾锦德对中华文化复兴愿景的立体描绘,深层地触及了文化精神的复归与升华。它们是曾锦德以艺术为媒介,向世界发出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强烈信号,也是对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融合的探索。在这背后,是他作为一个文化守望者的远见卓识,以及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豪与坚持,激励着每一个观者去思考、去感悟、去参与这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觉醒。


结语

     曾锦德的《旭日初升》与《海上生明月》,是情感与哲理的深刻交织,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艺术宣言。这两幅作品,以阴阳哲学为底蕴,借自然之美抒发文化之思,不仅展现了曾先生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也寄托了他对民族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景。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它们如同文化自信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回归与超越的道路。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曾锦德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构建新时代文化认同的共鸣。因此,这些画作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引导我们向着更加辉煌的文化复兴之路迈进,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①《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它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组成,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这部经典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它被誉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提供了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同时,它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提倡适应自然、养生保健。在文化传承方面,易经对汉字文字、艺术、建筑、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阴阳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它以阴阳的对立统一为核心理念,阐述了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在阴阳哲学中,阴和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阴阳哲学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医、天文、历法、农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


③近大远小透视法是一种在绘画中模拟三维空间深度感的技巧,它通过改变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来表现其在空间中的远近关系。在这种方法中,物体离观察者越近,它们在画面上就越大;相反,物体离观察者越远,它们在画面上就越小。

这种透视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艺术家们发展和完善。它基于一个简单的原理:随着物体距离的增加,它们在视觉上会逐渐变小,直到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通过精确地控制物体大小的变化,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种深度感,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立体和真实。


④“冲淡”一词意蕴深厚,既体现了个人心境的平和淡泊,也展现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它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诗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质朴、闲适的艺术境界。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冲淡”被列为诗品之一,彰显出其在诗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冲淡”还可以用于描述各种情感的减弱,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总体而言,“冲淡”是一种追求内在平和与外在和谐的理念,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艺术创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⑤远大近小透视法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远处的物体被放大,以吸引观众的视线,引导他们深入画面的背景。与此同时,近处的物体则被缩小,以增强画面的透视感和深度。这种透视法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和动态平衡。远大近小透视法不遵循传统的线性透视规则,它更多地依赖于艺术家的创意和表现意图。通过这种方法,艺术家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⑥“乾”在《易经》中是一个核心且重要的概念,它主要代表天,象征天道运行刚健不息。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体现了天地间最为纯粹、最为强大的生命力,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源。 乾卦的含义为刚健,象征着太阳,运动不息,光芒永放。它描述了阳气从发生到极点的全部过程,从初九到上九的六个爻,展现了阳刚力量从萌发到成长、旺盛,直至衰退的起伏过程。 乾卦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它鼓励人们立足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同时在进取中注意形势变化,顺应时局,建立功业。乾卦还象征着创新精神和领导力,其六个阳爻的不断变化代表着创新和变革,而位于最上方的位置则象征着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威。此外,乾卦也代表着正直诚信和自强不息的品质,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正直诚信,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⑦“坤”在《易经》中主要代表地,象征大地母亲,具有承载万物、包容一切的特质。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体现了柔顺、阴柔的力量。坤卦的含义包括舒展与柔顺、包容与退让,代表着一种宽厚、包容、顺应天道的品性。 其次,“坤”也有伸和顺的含义。坤卦象征着大地在静止中储存力量、孕育生命的特性。坤卦的卦辞中提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了大地的广大胸襟和深厚的德行,启示人们要具备这种包容和承载的品质。 此外,“坤”在《易经》中也代表着柔顺至极的成熟,是一种境界。坤卦的卦象中,六个阴爻的排列形式呈现出一种平稳、安静的状态,象征着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坤卦强调柔顺、顺应和包容,而不是刚强和对抗,这也是坤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坤”也常用来比喻女性、母亲等具有阴柔特质的角色,代表着温柔、慈爱、养育等意义。

在《易经》中,坤卦与乾卦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础。


⑧“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论断,出自《易经》中的《易传·系辞上》。这一思想强调阴阳两极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认为这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⑨司空图,唐代著名文人,一生博学多才。他的文学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除诗歌外,他的散文和骈文亦颇具特色,为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司空图的美学思想独特,主张诗应抒发内心真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史上,他地位崇高,被誉为一代文宗,其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⑩“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出自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豪放》。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天风”指的是天空之风,它象征着高远、无拘无束的力量;“浪浪”则形象地描绘了风的流动和动态感,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风的力量和速度。而“海山苍苍”则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海与山的结合,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更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辽阔和深远。

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司空图豪放诗风的体现。它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司空图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⑪“文化守望者”是一个充满深意和内涵的称谓。它通常用来指那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对文化有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的人。这些守望者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


⑫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之一。它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下》,是由三个爻组成的八种不同形式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以此象征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八卦的八种形式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等。

关于八卦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包括伏羲画八卦、八卦起源于河图和洛书等。而八卦的含义和解释则广泛涉及哲学、宗教、占卜、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哲学上,八卦被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在宗教和占卜上,八卦被用作预测未来的工具;在医学上,八卦的原理被用来分析健康问题;在建筑上,八卦则用于设计和布局,以追求和谐与平衡。


⑬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此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中国古代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的描述和表达,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阴阳鱼象征着阴阳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转化。阴阳鱼的图形恰好表达了这种思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