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野僧记事 1980年 43x34cm 纸本水墨


《野僧记事》

——曾锦德笔下的艺术教育愿景

文/曾路


     1980年,在历经“文革”寒冬之后,曾锦德创作了《野僧记事》水墨纸本画作。画作以冰雪初融、春意暗藏的拟宋朝荒寒山水①风格,象征着文化复苏的微妙脉动。画中的题跋以拆字迷语②的手法,表达了艺术家的思考,同时也映射出当时依然严峻的社会环境。


荒寒之境,春意暗藏

     《野僧记事》以险峻的山峰为背景,巧妙地布置了茅屋、老树、翠竹与芭蕉等元素,营造出一个古朴、荒寒、静谧的山水世界。

     苍莽的山峰,犹如大地的脊梁,构筑起一片荒蛮而神秘的世外天地。山峦静默无言,却在沉默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坚韧。

     山脚下,两座茅屋静静地矗立,安然自在。它们宛如两位隐者,远离尘世的喧嚣,与自然和谐共生。

     茅屋后,一棵高大虬劲的老树傲立于风雪之中,几叶新芽顽强地突破了冬日的禁锢。随着冰雪逐渐消融,翠竹与芭蕉也展露出绿叶,它们共同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喜悦与希望。

     



文字谜题,历史的隐语

     在《野僧记事》的题跋中,曾锦德运用了古老的文字游戏——拆字迷语。这种文字游戏通过将汉字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字,从而隐藏或传达特定的信息。拆字谜语的解法需要一定的汉字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画作题跋:“野僧记事,八零三月十一日,给’三点水’工丰论主系手苗孝文学,惪画。”初观之下,题跋文字杂乱无序,难以理解其意。然而,经过文字重新组合,我们得以揭示其真正内容。将“三点水”与“工”组合,即为“江”字;将“主”与“系”相配,组成“素”字;将“手”与“苗”相融,形成“描”字;而“孝”与“文”相合,则成“教”字。经过上述解析,题跋的真正含义浮出水面:“野僧记事,八零三月十一日给江丰③论素描④教学,惪画。”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对曾锦德的创作意图有了真切的理解,还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智慧与勇气。


国粹与素描,技法的交融

      江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历经坎坷,直至1979年冤案才得以平反,并随后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0年,曾锦德在给江丰的信中写道:“......去年,我开始培养青工学徒。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想了几天觉得必须先开素描课程。我们瓷厂有中国传统装饰,瓷器雕塑、造型。也有洋式贴花纸。素描很有必要,对轻工业的装潢色彩、结构、线条都包容并蓄。”

     在私下的日记篇章里,曾锦德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思考:

     “基础教学与素描,在中国画更应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史记、儒教、诗歌、戏曲和小说。

“中国画⑤包括了——文史哲与儒道法墨诸系统。”

     “用笔墨表现自然,中西方于精微处没有多少差别。”

     “‘艺术’两字总因脱不得‘情’字。”

     曾锦德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情感的表达,东西方艺术并无本质区别。


结语

     综上所述,《野僧记事》不仅是曾锦德对荒寒山水之美的深情描绘,更是他对文化复苏和社会变革的敏锐洞察。通过拆字迷语的巧妙运用,曾锦德表达他对中国画传统与发展交融的思考。这幅画作及其背后的故事,是对19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艺术见证,也是曾锦德艺术追求与智慧的真实写照。





——————————————————

①荒寒山水:

荒寒山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种独特风格和审美境界,它强调画面的清幽、寂寥与荒寒之感。


② 拆字谜语是人们利用形体结构所创作出的一些益智性的娱乐方式,即利用汉字的笔划或部首交错而成的结构特点对汉字进行“组合”、“增损”来制谜。以下是对拆字谜的一些解释:

拆字谜语的构成与解法

拆字谜语通常包含一个主词和一个宾词(或者称为谜底),主词是谜语的主体部分,宾词则是被拆分出来的独立元素。例如,“人”字可以被拆分为“亻”和“一”,这两个独立的字符合起来就构成了“人”。

  1. 识别主词和宾词:需要识别出谜语中的主词和宾词,主词通常是整个谜语的核心,而宾词则是被拆分出来的独立元素。
  2. 拆分主词:需要将主词进行拆分,这通常需要我们对汉字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出其中的部首和笔画。例如,“木”字可以拆分为两个“木”,这两个独立的字符合起来就构成了“林”(此处为示意,实际上“林”由两个“木”组成,但原理相同,即拆分后重新组合)。
  3. 解读宾词:需要解读宾词,这通常涉及到对汉字含义的理解,以及对语境的把握。例如,“日”字可以拆分为“日”和“一”(实际上“日”字无法如此拆分,此处仅为示意),但如果是“明”字,则可以拆分为“日”和“月”,这两个独立的字符合起来就构成了“明”。
  4. 组合解答:需要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答,这通常需要我们对汉字的结构和含义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

示例解析

  1. 谜面:明月当空。解析:“明”字中的“月”字应当去掉(当“空”),剩下“日”。谜底:日。
  2. 谜面: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解析:这是一条隐语,其中“千里草”即“董”,“十日卜”即“卓”,暗示董卓专权事。谜底:董卓。
  3. 谜面:蚕为天下虫。解析:将“蚕”拆为“天”和“虫”。谜底:无固定谜底,此谜为拆字谜,主要考察对汉字结构的理解。

拆字谜语的解法需要一定的汉字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拆分和组合汉字,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对汉字的理解。同时,拆字谜语也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③江丰(1910年2月—1982年9月),祖籍上海。擅长版画、美术理论、美术教育。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冤案得以平反,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④素描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艺术家使用纸张和墨水进行速写练习,以捕捉自然界的形状和光影。素描主要以线条和明暗对照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物体或人物形象。它使用单色的铅笔、木炭等工具绘制,具有笔触简单、概括、透明简洁等特点。素描强调线条的重要性,注重物体和场景的深度感和透视关系,并准确表现物体的比例和形状。素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对于绘画者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⑤中国画,以毛笔、墨色和宣纸为载体,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它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描绘出山水之秀丽、花鸟之灵动、人物之传神。中国画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自然、历史与哲学的深刻诠释。其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展现出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