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酒中導气 1996年 135x69cm 纸本水墨


灵魂的呢喃

——《 三仰道人》中的文人哲思

文/曾路


     《三仰道人》是曾锦德于1996年创作的一幅大写意水墨画作,其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与儒家两种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的世界观。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无为而治”,超脱尘世的束缚。而儒家则倡导积极入世,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三仰道人》中的主人公,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闭目沉思,姿态安详,似乎已经超脱尘嚣,沉浸在道家所崇尚的内心世界的静谧之中;同时,画作中的题跋又透露出一种未尽的追求与思考,反映出儒家那种对现实世界有所作为的热忱。



道袍下的自省与憧憬

     画作正中,曾锦德先生化身修道者的形象,闭目端坐,身后一道淡淡的光环,仿佛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抹清辉,昭示着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道人身旁,一只古朴的葫芦瓶静默而立,瓶中插着一株灵芝,它们相映成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灵芝作为长寿、安康与吉祥的象征,与葫芦瓶的完美结合,彰显出道教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智慧。

     道人静坐的水边,水波荡漾,涟漪层叠。在道教文化中,水被赋予了至善的寓意,它既能洗涤心灵,又能滋养万物。道人闭目静坐,仿佛在聆听水的教诲,感悟着阴阳交融、动静相宜的宇宙之道,追求着精神的升华与超越。

     道人左侧,一棵凤凰木枝繁叶茂,华盖如云,它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凤凰木不仅是长寿的象征,更寓意着重生与涅槃,象征着修道者在历经磨难后,依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道人右侧,一株苍松挺拔而立,它的枝叶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正如修道者面对困境时的心志,无论环境如何变迁,都能保持本心不动摇。而树下那块顽石,历经岁月沉淀,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它代表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决心,是道人精神的坚实支撑。

     凤凰木、苍松、顽石与道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他们如同三位守护神,共同佑护着道人内心的纯净圣地,使他在修道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从容。

     画面右上方,三仰峰遥遥在望,与题跋互相呼应。题跋高悬于画面上方,将整个画面框定在一个独立而神秘的空间之中,增强了画面的沉浸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于世的宁静。

     整幅画面以 道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共生。这种平衡与和谐,正是修道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酒香中的多重视角和复杂情感

     题跋“酒中導气”,不仅是画面的点睛之笔,更是曾锦德内心世界的一次诗意流露。

     酒,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既是情感的催化剂,也是智慧的源泉。在曾锦德的笔下,酒成为了引导内在气息、连接现实与超验世界的媒介,引导观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曾锦德在日记中关于酒的诗文,映射了人生的多重视角和复杂情感。

     “酒——文人不得已不从势不媚俗买醉以立于天地,大丈夫也!”是对文人士大夫独立人格的高度赞美。在这句话里,酒成为了保持清醒与独立的媒介,文人借酒力以抵抗世俗的侵扰,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展现了大丈夫顶天立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情操。

     “山河壮人生,百年一杯酒”,此句以宏大的山河背景映衬人生的短暂,将一生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浓缩于一杯酒中。这杯酒,既是时间的象征,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提醒人们在浩渺的宇宙间,珍惜当下,把握眼前。

     “酒为忘情水,山水隔云烟”,则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哲理意味。忘情水,暗示着酒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烦恼,跨越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山水云烟,构建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宁静画面,表达了在纷扰世间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体现了对无常生活的淡然接纳和超越。

     “经霜芥菜售美价,一杯苦酒寒仕家。索漠老来无故归,高山横列映暮霞。”这几句,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释然。经霜的芥菜比喻经过艰难岁月后的成熟与价值,苦酒则象征着人生中的辛酸与不易。晚年的索漠无归,不是绝望,而是看透红尘后对自然的回归,以高山映霞为伴,是对晚年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温柔回望,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



刀锋上的修行与天下情怀

     曾锦德笔下的题跋,无疑是他复杂心绪与深邃哲思的艺术外化。

     "刀上山吾不识,以此心作入世,何日登晃岩以自哂",这句话寓言般地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的迷茫与自我挑战的决心。刀上山,或许象征着世间艰难险阻,而他选择以一颗赤诚之心面对尘世纷扰,期盼有朝一日能够站在人生的巅峰——晃岩之巅,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回望来时路,以笑代泪,是对过往辛酸的释怀,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随后的"我身未修,我家未治,我国亦未齐,何天下之思",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自嘲,也是对未能达成儒家报国理想的遗憾。儒家倡导的个人修养、家庭和谐至国家治理的递进过程,在曾锦德看来,是他未能圆满实现的三重境界。丧子、文革的磨砺、事业的挫折,这些人生重击之下,他的自省显得尤为沉重,也更加真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时代背景下个体无力感的深刻表达。

     曾锦德的题跋,是其艺术与人生的交织,是对儒家入世理念的执着追求与现实困境中的自我拷问。他通过这样的文字,展现了个人的痛苦与追求,也映射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挣扎与思考,即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理想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探讨,关于个人价值、社会责任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微妙平衡。


儒释道精神的交响

     曾锦德作品《三仰道人》,"三仰"二字,或许可以理解为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崇敬与汲取,也是在探索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和谐共生。从曾锦德先生早期的豪情壮志到晚年的淡泊超然,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入世、道家的无为、佛教的解脱对他深刻的影响。

     “集士访贤求儒道法墨成一统,风呼雨唤要黄河长江遍环中”,这句诗展示了曾锦德先生年轻时的宏大愿景,他渴望融会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以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这无疑是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思想的生动展现。他的抱负如同江河汇聚,意在滋养广袤的中华大地,激发民族的自强不息。

     而“红脸白发作疯流,不改江山四望忧。无限夕阳少年事,客居风尘醉自由。”此诗流露出历经世事的淡然与超脱。“红脸白发”暗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已非昔日少年,但对国家的忧虑未曾稍减,“四望忧”四字沉甸甸,满载对国事民瘼的关切与不舍。而”夕阳少年事”与”客居风尘醉自由”则转而展现了一种对过往壮志未酬的淡淡哀愁与晚年的自我释怀,透露出在风雨人生后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向往,体现了道家的顺应自然与佛家的超然心态。


结语

     《三仰道人》是曾锦德文人情怀的深刻体现,展现了在儒释道思想交汇中,个人修为与精神追求的多重维度。从早年的雄心壮志,渴望集百家之长以振奋民族精神,到晚年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无不透露出在时代变迁中,文人对于自我价值、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深刻思考。曾锦德以画为媒,以文传情,不仅勾勒出个人的情感轮廓,更绘就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图谱,他们在动荡与挑战中,不断探索着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和谐共生之道。


     甲辰立夏撰于奈何斋





——————————————————————————

儒、释、道释义:

     文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他们的思想与创作深受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影响,这三家思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互补与转化,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与天下太平,注重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文人深受儒家“仁爱”、“礼乐”理念熏陶,他们以“士”自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倡导教化,以诗书礼乐来影响世风,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在儒家的熏陶下,文人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以文章报国,以诗篇抒怀,体现了积极的社会参与精神。

     道家:自然无为,逍遥自在

     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社会的纷繁复杂,文人往往在道家那里找到精神的避风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身心的和谐统一。在遭遇挫折或理想受挫时,文人会效仿庄周梦蝶,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审视世事,或通过亲近自然、隐逸山林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这种思想使得文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了平衡,学会了在逆境中自我调适,保持一份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的心境。

     佛教:因果轮回,明心见性

     佛教的引入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另一种精神慰藉与终极关怀。佛教的因果律让文人深刻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与转化,提倡慈悲为怀、六度万行,强调通过内在修行达到心性的净化与智慧的开启。在佛教影响下,文人往往在诗文中融入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对生死的超脱理解,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他们通过参禅悟道,试图在红尘俗世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灵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文人往往不是单纯地依附于某一家思想,而是根据不同的生活阶段、个人境遇以及精神需求,灵活地在儒、道、释三家思想间转换与融合。在入世时,他们以儒家为行动指南;在出世时,则借道家超脱;在寻求心灵深处的安宁时,又以佛教为依托。这种思想上的互补与转换,不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也使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加深邃多维,既有济世救民的豪情,也有超然物外的洒脱,更有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