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文峰  1977年 35x139cm 纸本设色


摘 要

     1978年,文革的阴霾刚刚散去,曾锦德先生便创作了《文峰》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的背景下,这幅画作提醒我们回溯文明,探寻智慧的根脉与文化的源头。

     《文峰》以古树、山丘、青松与文峰的精巧布局,铺陈出一条从过去到未来、从继承到发展的文化叙事线。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演绎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在画面的下方,三棵古树静静地屹立,古朴苍郁,宛如三位智者般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茂密低垂的枝叶,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古树的主干被岁月染上了深邃的红色,就像流淌着生命的血液,寓意着中华文明血脉的磅礴与生生不息的活力。古树默默守护着文明的根脉,提醒我们珍惜过往,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古树之上,承托着连绵起伏的山丘。这些山丘如同智慧的阶梯,引领我们一步步攀登那辉煌的文峰。每一座山丘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一代代先哲所成就的文化高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共同构筑了一个璀璨辉煌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稳固而坚实的基石。

     沿着智慧之阶登上顶峰,一棵青松傲立山巅之上,它陶醉于云海之中,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枝叶轻舞,仿佛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攀登者,正奋力向那座璀璨的文峰进发。这棵青松象征着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每一位文化探索者的精神写照。

     青松之上,文峰沐浴着朝阳,金碧辉煌,散发出伟岸而庄严的气息。它矗立在云海之中,云雾飘渺,为其增添了飘逸与灵动。它的气韵生动,宛如宇宙之大化,超凡脱俗,仿佛神仙境界,展现了现实与浪漫的交织之美。这是一座令人心生向往的文化圣殿,等待着有志之士前来攀登。

     《文峰》是曾锦德对中华文化复兴愿景的生动见证。在曾先生的视角中,文化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蜕变与重生的鲜活生命体。这幅作品,是对文化深层次的赞美,也是对探索者心灵的召唤,激励后人继续在文化的浩渺宇宙中,追寻那份永恒的光芒。




《文峰》之巅

——文化复兴的艺术诠释

文/曾路


文峰启新章:阴霾后的文化觉醒

     1978年,文革的阴霾刚刚散去,曾锦德先生便创作了《文峰》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的背景下,这幅画作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溯文明,探寻智慧的根脉与文化源头。同时,它也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寻找文化自信,攀登新的高峰。



绘卷述史:文明进程的视觉叙事

     随着画作徐徐展开,它仿佛变成了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画面的构图从下至上,精妙地演绎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在画中,历史与现代交织相融,质朴与奔放彼此呼应,现实与浪漫和谐共存。

     在画面的下方,三棵古树静静地屹立,古朴苍郁,宛如三位智者般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茂密低垂的枝叶,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古树的主干被染上了深邃的红色,宛如流淌着生命的血液,寓意着中华文明血脉的磅礴与活力。

     这三棵古树象征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源头与历史见证者,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而这些古树之上,承托着连绵起伏的山丘。这些山丘如同智慧的阶梯,一步一步引领我们攀登那辉煌的文峰。每一座山丘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一代代先哲所成就的文化高峰,共同构筑了一个璀璨辉煌的文化体系,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了稳固而坚实的基石。

     沿着这些智慧之阶继续向上,我们的视线被山巅之上傲立的一棵青松牢牢吸引。这棵青松陶醉在云海之中,吸收着天地之灵气,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昂首挺胸,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攀登者,正努力向那座璀璨的文峰进发。而当我们越过这棵象征着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的青松,终于看到了那座令人瞩目的文峰①。

     这座文峰沐浴在朝阳光芒之下,金碧辉煌,宛如一座金色的丰碑,散发出伟岸而庄严的气息。文峰高耸入云,傲然矗立在翻腾的云海之中,云雾飘渺,为其增添了几分飘逸与灵动。它的气韵生动,宛如宇宙之大化,超凡脱俗,仿佛置身于神仙的仙境之中。云海的空灵与文峰的辉煌交相辉映,与沉稳的山脉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山脉的坚实厚重,又展现了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之美。

     这是一座令人心生向往的文化圣殿,静静地等待着有志之士前来攀登,探寻其中的奥秘与智慧。文峰象征着“山外有山”,寄托了曾锦德先生对文化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文化的浩瀚宇宙中不断前行,追寻那份永恒的光芒与真理。



色彩与哲理:水墨与金黄的交响

     曾锦德在《文峰》一画中,通过水墨与色彩的巧妙结合,赋予作品勃勃生机和灵动之韵。在画面的青松之下,他主要运用水墨技法,描绘出山石的质感和层次。而在向阳之处,他则以金黄色渲染烘托,这一抹金黄为画面增添了温暖的色调,也使得传统的古朴风韵与现代的活力气息在画面中完美融合。

     青松之上,曾锦德以橘黄色及金黄色描绘文峰,淡黄色写出云海。云海的飘逸空灵与文峰的灿烂辉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画面,与下方沉稳的山脉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这种对比凸显了山脉的坚实厚重,仿佛呈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更借助文峰与云海的飘渺梦幻,打造出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神仙境界。


文峰之梦:文化复兴的愿景

     曾锦德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愿景,深沉而热切,他的画作正是这一愿景的生动写照。在曾锦德的视角中,文化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蜕变与重生的鲜活生命体。

     《文峰》这幅画作,便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再生与升华。画中,那座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文峰,既是文明的巅峰象征,也预示着其未来的蓬勃发展。这座山峰不仅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更展现了文明未来的无限潜能与希望。组成山峰的古树与山丘,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传统文明的厚重与世代相传的脉络,同时也为新兴文明的萌芽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画作中,一棵青松傲然挺立,它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曾锦德个人的精神写照。青松的坚韧与不屈,恰如曾锦德对中华文化的执着与坚守;而其昂扬向上的姿态,则映射出他在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道路上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

     而在19世纪70年代,曾锦德更通过诗句表达了他的这一情怀:“集士访贤求儒道法墨成一统,风呼雨唤令黄河长江遍环中”。这两句诗揭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与继承之志,展现了他期望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文化的大融合与大创新的宏伟蓝图。特别是“风呼雨唤令黄河长江遍环中”这一句,更是传达了他对中华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贡献,能够让中华文化如黄河、长江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影响世界。

     总的来说,曾锦德通过他的画作与诗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艺术家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深切期盼与坚定信念。


心灵的召唤:文化探索者的使命

     综览《文峰》,古树、山丘、青松与文峰的精巧布局,铺陈出一条从过去到未来、从继承到创新的文化叙事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悠久,深刻表达了艺术家对文化传承与演进的深邃思考,以及个人在此进程中的责任与使命。这幅作品,是对文化深层次的赞美,也是对探索者心灵的召唤,激励后人继续在文化的浩渺宇宙中,追寻那份永恒的光芒。





——————————————————————————

①文峰象征着文化艺术领域的至高成就。它代表着卓越的艺术创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艺术家们追求和攀登的目标。文峰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激励着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誉为文峰之作。在追求文峰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文峰”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高峰,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明珠。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