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溪山高隐 2004年 70x137cm 纸本水墨



摘 要

     2004年,曾锦德创作了《溪山高隐》,他融合宋元绘画的特色,构建了一幅既古典又现代的山水图。作品运用巍峨的高山、渺远的云水、茂盛的树木、隐士与孤舟等元素,巧妙地营造出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此画作可被视作文人逃离现实纷扰、坚守个人独立性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动写照。

     宋代绘画,追求形体上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注重细节的描绘。全景山水画作展现了大自然的恢宏壮丽,气势磅礴。在严谨的构图之下,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一览无余,映衬出人的渺小。

     元代绘画,开始深入挖掘内心的风景。更加注重表现主观情感与个性化风格,追求笔墨的自由流畅和形式的灵动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曾锦德汲取了宋代全景山水的宏伟气魄,并融入了元代的写意与隐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溪山高隐》采用高远法与S形构图,塑造了一个可观可游,近在咫尺的隐逸山水世界。

     首先,我们的视线被远景中巍峨耸立的主峰所吸引。它傲然矗立于天地之间,雄浑苍茫,宛如大地的脊梁。山腰处,云雾缭绕,主峰仿佛飘浮于空中,增添了一份伟岸而神秘的氛围。

     山脚下,溪流的留白与云雾的留白相互交融,营造出空灵的美感,将观者带入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

     画面近景,一棵呈“S”形的遒劲大树静静地伫立,茂密的枝叶如同天然的华盖。这棵树既承托着主峰,又与坚实的土地紧密相连,成为整幅画作的核心。

     大树下,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船上的隐士面向主峰而坐。隐士凌乱的发丝随风轻舞,透露出挣脱尘世枷锁后的洒脱与自由。人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共呼吸、同命运。

     此时,一阵迅疾的山风突然吹起,打破了画面的静谧。岸边的草木在风中激烈地舞动,形成了一幅动态的景象。这种动态与静谧的山川以及沉思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士超然物外的姿态,传达出道家追求自然、顺应天道的哲学思想。

     正如曾锦德在其日记中的抒怀:“中国山水并非风景写生,而是一篇散文一首诗。它更多的是记事、抒情和精神上的寄托,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象,宗教般的理想追求,不逝的图腾。”他将艺术视为精神的抒发、文化记忆的承续,以及哲学与宗教情怀的投射。而《溪山高隐》这幅画作,恰恰展现了曾锦德的艺术观念,可谓是其完美体现。

     《溪山高隐》像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我们在纷扰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净土。



隐逸之境

——曾锦德《溪山高隐》的美学沉思

文/曾路


     2004年,曾锦德创作了《溪山高隐》,他融合宋元绘画的特色,构建了一幅既古典又现代的山水图。作品运用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树木、渺远的云水、隐士与孤舟等元素,巧妙地营造出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此画作可被视作文人逃离现实纷扰、坚守个人独立性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动写照。


历史与现代的美学交响

     回望宋代画坛,群星璀璨,其中以郭熙①、范宽②等大师为翘楚。他们的全景山水画作展现了大自然的恢宏壮丽,气势磅礴。在严谨的构图之下,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一览无余,映衬出人的渺小。宋代绘画,追求形体上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注重细节的描绘。


郭熙 早春图 1072年 106x158cm 绢本设色


     时光荏苒,元代绘画风格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以吴镇③、倪瓒④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深入挖掘内心的风景。他们运用简约而细腻的笔触,巧妙地运用留白⑤,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这些画作中,更加注重表现主观情感与个性化风格,追求笔墨的自由流畅和形式的灵动变化。


倪瓒 幽涧寒松图 1374年  50x59cm 纸本水墨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曾锦德汲取了宋代全景山水的宏伟气魄,并融入了元代的写意与隐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在《溪山高隐》中,他致力于捕捉物象的本质与境界的核心,以现代审美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将自然景致与人生哲理、外在风景与内心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隐士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溪山高隐》画作之中,主峰、云雾、树木与溪流等元素和谐相融,共同构建了一幅既雄浑又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致,向观者展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隐逸山水世界。采用高远法与S形构图,画作塑造了一个可观可游、近在咫尺的世外桃源。

     首先,我们的视线被远景中巍峨耸立的主峰所吸引。它傲然矗立于天地之间,雄浑苍茫,宛如大地的脊梁。其山巅形似“山”字形笔架,寓含着文化最高峰即文峰⑥之意,赋予了画作深厚的文化内涵。山腰处,云雾缭绕,主峰山巅仿佛飘浮于空中,了一份伟岸而神秘的氛围。

     山脚下,溪流的留白与云雾的留白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不仅引导观者深入思考“虚实相生⑦”的哲学理念,更让人感受到“空⑧”所蕴含的深邃意境与无限可能性。

     画面近景,一棵呈“S”形的遒劲大树静静地伫立,茂密的枝叶如同天然的华盖。这棵树既承托着主峰,又与坚实的土地紧密相连,成为整幅画作的核心。

     大树下,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船上的隐士⑨面向主峰而坐。他的姿态显得如此悠闲与自在,仿佛已经与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此时,一阵迅疾的山风突然吹起,打破了画面的静谧。岸边的草木在风中激烈地舞动,形成了一幅动态的景象。这种动态与静谧的山川以及沉思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的吹拂下,万物都展现出了生命的蓬勃活力,而隐士则保持着超然物外的姿态,传达出道家追求自然、顺应天道⑩的哲学思想。



物我两忘的超脱之美

     隐士凌乱的发丝随风轻舞,透露出挣脱尘世枷锁后的洒脱与自由。他的身形如磐石般坚毅,粗犷而不失沉稳,这份与生俱来的野性,恰是他与自然法则深刻共鸣的证明。在这样的描绘下,隐士已不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观察者,而是成了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天人合一⑪”哲学理念的生动演绎——人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共呼吸、同命运。

     此情此景,时间似乎凝固,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隐士与周遭环境的界限不再分明,他即是风景,风景亦是他,两者在这一刻达成了完美的和谐。这是一种“物我两忘⑫”的至高境界,所有的社会角色、身份标签在此刻悉数褪去,只留下最为纯粹的生命本质,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共生。这样的描绘,是对现代文明喧嚣背后,人类内心深处对简单、纯朴生活的无限向往。



阴阳哲学的视觉演绎

     《溪山高隐》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S形曲线构图,巧妙地将太极图⑬的元素融入画作中。画中,蜿蜒的山脉仿佛阳刚之气的伸展,展现出坚韧与力量,云雾缭绕其间,犹如阴柔之美的化身,其轻柔与包容的特性与山脉的刚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刚柔并济、虚实相间的构图方式,既彰显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流露出和谐宁静的美感。S形构图不仅使画面富有流动感,更在深层意义上表达了阴阳⑭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宇宙法则。

     隐士被精心安排在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位置,凸显了隐士的重要性,并与太极图的哲学思想相呼应。而画面右上方留白的云雾,则隐喻地暗示着阴极的“鱼眼”所在,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一抹神秘与深邃的色彩。

     正如曾锦德在其日记中的抒怀:“中国山水并非风景写生,而是一篇散文一首诗。它更多的是记事、抒情和精神上的寄托,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象,宗教般的理想追求,不逝的图腾。⑮”他将艺术视为精神的抒发、文化记忆的承续,以及哲学与宗教情怀的投射。而《溪山高隐》这幅画作,恰恰展现了曾锦德的艺术观念,可谓是其完美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溪山高隐》不仅是曾锦德个人艺术探索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中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发声。画作通过细腻而富有哲理的笔触,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宏伟而深邃的艺术世界。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哲学与美学交织,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作品凝聚着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幅画作展现了曾锦德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艺术、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像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我们在纷扰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净土。






——————————————————————————

①郭熙是北宋的杰出绘画大师,以其精湛的山水画技艺著称于世。他早年受李成影响,后自成一家,画作风格独特。他的山水画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尤以画树枝如蟹爪下垂和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为人称道。郭熙的艺术造诣深厚,他的作品深受宋神宗喜爱,被誉为宫廷画院的瑰宝。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水墨山水宗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范宽是北宋时期的杰出绘画大师,与李成、董源并称“北宋三大家”。他生于陕西华原,性情宽厚豁达,因而得名。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领悟“师诸造化”的真谛,隐居终南、太华,深入自然,对景造意,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他的画作峰峦浑厚,气势壮阔,用笔强健,墨色浓郁,尤其擅长画雪景,给人以雄奇险峻之感。其作品如《溪山行旅图》等均为传世之作,对中国古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范宽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当时所赞誉,更为后世所传颂,他被誉为一代绘画大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吴镇,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诗人,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闻名于世。他出生于浙江嘉善,生性喜爱梅花,自号梅花道人。吴镇擅长山水与墨竹画,其山水画在继承董源、巨然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创新,形成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多表现渔夫和隐逸生活,反映出其隐逸避世的思想。他的墨竹画亦自成一派,笔墨简练,意蕴深远。同时,吴镇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诗人,其诗文精妙,书法亦具晋人风度。他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共同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篇章。


④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是元末明初的杰出画家与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便博学好古,深受家庭文化熏陶。然而,倪瓒的性格却与众不同,他清高孤傲,洁身自好,对政治不感兴趣,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诗画创作之中。

在绘画方面,倪瓒擅长山水和墨竹,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他的画风清润平淡,却又充满了诗意和韵味。他的画作构图简洁,笔墨简练,意境深远,尤其是他创造的“折带皴”技法,更是成为后世画家争相学习的对象。


⑤留白,是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手法,它赋予作品无尽的遐想空间。在绘画中,留白让画面更显空灵,给观者留下思考与感悟的余地;在音乐中,留白则是旋律的暂停,让音符在空气中回荡,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

留白并非空无一物,它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智慧,是无声胜有声的巧妙运用。它让作品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画面或音符,而是延伸到每一个观者或听者的心中,成为他们个人情感的投射与解读。


⑥文峯象征着文化艺术领域的至高成就。它代表着卓越的艺术创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艺术家们追求和攀登的目标。文峯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激励着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誉为文峯之作。在追求文峯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文莑”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高峰,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明珠。


⑦虚实相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强调虚与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其特点在于,通过巧妙的虚实处理,达到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在文学中,虚实相生常用来构建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在绘画中,它体现在墨色浓淡、线条虚实之间,营造深远的空间感。军事上,虚实相生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虚张声势或虚晃一招,达到以实击虚的效果。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丰富了表达效果,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⑧“空”这个字,在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意义。从字面理解,它代表着无物、无形、无人的状态,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缺。在哲学层面,“空”意味着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是追求真理与智慧的境界。在佛教中,“空”更是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万物无自性、无实体的真理,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关键。同时,“空”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如诗词中的空灵之美,绘画中的留白之妙,都是对“空”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空”也提醒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着于物欲,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⑨隐士,即隐居之士,是指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他们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

隐士的内涵并不仅限于简单的物理空间上的隐居,更强调一种精神层面的独立与自由。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与宁静,远离世俗的纷扰与诱惑。在古代社会,隐士往往被视为道德的楷模和智慧的象征,他们的存在和行为对于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隐士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许多著名的隐士如许由、陶渊明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隐居哲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隐士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⑩顺应天道是指行为和思想上与宇宙、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相符合,按照天地间的真理和道德准则去行事。这意味着要遵守道德准则、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并遵循宇宙的规律而行事。它要求人们遵循尊重生命、尊重和谐、顺应自然、追求真理的原则,并积极回应宇宙的变化,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行动中展示出智慧和道德的选择。


⑪天人合一,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认为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类应顺应自然之道,实现身心和谐。在修身养性方面,天人合一倡导通过内在修炼,体悟自然规律,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智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实践。


⑫物我两忘,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境界。它意味着个体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在这种境界中,人们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心灵得到彻底的宁静。物我两忘的实现需要高度的专注与投入,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中,才能忘却自我,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这种境界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是我们在忙碌生活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通过物我两忘,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领悟生命之真谛,实现心灵的升华。


⑬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符号,它以简洁的图形展现了宇宙间阴阳两极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图中黑白两色分别代表阴阳,相互环抱,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象征着宇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太极图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天地自然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太极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追求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太极图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⑭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自然界中,阴阳无处不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阴阳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智慧。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当顺应自然,遵循阴阳之道,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⑮引自2001年9月12日曾锦德日记。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