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为外祖父画文峯 2004年 97x180 纸本设色


摘 要

     2004年,曾锦德先生倾心创作了《为外祖父画文峯》这幅作品。自四岁起,曾先生便受到外祖父苏友兰先生的悉心教导,踏上了国学启蒙之路。画中的后曾山、文峯、松树、幼树等元素,共同构建成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山水画卷,蕴含着他对外祖父真挚的怀念与敬意。

     画作上方,淡雅苍茫的后曾山在天际间绵延铺展,如同历史长卷,诉说着千年的风霜与积淀的智慧。文峯屹立山巅,宛如一把雄浑的宝剑,直指苍穹,象征着文化的至高无上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后曾山的背后,一座淡青色的山峰悄然崭露,与文峯遥遥相对。这座山峰寓意着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在画面中心,一棵青松俯身屹立,它象征着苏友兰先生。青松以其挺拔而色彩斑斓的主干和亭亭如盖的树冠,生动地塑造出一位儒雅的文人形象。它宛如一位悉心的老师,俯身指导着身下的一株幼树。幼树象征着年幼的曾锦德先生,它面对着青松,就像一位在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敬意与求知的渴望。

     青松树冠与远方山麓一片葱郁的山林形成了深远的呼应。山林摇曳的枝叶,仿佛是在向青松致以亲切的问候。山麓的右侧,一片开阔的平原,莽荒中孕育着生机。

     山林背后,后曾山弥漫着云雾,宛如神灵之境。云雾与山麓交汇处,几缕时断时续的墨迹在山石间流淌。它们如同生命的血脉,又似宇宙间遨游的生命体,寓意着生命的不灭与轮回。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生与死的界限在此变得模糊,共同绘就一幅超越时空的深情画卷。

     画面前景,青松与幼树在贫瘠的乱石中顽强生长。它们的根须扎入坚硬的石缝中,展现了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

     曾先生巧妙地将深沉的水墨与古雅活泼的青绿山水完美结合,赋予画面邈远的空间感与丰富层次。画作在平淡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韵味悠长。同时,整幅画作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太极图,即展现了自然之美,还深刻体现了生命循环、阴阳相生等道家哲学的精髓。

    《为外祖父绘文峯》深情地叙述着对外祖父的怀念,同时也是一曲文化传承的赞歌。它融合了知识的传递、情感的延续、价值观的继承与人生哲学的弘扬,确保了文化血脉的绵延不绝,实现了真正的薪火相传。



《为外祖父画文峯》——山水情深,文峯永存

文/曾路


     曾锦德自幼受教于外祖父苏友兰①的私塾②,这段经历使他深受国学熏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更培养了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份情感,在他2004年挥毫创作的《为外祖父画文峯》一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幅六尺宣纸上的大写意作品,笔墨酣畅淋漓,深藏着他对外祖父的深沉而真挚的思念与敬意。画中的后曾山、文峯③、淡青色的山峰、松树、幼树等元素,共同构建成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山水世界。


家族情感与自然风光的交响

     画作上方,淡墨写就的后曾山④在天际间绵延铺展,如同历史长卷,诉说着千年的风霜与积淀的智慧。晨雾轻绕的山腰,为这幅宁静而庄严的画面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似乎在邀请人们深入探索历史的底蕴。

     在这历史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背景下,文峯静静屹立在山巅,成为这幅画的灵魂所在。它宛如一把雄浑的宝剑,剑尖直指苍穹,象征着文化的至高无上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这把“宝剑”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摆脱现实的种种枷锁,坚定地指向未来与光明。

     谈及这把“剑”的深层含义,曾锦德在2004年3月31日的日记中透露了自己的见解:““笔墨有如个性,行家谈风格,我觉得是剑,虽然政治扰乱了平常心……”在笔者看来,在追求真善美艺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假恶丑的挑战。而真正的艺术,理应如这把宝剑一般,既要坚守对真善美的捍卫,又要勇于揭露和批判那些假恶丑的行径。



     此外,在画作中还有一座淡青色的山峰,它从后曾山的背后悄然崭露,与文峯遥遥相对。这座静谧的山峰仿佛代表着文化的另一座丰碑,静静地等待着有志之士前来攀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株象征外祖父的苍松,其枝干遥遥地指向这座青峰,形成了深远的呼应。这座淡青色的山峰象征着山外有山的哲理,同时也代表着曾锦德对文化艺术更高境界的憧憬和追求。



教育与传承的视觉寓言

     在画面的核心,一棵遒劲高大的青松⑤俯身屹立,它象征着曾锦德的外祖父苏友兰先生。青松以其挺拔而色彩斑斓的主干和亭亭如盖的树冠,生动地塑造出一位年轻儒雅的文人形象。它宛如一位悉心的老师,俯身指导着身旁的一棵幼树⑥,这不仅是对外祖父高洁品格与坚韧精神的象征,更寓意了他对曾锦德的循循善诱与深沉无私的爱。

     幼树⑥则象征着年幼的曾锦德先生,它面对着青松,就像一位在课堂上端正坐着的小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敬意与求知的渴望。幼树的一枝枝叶努力向上伸展,仿佛在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传授的智慧之道;而另二枝则轻轻低垂,犹如在认真地研读着桌面上的课本。这株幼树生动地描绘了年幼的曾锦德以专注和勤奋的态度学习与成长的形象。

     青松树冠与远方山麓那一片葱郁的山林形成深远的呼应。山林摇曳的枝叶,仿佛是乡亲们在向苏友兰先生致以亲切的问候,两者共同构建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画面。

     而山麓的右侧,则展开了一片开阔却荒芜贫瘠的平原,上面隐约可见的开垦痕迹,似乎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历史和人们的辛勤付出。这片荒芜的平原与左侧葱郁繁茂的山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差异为整个画面注入了一抹深邃且厚重的色彩。同时,它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这片土地所怀有的深沉情感和不离不弃的坚守。

     令人瞩目的是,山麓与平原交汇处,几缕时断时续的墨迹在山石间流淌。它们如同生命的血脉,在混沌中孕育着新生,又好似宇宙间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这些墨迹,或许寄托着曾锦德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也可能蕴藏着他对逝去儿子的无尽缅怀。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外祖父与儿子的精神仿佛交融一体,生与死的界限在此变得模糊,共同绘就了一幅超越时空的深情画卷。

     最后,当视线聚焦于画面的前景时,可以看到山崖边乱石堆叠,而青松与幼树却在这贫瘠的乱石中顽强生长。它们的根须深深扎入坚硬的石缝中,这一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生命坚忍不拔的精神。无需言语,这一幕便深刻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中,生命也能奋力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成为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火种。


题跋中的深意

     画作题跋“为外祖父画文峯,甲申年二月初九日写于日月园。”蕴含着曾锦德对外祖父深厚的情感与敬意。

     日月园,作为曾锦德晚年在家乡精心打造的居所,已然成为他艺术与精神的归宿。春节时,他为日月园撰写的春联“日月两轮天地眼,书画百卷圣人心”诠释了“日月园”命名的深层含义。在这副春联中,日月被赋予了更高的象征意义,成为洞察世间万物的天地之眼,而书画则如同圣人之心,代表着人类的文化与智慧。

     此外,“文峯”的题名蕴含深意,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一代代先哲所成就的文化高峰,同时也代表着外祖父与曾锦德两代人攀登这一文峰的传承与接力,以及他续写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这一题名不仅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曾锦德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曾锦德在日记中袒露了创作这幅画时的心境,他写道:“山山水水为我无可选择的摇篮地,我生于斯长于斯也希望葬于斯!山还得高,海更须深,所谓源远流长!在岩石缝里吸取大地温饱的松树,你没有肥沃土壤,你迎着瀑风骤雨让天上的雨水滴落在自己的下面,抚育山花与小青草,让世界绿红灿烂写下无数美好篇章。孤寂的文峰,您除了与白云拂面而过,面对世间您是否有点感叹?!”



S形构图与太极图

     在构图上,曾锦德运用高远法⑦,营造出深远、辽阔的空间感,使得整个画面层次丰富,引人入胜。同时,他采用S形构图,带来流畅、优雅且动态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方式赋予画面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气韵,使得整个作品既均衡和谐,又充满动态感和节奏感。此外,S形构图⑧巧妙地突出了主题,有效地引导观众的视线,让人在欣赏中不断发现新的视觉焦点,从而更加沉浸在艺术作品的美妙世界中。

     经过曾锦德先生的精心布局,S形构图宛如一幅山水太极图⑨,深藏着道家哲学。

     远景中,淡墨轻绘的后曾山象征着阴极,它幽深莫测,如同宇宙之夜般沉静,蕴藏着无尽的奥秘。青松的树冠巧妙地置于阴极的鱼眼位置,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曾锦德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更预示着生命循环中阴的极点将向阳转化。

     转向前景,山崖乱石与茂盛草木的交融彰显出阳的活力。特别是那矗立在阳极鱼眼的幼树,它代表着新生与希望,是这幅画面中最具生命力的象征。

     在阴阳的交界处,几笔深墨色、如同生命般灵动的墨痕,就像宇宙间难以捉摸的神秘能量,暗示着生命在“道”中的自然流转与循环。

     曾锦德的这一布局精妙绝伦,通过艺术的手法生动演绎了阴阳互生、相辅相成的宇宙法则,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与宇宙奥秘的深刻领悟。整幅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引人深思,不仅展现了曾锦德先生高超的技艺,更传达出他对“道”作为自然规律的尊重与体现。


水墨与青绿的对话

     在色彩的运用上,曾锦德巧妙地将文人画⑩的水墨韵味与古典青绿山水⑪的自然气息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邈远的空间感与丰富层次。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使得画作在平淡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韵味悠长。

     在画面的远方,连绵的山峦在纯水墨的渲染下显得意境幽远,简洁的笔触中透露出文人画特有的清雅与淡泊,为远山奠定了沉静而内敛的基调。

     然而,在画面的前景部分,曾锦德的处理方式则截然不同。他大胆地在林木、岩石以及那株稚嫩的幼木上施以鲜艳的青绿和赭石色。这些明快鲜亮的色彩如同生命的火花,为整个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使得前景与远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人画的淡雅与青绿山水画的明艳瑰丽在此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令人赞叹不已。


结语

    曾先生巧妙地将淡雅的水墨与古雅活泼的青绿山水完美结合,赋予画面邈远的空间感与丰富层次。画作在平淡中展现出勃勃生机,韵味悠长。同时,整幅画作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太极图,即展现了自然之美,还深刻体现了生命循环、阴阳相生等道家哲学的精髓。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哲学完美融合的创作方式,展现了曾先生的深厚文化修养,也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友兰(1884-1961),福建惠安教育家,书法名家。他创办私塾,教书育人,小楷书法远近闻名。性格爽直,公正无私,深受村民爱戴,常调解乡里纷争。家中兰花繁茂,象征其高洁品格。作为曾锦德外祖父,他是国学启蒙者,教诲“人之初,性本善”,影响深远。曾锦德一生秉持此理念,未敢或忘,展现了苏友兰教育的成功与传承的力量。


②私塾,乃古代之学堂,传承千年文化精髓。四壁皆书,弥漫着浓郁的墨香。夫子执书讲学,诲人不倦;学子捧卷聆听,勤学好问。其间或有朗诵之声,回荡在古老的庭院中,恍如隔世。 私塾之中,不仅教授经史子集,更注重品德修养。学子们在此不仅学得知识,更学会了做人之道。夫子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学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③文峯象征着文化艺术领域的至高成就。它代表着卓越的艺术创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艺术家们追求和攀登的目标。文峯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激励着文化艺术工作者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深刻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誉为文峯之作。在追求文峯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文莑”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高峰,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明珠。


“莑”其含义与“峰”相似,主要用来描述山顶或者山峰,尤其是那些形状尖削、像刀剑锋刃一样的山尖。在造字本义上,“峯”包含了“山”和“夆”(类似“锋”)的部分,表示像刀剑锋刃一样的山尖,给人一种峻峭和尖锐的感觉。这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山的形状,还带有一种比喻的意味,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利剑直指天空。


除了用于描述自然地理特征外,“峯”在文化和文学作品中也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最高点或最高成就,类似于“峰”在一些成语和表达中的用法,如“登峰造极”等。需要注意的是,“峯”和“峰”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名或文献中,可能由于历史或习惯的原因而有所区别。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字来表达。


④后曾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张坂镇。据古时刘、辛二氏村民到定居不久衰败,后来曾氏村民迁此建居,故取名后曾。苏、曾、蔡村民相继到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


⑤青松,作为一种常青树,自古以来便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韧与不屈,无论风雨如何肆虐,苍松都能屹立不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品质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也能像苍松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同时,苍松还象征着高洁与傲骨。它独自屹立于山巅,不与群芳争艳,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示着高雅与不凡。这种品质启迪着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德,保持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


⑥幼树,作为新生之树,其象征意义丰富而深远。它代表着生命与成长,每一株幼木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寓意着新生与希望。同时,幼木也象征着坚韧与力量,即便在风雨中摇摆,它依然努力向上生长,展现出不屈的精神。此外,幼木的纯真与美好令人陶醉,它那嫩绿的叶片和柔软的枝干,仿佛是大自然最美的诗篇。最重要的是,幼木提醒我们要关注环保与和谐,珍惜每一片绿色,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幼木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象征。


⑦高远法,作为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旨在通过画面展现高远深远的空间感。它注重视觉的透视与层次,将远景与近景巧妙融合,展现画面的广阔与深邃。在画面空间构造上,高远法运用色彩明暗的对比,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同时,景物的远近布局也极为讲究,通过线条与色彩的巧妙运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此外,高远法还能有效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观者沉浸其中,感受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境。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⑧S形构图”,在绘画中,S形构图尤为常见,尤其在传统山水画中,它与古代哲学思想如伏羲八卦的太极线有着惊人的相似和暗合,说明这种构图形式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密切。S形构图中的线条转动与山水画中的“起、承、转、合”相一致,能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动势与气势。


⑨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图案,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对立而又统一的两种力量——阴与阳。图形以黑白两色的鱼形图案相互环抱而成,黑中含白点,白中藏黑眼,寓意阴阳互根、相互依存、此消彼长、不断转化的哲学思想。阴鱼头部衔接阳鱼尾部,流畅的S形边界蕴含着动态平衡与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该图常被用作诠释道家哲学、中医理论、武术原理及风水学说的核心图示,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⑩文人画,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乃中国绘画之独特流派。其题材广泛,多表现山水、花鸟、人物,风格清新淡雅,追求笔墨意趣。文人画重意境,轻形似,以笔墨传情达意,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诗词与书法为文人画之重要元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画同源,相得益彰。技法与修养是文人画之精髓,画家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文人画情感真挚,思想深邃,反映文人雅士之情操与追求。


⑪青绿山水画,中国画传统风格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于魏晋,盛于唐宋。它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辅以金碧辉煌的色彩,描绘出山川壮丽、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画面中,峰峦叠嶂,碧水绕幽谷,树木郁郁葱葱,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静谧祥和的意境。这种画风强调结构美与色彩美并重,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与层层晕染,营造出既雄浑又秀美的山水世界。青绿山水不仅仅是自然之美的再现,更是画家心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表达,承载了古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的哲学思考,是中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体现。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