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元宵大炮 1997年 69x40cm


《元宵大炮》

——烟火下的水墨温情

文/曾路


     1997年元宵节,曾锦德先生在酒后,以酒调墨,融入深厚的情感,以家族为主题,创作了《元宵大炮》这幅画作。它不仅流露出曾先生的潜意识与内心的自白,更是他心灵深处的留影,彰显了对家族情感与文化传承的崇高敬意。画作宛如交响乐,奏响着离别与团聚、成长与守望的动人旋律,深深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情感的深水静流

     在惠安这片热土上,虽物质资源并不丰富,但人们的情感却格外真挚与深厚。成年男性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为生计而背井离乡;而妇女们则坚守在家乡,辛勤劳作,悉心照料着农田和家庭。对于每个惠安人来说,春节期间的团聚时光因而显得尤为珍贵。春节尾声的元宵节,更是蕴含了无尽的欢乐与淡淡的离别忧伤。

     曾锦德先生因长期在德化深山中工作,与故乡相隔甚远。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对家乡的情感变得更为深刻和细腻。1997年的元宵节,正当他准备离开故乡之际,眼前子侄们在老屋前院欢快地放鞭炮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那一刻,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鞭炮的轰鸣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也悄然滋生出一丝离别的忧伤。

     受这份深情的驱使,曾锦德先生以酒调墨,挥毫泼墨间,将这一瞬间的美好与感动捕捉并永恒地定格在宣纸之上。



水墨间的醉意与哲思

     曾锦德先生为画作题跋:“听子侄放元宵大炮,锦德以酒泡墨。”这寥寥数语,揭示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勾勒出曾先生与家人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的温馨场景。

     在元宵佳节这一天,惠安老家的老屋热闹非凡。子侄们嬉戏玩耍,欢快地放着鞭炮,爆竹声声,回荡在空旷的乡村上空,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乐章。而曾先生则与兄弟们围坐一堂,举杯畅饮,共话家常,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团圆时光。

     酒至半酣,曾先生灵感乍现,他随手拿起桌上的酒调和墨汁,开始了即兴创作。以酒泡墨,这一别出心裁的举措不仅体现了曾锦德醉后忘我的创作状态,更展现了他醉后随性自在、狂放不羁的个性。在他的笔下,水墨交融,画面仿佛也被酒精点燃,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醉酒创作,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借酒抒怀的佳话。如王羲之酒后《兰亭序》的潇洒俊逸,嵇康酒后琴歌的狂放不羁,以及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乐观,这些传世佳作都展现了酒作为灵感催化剂的神奇作用。曾锦德亦是如此,他借着酒劲,将节日的喜庆、家人的欢聚以及即将离别的复杂情感都倾注于笔端,从而创作出这幅自由奔放、如同潜意识自然流露的杰作。



烟火中的浪漫情怀

     在大鞭炮背后,曾锦德先生运用淡雅的水墨和灵动的笔触,挥写出一片正在燃放的鞭炮。在绚烂的烟火中,鞭炮的形态朦胧难辨,它们热烈地交织,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烟火的光芒与画面的留白部分巧妙地融合,营造出了无边无际的视觉效果。

     深入画面,我们会发现一些灵动的笔触,它们像游动的小生命,如小鱼苗般突然跃入我们的视野。这些小鱼苗的描绘,打破了原本以鞭炮为主题的视角,为画作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神秘而浪漫的想象空间。

     这些小生命似乎置身于莽荒且动荡的混沌之地,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得以孕育和成长,充满了无尽的希望与可能性。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串雄健的大鞭炮,它宛如天地之母,静静地孕育并守护着这片混沌的世界,期盼着生命在此延续和茁壮成长。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烟火又如同清澈的水底世界,小鱼们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嬉戏,尽情享受童年的纯真与欢乐。此刻,大鞭炮又仿佛化身为这些小鱼的生命之源,像一位从容慈祥的母亲,默默守护着它的子孙们,给予它们温暖与庇护。



     在鞭炮的下方,一条大鱼悠游其间,以半弧围合之姿承托起上方热闹的元宵大炮。这条鱼姿态闲逸,轻松自在,仿佛正是画家曾锦德本人的化身。他以淡然的姿态参与到画面中,既深情地观察着、记录着这一切,又保持着一份超脱世俗的距离感。这条鱼的出现为整幅画作注入了灵魂与深意。

      这条大鱼与上方的鞭炮、小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鞭炮的热闹喧嚣与小鱼的灵动活泼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幅热闹的节日画卷。而大鱼则以其从容不迫的稳重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沉静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动态的活跃,又有静态的沉稳,为空间带来了流动与静谧的双重感受。



印迹之美与节日之韵

     《元宵大炮》画面上方的两行共八方红色方形印迹,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红色印迹在水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为整幅画作增添神秘的色彩。

     这些印迹不仅仅是画面的点缀,更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巧妙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与题跋、鞭炮、鱼等画面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打造出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印迹的内容难以辨认,而印迹的深浅变化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从浓烈的红色逐渐过渡到浅淡的色调,最后几乎难以察觉,融入画面,这种巧妙的处理方式展示了艺术家的独特审美。

     曾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印章的使用常规,它们就像是画家的妙笔,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创作中,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具当代感的视觉体验。


动静虚实的构图之美

     在构图上,曾锦德先生以鞭炮及题跋为画面的核心元素,巧妙地将它们安排为画面的骨架,构建出一个既稳定又不失动感的视觉空间。左边题跋的稳重与右边鞭炮的沉静,为画面带来了沉稳的基调,而画面中间的灵动元素则为整个画面注入了生动的气息,形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

     曾先生对画面留白的巧妙运用堪称一绝。大鱼下方的留白与题跋文字四周的虚空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独特的“L”形构图。这一构图为画面留下了宛如呼吸般自如的“L”形透气空间,与“L”形上方元宵大炮形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和黑白交映。 这些留白与元宵大炮的笔墨浓重、密不透风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凸显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更在无形中增强了画面的艺术张力与视觉冲击力。


尾声:墨香中的永恒回响

     总体来说,曾锦德先生的《元宵大炮》以其生动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重现了家乡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在这幅画作中,鞭炮与鱼作为象征元素,既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蕴含了深厚的家族与文化寓意。曾先生对空间的处理尤为精妙,通过虚实的对比和疏密的布局,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视觉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热闹的元宵节。更为难得的是,曾锦德先生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家族情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超越时代的艺术佳作。这幅画不仅是他对家族记忆的珍贵珍藏,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赞。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温馨,更能体会到那份源自心底的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与思念。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