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园 2004年 76x180cm 纸本设色
摘 要
2004年2月17日,曾锦德的父亲去世49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曾先生通过画笔,构建了一座纪念父亲的精神家园——《日月园》,画作中的路灯、月亮、松树、翠竹、背影等,承载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共同描绘出一幅家庭温情的视觉叙事。
日与月的对话
画面中央,一盏硕大的圆形路灯巍然矗立,其形庄严而神圣,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这盏路灯象征着太阳的光辉与父亲的形象,是对父亲那深沉、敦厚性格的生动写照。父亲的精神之光照耀着日月园,给予家人无尽的温暖与力量,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依靠。
而在画面的左上角,一弯残月静谧地悬挂在夜空。月亮,以其盈亏圆缺,映射出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这轮月亮与象征太阳的路灯遥相呼应,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共同编织出一幅日月同辉、阴阳交融的和谐画面。
苍松与翠竹
一棵松树的枝干从日月园屋顶上凌空而出,它的身姿轻盈而优雅,宛如一位守护者,温柔地托举着空中那轮孤寂残月,同时又悉心守护着下方那盏温暖的路灯。这棵松树,穿越时空的沧桑,见证了日月的变迁,默默守护着这片祥和的土地。
路灯旁,翠竹随风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宛若一群欢快孩童围聚长辈膝下,共享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之乐。在画面的深远之处,竹林铺展开来,层层叠叠,绿意满盈,为这宁静的夜晚添上一抹勃勃生机与活力,最终缓缓融入那片深邃而神秘的夜色之中。
道的隐喻
在日月园的围墙旁,一个背影静穆地伫立,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他站在门口,不进亦不出,不来亦不去,时间在此刻凝固,空间为之静止。这一超脱世俗的姿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论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他就像是道的化身,虽难以捉摸,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这个背影,成为了曾锦德父亲魂归道境的象征,也是这特殊四十九日祭奠时刻最为庄重的符号,默默诉说着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与不舍。他仿佛在诉说着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可以永恒;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题跋
画作题跋“二零零四年二月十七日,白狼画于日月园。”
“白狼”,这一字号,象征着原始的纯真与不羁,强调了在艺术探索之路上无畏与自由。
而日月园,承载着曾锦德先生作为游子对归乡的期盼,更是他父母亲安享晚年的所在。
构图与色彩
在构图方面,象征太阳的圆形路灯与方形构图的稳重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和谐地融入其中。
在色彩运用上,淡绿色与天空蓝为整幅画面铺设了一层清新的底色,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与希望。淡黄色则如同夕阳下的温柔光芒,洒满整个画面,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
结语:情感与智慧的永恒对话
综上所述,《日月园》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尘世与彼岸,个人记忆与普世价值。它提醒着每一位观者:在时间的流转中,尽管个体的生命终将消逝,但爱、智慧与精神却能永远传承下去,启发着人们在无常的现实中寻求永恒的真理。
日月两轮天地眼
——《日月园》中的生命哲思
文/曾路
在2004年2月17日,曾锦德的父亲去世49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曾先生通过画笔,构建了一座纪念父亲的精神家园——《日月园》,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时间流转和宇宙法则的探索。他笔下的日月园,路灯、月亮、松树、翠竹等,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共同描绘出一幅家庭温情的视觉叙事。
日与月的对话
画面中央,一盏硕大的圆形路灯巍然矗立,其形庄严而神圣,犹如守护神般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场景,为观者带来心灵的抚慰与安宁。这盏路灯象征着太阳的光辉与父亲的形象,是对父亲那深沉、敦厚性格的生动写照。它静静地诉说着父亲一生的坚韧与执着,那些关于责任、关于爱的故事。父亲的精神之光照耀着这片家园,给予家人无尽的温暖与力量,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依靠。
而在画面的左上角,一弯残月静谧地悬挂在夜空,其轮廓以渴笔勾勒,显得格外古朴而超脱,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月亮,以其独特的盈亏圆缺,映射出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这轮残月与象征太阳光辉的路灯遥相呼应,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共同编织出一幅日月同辉、阴阳交融的和谐画卷,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与生命哲学的深邃内涵。
苍松与翠竹
一棵松树的枝干从日月园屋顶上凌空而出,它的身姿轻盈而优雅,宛如一位守护者,温柔地托举着空中那轮孤寂残月,同时又悉心守护着下方那盏温暖的路灯。这棵松树,穿越时空的沧桑,成为了日月变迁的见证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光阴。
路灯旁,翠竹随风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宛若一群欢快孩童围聚长辈膝下,共享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之乐。在画面的深远之处,竹林铺展开来,层层叠叠,绿意满盈,为这宁静的夜晚添上一抹勃勃生机与活力,最终缓缓融入那片深邃而神秘的夜色之中。
松树,在此画面中不仅是自然界的杰作,更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家族的守护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荣耀;同时,它也是时间的见证者,见证着家族的兴衰与变迁。而那几枝翠竹,则如同家族的子孙后代,它们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寓意着家族血脉的延续与文化传承的深远。翠竹的挺拔与坚韧,象征着家族后代的自强不息与勇往直前;它们的根深叶茂,则寓意着家族精神的根深蒂固与生命力的永恒。
道的隐喻
在日月园围墙旁,一个身影静穆伫立,散发着神秘气息。他站在门口,不进亦不出,不来亦不去,时间在此刻凝固,空间为之静止。这一超脱世俗的姿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论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他就像是道的化身,惚兮恍兮,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这一形象引人深思,触动观者的心弦。他是曾锦德父亲魂归道境的象征,也成为了这特殊四十九日祭奠时刻的庄重符号,诉说着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
他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从诞生到消逝,再到超越生死,融入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他让人们意识到,生命虽短暂,但精神可以永恒;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种对生命和哲学的深刻体悟,让日月园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而成为了一个充满哲理与情感的精神家园。
构图与色彩
在构图方面,曾锦德巧妙地将题记、日月园、路灯、月亮、松树、翠竹、围墙、人物等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稳重又富有动态美的方形构图。象征太阳的圆形路灯与方形构图的稳重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和谐地融入其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即宇宙万物皆有其运行法则,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正是这一法则的生动体现。
在色彩运用上,淡绿色为整幅画面铺设了一层清新的底色,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与希望。淡黄色则如同夕阳下的温柔光芒,洒满整个画面,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
而天空蓝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抹幽远的意境,更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白天与黑夜的交织,日与月的轮回。
题跋背后的情感
画作左上题跋“二零零四年二月十七日,白狼画于日月园。”
日月园,这片浸润了曾锦德心血的家园,不仅承载着他作为游子对归乡的深切期盼,更是他父亲安享晚年的所在。园内绿意葱茏、花木繁茂,相思树、榕树、春花、石榴、竹林、兰花等,每一株都是父亲亲手栽种,它们静静地讲述着父爱的深邃与温存。
“日月”之名,源于易经中的日月阴阳学说。日月,作为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承载着道家哲学中阴阳调和、和谐共生的深邃理念。日月相互辉映,共同演绎着宇宙间无尽的奥秘与智慧之光芒。曾锦德曾亲笔为日月园题写一副门联:“日月两轮天地眼,书画百卷圣贤心。”这副对联揭示了日月园名称的由来,彰显了曾先生对艺术之路的坚定执着与对圣贤精神的深深敬仰。在曾锦德看来,艺术如同日月般璀璨夺目,能洞察天地间的深邃奥秘。道家阴阳哲学对他的艺术创作与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意蕴与生命智慧。
而“白狼”这个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字号,正是曾锦德个性的真实写照。他在日记中解释道:“白郎为我少年时自己从仰慕白石老先生的大名而起的字,六十岁后终于用上,须发尽白,个性又似狼,郎狼也!”
“白郎”,如同温润如玉的学者,散发着文雅与俊逸;而“白狼”,则是褪去尘俗伪饰后的真我,代表了原始的纯真与不羁,强调了在艺术探索之路上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
日记里的抒怀
曾锦德先生在日记中深情地记述了父亲离世后的心路历程:“父亲终于从尘世归返天国,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肩膀,父亲的手……父亲留下了子孙(种仔),愿他(她)们开花结果!这是一种追求与理想,别无意思!四十九天了,父亲的身影如梦幻的语言……”
曾先生的日记以深情的笔调,刻画了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与生命哲理的沉思。父亲的逝去,在他的笔下幻化为一场灵魂的远行,恬静而神圣,其中穿插的温馨记忆如同珍贵的影像,一幕幕浮现,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温情与不舍。他将自己和兄弟姐妹视作父亲播撒于世的种子,寓意着生命力量的延续与成长,这不仅是血脉的承继,更是精神与理想的接力。
“四十九日”的计数,不仅是对时间默默流淌的记录,也是内心从悲痛到释然的微妙旅程。每一天的书写,都是与过去对话,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让哀伤化为深沉的力量,推动着他继续前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成为他笔下的重要隐喻,既映射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颂扬了其坚韧与辉煌。
在2004年1月7日的日记中,曾先生以诗意的笔触写道:“功成名就留世传,子孙步伐不等闲。岁寒披衣随地雪,盘旋依旧日月园。”这四句诗表达了他对父亲一生功业的敬仰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子孙后代能够继承父亲精神、不断前行的期望。在曾先生看来,父亲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与成就将永远留在世间,激励着子孙们不断前行。
结语:情感与智慧的永恒对话
综上所述,曾锦德先生的《日月园》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更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尘世与彼岸,个人记忆与普世价值。在笔触与色彩间,我们看到了对父亲深沉的怀念,对生命哲理的沉思,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秩序的敬畏。这幅画作宛如一首对生命不朽、艺术长青的颂歌,它提醒着每一位观者:在时间的流转中,尽管个体的生命终将消逝,但爱、智慧与精神却能借由艺术的形态永远传承下去。《日月园》以其独特的美学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底蕴,不仅承载了曾锦德个人的深厚情感,更成为对全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的一种艺术呈现。它启发着人们在生活的喧嚣中寻觅宁静,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和,在无常的现实中寻求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