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西单民主广场 1979年 34x34cm 纸本设色



摘 要

     197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改革的春风悄然拂面。这一年,曾锦德先生到达北京,肩负着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创作茶具的重任。在北京期间,曾先生亲眼目睹了西单墙及星星美展的盛况,这一幕触动了他的心灵,激发他创作了现实主义作品《西单民主广场》。

     画作中,西单墙成为贯穿全画的灵魂。墙上,一张张大字报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流露出庄重而神秘的仪式感。大字报的颜色由深至浅渐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并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

     观众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行,队伍的形状宛如坚定的箭头,直指远方。三棵苍苍古树傲然屹立,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Y”字形的姿态优雅地展开,仿佛是向无垠的天空张开双臂,默默地进行着无声的祈祷。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棵古树的驱干上,张贴着一张“人王”大字报。这“人王”二字不仅是对人性尊严的深刻表达,更是对权力和统治等议题的隐喻式探讨,引人深思。

      静穆的墙体、错落有致的大字报、静默无声的观众以及苍苍古树,共同构建了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世界,无声地诉说着人民内心深处的呼唤与期望,

     在构图上,《西单民主广场》通过横向延展的墙体与观众队列,构建出一个富有深意的“丁”字形布局。“丁”字寓意以人为本,呼唤着人们追求尊严、自由与平等的权利。画面左上角留白部分形成一个向左的箭头,与下方队列形成的向右箭头相互呼应。这两个箭头,在画中静默地对峙,引人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画中人物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观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西单民主广场》的创作背后,蕴含着曾先生两次北京之行的深刻体验。在日记中他写道:“9月26日,瓷器交付人民大会堂。27日,上午到西单并看露天画展(星星美展)。”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窥见艺术家日常工作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交织,并最终凝结在这幅引人深思的作品中。

     《西单民主广场》不仅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画作,更是一件承载着时代精神与人民愿望的艺术品。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不忘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西单民主广场》

——曾锦德笔下的时代缩影与反思

文/曾路


     1979年,改革的春风悄然拂面,变革的曙光在这一年尤为明亮。这一年,曾锦德先生创作了专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使用的茶具①,同时,北京之行让他目睹了西单墙②及星星美展③的盛况,这一幕深刻触动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创作现实主义作品《西单民主广场》。画作尺寸虽小,仅为34x34厘米,却仿佛一枚时光胶囊,封存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与气息。


西单墙:信息的壁垒与交流

     绵延不绝的西单墙横亘在画面中心,墙上大字报密布,成为画面的焦点。这些大字报承载着民众的呼声和期望,它们被有序地张贴,流露出庄重而神秘的仪式感。大字报的颜色由深至浅渐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并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

     画面中下方,观众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准备进入其中观看,队伍形状仿如尖锐的箭矢,无声地表达了人们对变革与民主的热切期盼和执着追求。

     画面右侧,一位高个观众曲腿俯身,专注地阅读着大字报,他的姿态与周围直立的观众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成为曾锦德的化身,在静谧中探寻着时代的脉搏。



古树:生命的见证与庇护

     画面中屹立的三棵苍苍古树,如同大地的坚定守护者。大字报墙前的一棵古树,仿佛正在被阵风掠过,枝叶狂放不羁的飞舞,而另两棵古树的枝叶则静如凝冻,默默地遮护着下方的观众。

     古树的形态宛若“Y”字形,仿佛在向天空张开双臂,诉说着无声的祈祷。古树遒劲高耸,枝叶如连绵山峦般舒展,为下方的观众提供了一片庇护之地。这种动态与静态、辽阔与细微的交融,使得个体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与宏伟的自然界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短暂。这三棵古树象征着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悄然记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沧桑痕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棵古树的树干上悬挂着一张醒目的“人王”大字报。这两个大字以醒目的黑色书写在白纸之上,与古树深邃的色彩及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王”大字报不仅是对人性尊严的深刻表达,更是对权力和统治等议题的隐喻式探讨。它像是一把钥匙,为观者开启了一扇深入思考的大门,引导人们反思人类在历史与自然面前的定位与角色,以及人性的多元与复杂。这三棵古树和“人王”大字报共同构成了一幅引人深思的画面,不仅展示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也激发了人们对人性、权力和统治等议题的思考。

     在这幅画作中,静穆的墙体、错落有致的大字报、静默的观众以及苍苍古树共同构成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尽管他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但他们的存在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加强烈。他们共同营造出一幅平静之下隐藏着汹涌暗流的画面,无声地传递着人民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期望,令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共鸣。这幅画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生动记录,更是对人性与追求的深刻剖析。



构图与色彩:时间的印记与情感的共鸣

     在构图上,《西单民主广场》巧妙地通过横向延展的墙体与别出心裁的箭头形队列,形成了一个富有深意的“丁”字形布局。这里的“丁”寓意以人为本,象征着人民的繁盛与力量。古树作为自然界恒久与生机的代表,与“丁”字形结构形成对比,隐喻了人类文明在浩瀚自然中的短暂而灿烂。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画面左上角留白部分巧妙形成一个向左的箭头,与下方长队伍形成的向右箭头相互呼应。这两个箭头形状的隐喻意义深远,或许暗示着政治上的左派与右派,也可能激发观众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层思考。

     在色彩运用方面,画面中人物身着的蓝色衣物鲜明地烙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特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同时,人物面部点缀的赭石色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一抹沉静而内敛的美学气质。大字报墙的颜色由深至浅渐变,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淡去,还巧妙地营造出了深远的空间感。


时代的见证者

     《西单民主广场》的创作背后,蕴含着曾锦德先生两次北京之行的深刻体验。从6月的人民大会堂茶具②样品提交到9月的成品交付,每一次踏入首都的旅程,都是他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与忠实记录。在曾先生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6月12日,上午到会堂福建厅定瓷样品,下午参观了各省厅的陈列挂图。午食喝了两斤啤酒,还买了两本书。”“9月26日,瓷器交付人民大会堂。中午在会堂吃了青椒。晚上盛同志送我到化工研究院礼堂观看英国电影《派克斯传》。9月27日,上午到西单③并看露天画展(星星美展④)。夜看《尼罗河惨案》。”从这些日记中,我们可以窥见艺术家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交织,这些经历无疑加深了他对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并最终凝结在《西单民主广场》这幅引人深思的作品中。


结语

     《西单民主广场》这幅作品,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了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当下的重要媒介。通过曾锦德先生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人民内心深处的呼唤与期望。画作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变革、民主与人性追求的动人故事。而古树与“人王”大字报的寓意,更是引发了我们对于自然、历史、权力与人性的深层次思考。感谢曾锦德先生,用他的艺术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见证和人性剖析。






————————————————————————————

①1979年,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曾锦德精心设计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用瓷。作品受省轻工厅、省委办公厅及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高度赞赏,受邀参加国庆三十周年晚会与国家领导人一齐观赏歌舞剧《丝路花雨》。


②西单墙,是位于现今西单文化广场南侧一带的一道灰色矮墙,实质上是人们在文革结束后贴大字报的地方。它最早出现在1978年,当时很多外地人到北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于是,西单墙成了上访者张贴申冤及个人诉求的大小字报园地,其中也有提出要求政治民主化,因而被称作“西单民主墙”。在这一过程中,非官方的报纸刊物也开始出现,并在此墙上张贴,其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

曾锦德日记:“1979年6月13日,上午到人民大会堂继续参观外省各厅及会堂、宴会厅。下午到荣宝斋琉璃厂,再往西单。 1979年9月27日,上午到西单并看露天画展。夜看’尼罗河惨案’。”


③星星美展,于1979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外侧的街头公园震撼开展,它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次展览的作品,以其前所未有的大胆表现手法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注,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官方美术展览,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崭新起点。展览精心分为“干预生活”与“形式探索”两大主题,其中“干预生活”的作品尤为触动人心,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还激发了深入的学术争论。星星美展的举办,标志着中国美术界正式迈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时代,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深远的影响基础。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