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送病 1976年 33x33cm  纸本设色


时代悲歌

——曾锦德与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送病》

文/曾路


惠安女与生命的抗争

     1976年之秋,拂晓时分,曾锦德漫步在崇武半岛的山路上,不经意间目睹了一群惠安女送病人去医院的感人场景。那一刻,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眼前的画面如同烙印般刻在了他的心头。在日记中,他如此描述那震撼人心的一幕:“七十年代,交通和医疗十分落后,疾病和阶级斗争两把利刃悬在民众的心口,天灾人祸交织一起,民不聊生!这是居住在崇武半岛的惠安女与死神抗争的严肃场面:她们戴着花头巾,穿着阔大裤管的服装,抬着担架中的亲友重病患者往县城医院赶路。我热泪盈眶地面对这一群’三K党’打扮的无依无靠的天使,她们要步行二十公里,才能到达县城的‘医院’喘一口气!”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夕,偏远的崇武半岛上,惠安女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与死神展开了生死较量。她们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更是社会的坚强后盾。

     《送病》这幅画作,便是曾锦德对这一震撼人心场景的永恒定格。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惠安女送病过程的画作,更是一曲时代悲歌,深情讴歌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性光辉。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在这幅33x33厘米的杰作中,曾锦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惠安女们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她们身着古朴的蓝衫黑裤,头戴尖顶高帽,稳重而有序地抬着病患沿曲折的山道缓行。队伍整齐划一,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肃穆的宗教仪式。

     画面的背景是一片苍郁的林海,树影婆娑,与惠安女们的身影互相交织。她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愈发坚定而有力,似乎共同化成一支奔赴向前的箭矢,寓示着无比的坚定信念与顽强的精神力量。

     随着画卷的缓缓展开,远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冷冽而神秘的意境,仿佛是大自然在默默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沧桑与沉重。而画面中部,金色的阳光洒落在秋叶之上,暖意融融,那些金黄的叶片随风轻轻舞动,犹如细碎的金箔般洒满了崎岖的山路,为这份沉重的场景注入了一缕生命的温度。

     近景处,茂密的枝叶生机勃勃,它们舒展的姿态仿佛在积极参与这场生命的救援,以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之力分担着惠安女肩上的重任。这种自然与人物的和谐共生,赋予了画面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股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力量与希望。

     尽管《送病》的画面蕴含着一种淡然却深刻的哀愁,但它更是一种热烈希望的象征。惠安女们虽然步履沉重,但她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光芒,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亲人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她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行,希望就在前方等待着她们。


东西方美学的交汇

     在艺术创作上,深刻体现了艺术家曾锦德对东西方绘画技法的精湛融合。他巧妙地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在这幅画作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的空灵与流动之美,又能领略到西方绘画对空间结构的精准把控。

     画面层次分明,远山、近景、人物都被精心安排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空间中。远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意境;近景中的枝叶则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的生命力。而在这山水之间,惠安女们负重前行的身影成为了画面的焦点,她们坚毅的步伐和深邃的眼神传递出无尽的力量与希望。

     水彩画的温婉清透特点为这幅画作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阳光的照耀下,秋叶的金黄与惠安女服饰的蓝黑、远山的蓝灰相映成趣,形成了冷暖的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人性光辉的赞歌

     《送病》不仅是一幅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光辉与社会现实的史诗。它通过细腻的画面语言,展现了普通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不挠,以及在困苦中绽放的人性之美。这幅作品让每位观者都能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体会到在逆境中坚持与希望的重要性,从而引发深深的共鸣与思考。《送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每个凝视它的灵魂都能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