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意图 1985年 69x69cm 纸本设色
摘 要
1985年,曾锦德办理病休,毅然北上,前往北京,寻找心灵的寄托和艺术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何意图》。该作品可谓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缩影。
《何意图》展现了曾锦德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关系。画中的曾锦德,昂首挺胸,傲然屹立,宛若一座巍峨的山峰,傲视世间万物。他的鼻孔微张,透出一股不屈的挑战意味,似乎正在面对着生活的种种艰难。
他的胡须如磐石粗粝,头发如曲折钢丝,嘴唇微启,几颗残牙若隐若现,凸显出历经风霜的清贫知识分子身份。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那向世界发出诘问的无声姿态:“何意?”
这一姿态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疏离,更是对未来的向往。他游离的双眸,好似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已将灵魂从肉身的桎梏中解脱,沉浸在对生命真谛的沉思之中。
这种的矛盾展现,捕捉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他们既渴望冲破现实的束缚,追寻自由与真理,又无法回避现实带来的种种困境与无奈。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如同画中曾锦德的姿态一样,难以言表,却又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何意图》的构图也极富象征意味。曾锦德的左肩高耸如北方的峻岭,象征着理想的崇高与不懈追求;右肩低垂如南方的温婉丘陵,暗示着对故土的依恋。他那蓬乱的头发与背景的山峦交织相融,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山川与人体的融合,正是艺术家将自我融入宇宙万物、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
抵达北京后,曾锦德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真善美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淡、净、神在被糟蹋,假恶丑得意非凡。”这段文字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沉反思。
曾锦德的艺术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逆境中,他不断探索、砥砺前行。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藏深山而不灭其志”,“一直在寻找国家、民族文化与个人的最佳出路”,希望能“光照后人”。
不屈之魂——
《何意图》中的反抗与自我救赎
文/曾路
1985年,曾锦德创作的大写意《何意图》自画像,刻画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形象。这幅画作是曾锦德对个人命运轨迹的反思,更是他以寓言般的手法对时代精神①的独到诠释。
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挣扎
《何意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曾锦德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关系,为我们勾勒出既聚焦于个体命运又超越个体经验的宽广视界。画中的曾锦德,昂首挺胸,傲然屹立,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傲视着世间万物。他的鼻孔微张,透出一股不屈的挑战意味,似乎正在对抗着生活的种种艰难。
他须如磐石,嘴唇半启,几颗残牙若隐若现,这些细节描绘使得曾锦德的形象更为生动鲜明,凸显出他历经风霜的清贫知识分子身份。而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那无声的姿态。他以这一姿态,向世界发出诘问:“何意?”
这一姿态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疏离,更是对未来的探寻与向往。他游离的双眸,好似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已将灵魂从肉身的桎梏中解脱,沉浸在对生命真谛的沉思之中。这双眸中透露出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这种矛盾的展现,捕捉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他们既渴望冲破现实的束缚,追寻自由与真理,又无法回避现实带来的种种困境与无奈。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如同画中曾锦德的姿态一样,难以言表,却又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何意图》的构图同样充满象征意味。曾锦德的左肩高耸如同北方的峻岭,象征着理想的崇高与不懈追求;右肩低垂宛如南方的温婉丘陵,暗示着对故土的依恋。他那蓬乱的头发与山峦交织相融,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山川与人体的融合,正是艺术家将自我融入宇宙万物,追求“天人合一”②境界的体现。
艺术家的现实抉择与心灵寄托
1985年,曾锦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他倾注了整整22年心血的国营红旗瓷厂③,在时代的巨变中逐渐走向没落,最终不得不接受改制的命运。在他的日记里,他用沉重的笔触记录下了这段艰辛的历程:“从三十三岁至四十三岁这郁闷的十年,历任厂正副头目多则二年,夭则八个月,与红旗厂同归于尽!”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和对未来之路的迷茫。
面对这样的境遇,曾锦德选择了办理病休,离开泉州,北上北京,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艺术探索之旅。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心灵的寄托和艺术的出路。
真善美的呼唤与文化反思
抵达北京后,他在给友人信中继续写道:“我的生活本来不追求俗美,为了家中的妻与子,我忍耐着借酒分忧,这种日子一旦可断,我便不甘于受制,我的老师朋友、同学都知道我这个人并希望他反抗、挣脱、劳动、创造。”这段文字展现了他渴望挣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创造美好的艺术世界。
他进一步写道:“如果说为‘主义’,我二十八年五十元工资从不抱怨,如果说我还必须继续牺牲,我这一辈子人生旅途的总结就写不了,交不了账,因为人不能只是为了工资为了活,而且活得糊里糊涂,社会主义的伏越性也不在于每月2元医疗费,而是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如何推进发动。……真善美④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淡、净、神(纯)⑤在被糟蹋,假恶丑⑥得意非凡。”这段文字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沉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族繁荣与富强的热切期盼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锦德创作了《何意图》,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缩影。反映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思考,同时也承载了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
结语
通过《何意图》,曾锦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的姿态倔强而不屈,仿佛在诉说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无尽思考。
他的艺术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逆境中探索,“藏深山而不灭其志”,“一直在寻找国家、民族文化与个人的最佳出路”,有以“光照后人”。
曾路撰于甲辰仲夏
——————————————————————
①“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它集中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并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②“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一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③“德化红旗瓷厂”的前身是1951年在德化县浔中宝美村成立的劳改瓷厂。1956年7月,定名为地方国营德化新建瓷厂。1958年,成功研制高白瓷。1959年,参与承制国庆10周年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餐具、茶具、咖啡具和礼品瓷;白煤气烧瓷第三次试验获得成功。1963年,并列为全国18个重点陶瓷企业之一。1970年2月,人民瓷厂与新建瓷厂合并后更名为德化红旗瓷厂,成为县属企业。1973年建成首座以柴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并投产。1979年9月,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设计制作《玉女峰〉茶具(作者/曾锦德)。1981年12月,更名为福建省德化第二瓷厂。
④“真善美”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代表着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和审美标准。"真"指真实、真诚,强调事物的本质和人的内心真诚不欺;"善"代表善良、美德,倡导人们行善积德,追求道德上的高尚;"美"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创造,涵盖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人格美等。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艺术创作中,真善美也是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弘扬和对美的创造,以此触动人心,启迪思想。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还是雕塑,真善美的理念都贯穿其中,引导人们向着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目标努力。通过追求真善美,人们能够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获得丰富和提升,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⑤传统文化中的"淡、净、神"是三个重要的美学理念,它们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淡"指的是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它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失深意的风格。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淡"都倡导去除繁复,追求自然和本真的美。
"净"则是指心灵的纯净和环境的整洁,它强调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在艺术作品中,"净"体现为一种清新脱俗、不染尘埃的美感,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神"是指精神的升华和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强调作品要有灵魂,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在传统文化中,"神"是艺术创作和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这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追求,它们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淡泊明志、内心清净、精神升华,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提升。
⑥“假恶丑”是与“真善美”相对应的道德和审美概念,通常用来指代那些不真实、不善良、不美好的事物或行为。
"假"指的是虚假、不真实,它违背了真诚和信任的原则,是对事实的歪曲和欺骗。在社会交往和个人行为中,"假"表现为不诚实、伪装和欺诈。
"恶"代表恶行、恶劣,与善良和美德相对立。它涉及到道德层面的败坏,如伤害他人、不公正、残忍等行为。"恶"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都被视为应当避免和抵制的。
"丑"则是对不美观、不和谐事物的描述,它在审美上与"美"相对,代表着那些令人不悦、不舒服或不协调的事物。在艺术和文化中,"丑"有时也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社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