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日没阳升 2003年8月7日  138x69cm


《日没阳升》

——跨越生死的亲情之绊

文/曾路


     于2003年8月7日,艺术家曾锦德在对四子曾阳逝世七周年的深切悼念中,以其深情的笔触创作了《日没阳升》这幅内涵深邃的纪念之作。画面中的青年、树木以及留白的空间,各自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共同诉说着曾锦德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爱的守护

     画面中心,一位俊朗的青年静默站立,身着纯白T恤与淡蓝牛仔,给人一种沉静而深远的感觉。他的双脚轻踏在微石之上,姿态闲适而不失庄重,仿佛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的左手轻轻搭在膝头,带着微微的笑意,眼睛似乎在与观者对话,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而右手则屈臂上举,手掌向外。这一动作,既像是在与亲人作深情的告别,又似在迈向一个更高远的未知境界,凝聚着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他的左侧,一丛树木静静地伫立,象征着曾锦德的小家庭。其中,一棵苍劲虬曲、历经风霜的古树格外引人注目,主干雄健斑驳,其上的残枝与零落的树叶见证了岁月的痕迹。古树仿佛竭尽全力,俯身张开双臂,庇护着树下的青年。这棵古树不仅象征着曾锦德坚韧不拔的性格,更隐喻着他为家庭遮风挡雨的无私付出,以及他对逝去爱子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画面中心,一位俊朗的青年静默站立,身着纯白T恤与淡蓝牛仔,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远的气质。他双脚轻踏在微石之上,姿态闲适而不失庄重,仿佛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左手轻搭膝头,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神似乎在与观者进行深邃的对话,透露出从容不迫的淡定;而右手则屈臂上举,手掌向外,这一动作既像是在与亲人作深情的告别,又像是在迈向一个更高远的未知境界,其中蕴含着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他的左侧,树木静立,象征着曾锦德温馨的小家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历经风霜的古树,它苍劲虬曲,主干雄健,枝条扭曲而有力。这棵古树仿佛一位守护者,俯身张开双臂,庇护着树下的青年。它不仅象征着曾锦德坚韧不拔的性格,更隐喻着他为家庭遮风挡雨,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透露出他对逝去爱子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紧邻古树左侧,一棵秀丽雅致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树叶随风翻飞,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一段温柔而深沉的故事。这棵树宛如曾锦德心中那位温婉贤淑的夫人玉环的化身,以默默的方式守护着整个家庭。它与画面左侧的留白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静谧而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为玉环深沉的情感提供了庇护与呵护,更是对她所经历苦难的一种无言的慰藉。

     玉环曾历经巨大的悲痛,她的三子曾日在出生后未满四月便夭折,这场切肤之痛让她精神几近崩溃,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四子曾阳的离世更是对她心灵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让她再次承受了丧子之痛的煎熬。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考验的时刻,家人们选择以善意和关爱来呵护玉环脆弱的心灵。他们决定隐瞒曾阳去世的消息,希望为她保留一丝心灵的安宁。这个独立的空间体现了对玉环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象征着她所需要的私人空间。

     在古树的右侧,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挺拔向上,枝叶繁茂灵动,它象征着曾锦德其他子女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未来。然而,树下的落叶虽然是自然界生命轮回的常态,却也不禁让人感慨生命的无常,提醒着人们两位孩子早逝的悲痛事实。

     而在古树与象征玉环的那棵树之间,一棵幼小的枯木静默而庄严地伫立着。它代表着曾锦德心中永远的痛——三子曾日。尽管曾日在年幼时便离世,但在这幅充满父爱的画作中,他得到了永恒的纪念。


色彩与构图

     土黄色宛如生命的纹络,轻轻铺洒在四子的肌肤与树木之上,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色调不仅赋予了作品以质朴而温馨的气息,更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与传承。在曾锦德的笔下,土黄色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传递着他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从构图上看,凤凰木与题跋将四子紧紧环抱其中,形成了一个温馨而庄重的空间。这既是对四子的深深怀念,也是对他永恒存在的象征。而左侧的留白空间与右侧的紧凑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凸显了画面的主题,又寓意着家人对四子的深情守护与无尽关爱。这样的构图不仅展现了曾锦德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深刻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坚韧。



题跋与日记

     画面右侧题跋:“晓寒先生云日没阳升。戊寅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戴云山麓阳历七五年二月七日。丙子年七月十一日公历八月二十四日九六年辞别亲人上天。再创山河。癸未年七月初十,父亲醉墨于日月园。”

     日没阳升的含义源自曾锦德三子曾日的早逝与四子曾阳的出生。张晓寒先生为曾阳取名,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然而,这背后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也是对曾锦德一家坎坷命运的写照。曾锦德用这种方式,将家庭的悲痛与希望都融入到了画作之中。

     曾锦德日记:“明天祭日。午告诉三弟:二嫂最有贡献也最苦恼(“不值”)。 爸爸也想休息了,咱父子快些见面好,英俊少年原为父母的希望,灾祸丧失了父母的心血栽培。一去未辞、从此不再归家。伤心的为尔母,父亲心粗事多,经常忘掉儿女……睡吧,长长短短不计较好,岁数难以衡量人生’质量’,你应该满足,你害我们的账爸不跟您算就很好了……失败者、逃兵!明天是你害父亲的纪念日,父为子祭,你缺道理可恨。爸爸在听邓丽君忧伤的歌,这歌声权当你在为爸妈作抚慰之声……”在创作当天的日记摘录中,曾锦德袒露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对妻子的辛酸与苦楚的理解,对与儿子重聚的渴望,对失去孩子的深切悲痛,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自我安慰。这些私密的文字,为我们揭开了他内心世界的面纱,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家庭的深情厚谊、对亲情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命运摆布时的无力与抗争。


艺术的慰藉

     在《日没阳升》的细腻笔触与深邃情感中,我们见证了曾锦德作为一个艺术家,更作为一个父亲,如何以无尽的爱与坚韧,将个人的哀伤化作永恒的艺术力量。这幅作品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是对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颂歌。它教会我们,即使在生命最为艰难的时刻,爱与创造的力量也能指引我们穿越悲伤,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与重生的光芒。

     曾锦德的艺术之旅,是对每一位观者的温柔提醒:在生与死的轮回中,记忆是最温暖的陪伴,创作是最深刻的悼念。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继续前行,在每一次日升日落中找寻生命的意义,拥抱每一个当下的美好,无论是在光明还是阴霾的日子里,都不忘初心,勇敢地爱与被爱。

     最终,当我们凝视这幅饱含深情的艺术杰作,不仅仅是在回顾一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更是在体会人类共有的情感深度与生存韧劲。《日没阳升》不仅是曾锦德留给世界的视觉遗产,更是对所有经历失去、仍在爱中坚持的人们的一份礼物,提醒我们,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夜晚,总有阳光升起的希望。在艺术与爱的光芒照耀下,每一份哀愁都能化为前行的力量,每一次回忆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生命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不朽。


       甲辰端午曾路撰于奈何斋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