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西天 1983年 28x53cm 纸本水墨
摘要
1983年8月3日,曾锦德先生游历德化西天室后,创作了《竹林西天》这幅画作。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将丰沛的情感与超凡的想象力融为一体,以雨后山水的清新为基调,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如梦似幻的空间,宛如屈原的《离骚》,交织着现实与神话,引领观者进入无边的幻想世界。
画面前景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竹林,高耸挺拔,枝繁叶茂,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竹叶在微风中摇曳,灵动飘逸,仿佛精灵在细语,又似在默默守护竹林下的情侣。这份灵动赋予了竹林山中隐逸智者的气质,洋溢着盎然的生命气息。
竹林的枝叶与留白巧妙结合,勾勒出两条动态的S形曲线,既像云雾缭绕山间,又似两条威武雄壮的巨龙凌空腾飞,气势磅礴。竹林枝叶幻化为龙鳞、龙身,蜿蜒盘旋,巨龙在竹林中若隐若现。远处的丘陵为龙影提供了清幽的背景,龙影穿梭其间,神秘而威严,令人敬畏。
这一幻象激发了人们的浪漫遐想。在竹林掩映下,巨龙与情侣的身影交织成如梦似幻的画卷。人们可以尽情想象,巨龙比翼双飞,宛如守护神在巡视着这片祥和的土地;亦可以想象,情侣幻化为巨龙,在这片神秘美丽的土地上自由翱翔。这份美好与浪漫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情侣悠然站立于西天室门前的山间小径上,享受着宁静与和谐。他们的优雅身姿与周围景致浑然一体,为生机勃勃的竹林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人文色彩。地面上,雨水积聚,倒映出竹影山色,为画面增添静谧与雅致。西天室透出宁静而质朴的美感,仿佛时光凝固,岁月静好。
当天,曾先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嘲并录:利与名梦中唤醒,仙若佛觉里悟真——曾焕章、曾向龙木联”,透露出对名利和人生真谛的思考。游历西天室的过程中,他可能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名利有了更淡然的态度,这种思考也影响了他的这幅创作。
《竹林西天》是一幅跨越时空、深度融合现实与浪漫的杰作。它以竹林为舞台背景,以腾龙为灵魂,以情侣为情感纽带,以山水为背景,共同演绎了一曲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乐章。
龙影竹音:《竹林西天》现实与浪漫的交响
文/曾路
《竹林西天》,曾锦德创作于1983年。这幅画作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将丰沛的激情与超凡的想象力融为一体。画作以雨后山水的清新气息为底色,营造出既逼真入微又恍如仙境的奇异空间。它宛如屈原的《离骚》般瑰丽多姿,将现实与神话互相交织,引领思绪飘向无垠的幻想之境。
竹林龙影:现实与浪漫的交响
画面前景,一片苍翠的竹林映入眼帘,生机盎然。竹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宛如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营造出幽深而静谧的氛围。竹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灵动而飘逸,仿佛精灵们在低声细语,又似在默默守护着竹林下那对依偎的情侣。这份灵动赋予了竹林山中隐逸智者的气质,流露出盎然的生命气息。
竹林枝叶与留白巧妙地勾勒出两条动态的S形曲线,这两条曲线恍若云雾缭绕山间,又似两条威武雄健的巨龙凌空腾飞,气势磅礴。竹林枝叶幻化为龙鳞、龙身,蜿蜒盘旋,仿佛两条巨龙在竹林中隐匿身形。 远处的丘陵为龙影提供了清幽的背景。龙影穿梭其间,若隐若现,回首间,张口似在发出震天龙吟,神秘而威严,令人心生敬畏。
这一幻象也点燃了人们的浪漫遐想。在竹林的掩映之下,巨龙与情侣的身影若隐若现,交织出如梦似幻的绝美画卷。人们可以尽情想象,巨龙比翼双飞,宛如守护神在巡视着这片祥和的土地。情侣幻化为巨龙,在这片神秘美丽的土地上自由翱翔。这份美好与浪漫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竹林龙影’这一幻象,是大自然瑰丽奇观的意象化呈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浪漫的幻想。它将竹林的幽美景致与龙这一神话形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既神秘莫测又蔚为壮观的独特氛围。生动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幻无穷,赋予画面以神话色彩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其显现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崇高颂扬,也深刻隐喻了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同时,这一幻象寄托了人们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情侣竹音: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在这幅画作中,竹林无疑是主角。它以挺拔的身姿和茂密的枝叶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位置,每一株竹子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整幅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地面上,雨水悄然积聚,倒映出竹影山色,为画面增添了几分静谧与雅致。微风吹拂,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鸟鸣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在竹林掩映之下,一对情侣悠然站立于西天室③门前的山间小径之上,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画家巧妙地运用墨色,以浓墨勾勒情侣的上半身,线条简练而有韵味;而下半身则以淡墨写就,与地面自然过渡。他们的优雅身姿,宛如这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与周围的景致浑然一体,为这片生机勃勃的竹林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人文色彩,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情感。
西天室,一间低矮的瓦房,静静地伫立在情侣旁。它依偎着起伏的丘陵,与情侣和竹林形成了美妙的呼应。瓦房的朴素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透出宁静而质朴的美感,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岁月静好。
深邃广袤:虚实交错的清凉境界
丘陵之巅,远山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连绵起伏、高峻雄伟。那广袤的山脉,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画家运用淡雅的墨色,勾勒出了远山的主峰。线条淡而有力,流畅自如,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尽显远山的雄伟。
主峰之下,云雾缭绕,宛如大自然的轻纱,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朦胧与神秘。画家巧妙地运用留白技巧,使得云雾若隐若现,仿佛是远山与天空之间的神秘面纱。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方式,使得画面既有现实的厚重感,又展现出超越现实的空灵之美。
这种处理方式凸显了远山的深邃与广袤,使得画面增添了空灵而诗意的美感。观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这清凉而宁静的美景之中,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深远构图:空间与旋律的交响
在构图上,曾锦德巧妙地运用了深远法④,画面中的景物由近及远地铺陈开来,渐次跃动,营造出深远且广阔的空间感。
画面左侧的竹林如巨龙回头仰望,与画面右上角题跋中的文字形成了深远的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画面的对话。巨龙的身体蜿蜒曲折,与周围的竹林、丘陵、远山等自然元素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
这种“S”字形布局⑤非常巧妙。它使得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得以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体系。观众的视线也会随着这种布局自然地流转,从巨龙到竹林,再到远山,最后定格在题跋的文字上,仿佛经历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整幅画作宛如一曲悠扬深远的乐章,在静谧中悄然奏响,旋律悠长且充满韵味。
题跋与日记:心迹与哲思的共鸣
画作题跋“游西天室于癸亥年六月廿五日,螺阳龙山曾氏锦惪写科荣”为我们明确了这幅《竹林西天》的创作背景与具体日期。结合曾锦德当天的日记,我们更能深入挖掘这幅画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个人情感。
在癸亥年六月廿五日这一天,曾锦德游历了西天室,那里的宁静淡泊氛围深深地触动了他。当他晚归后,便挥毫泼墨,将这份感受凝固于画布之上,创作出了《竹林西天》。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晚归画一纸竹林西天,并写:冰凉切肤,酷暑尘来。望云兴叹,吾在西天。”这样一段文字。这不仅描述了他创作画作的过程,还展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在酷暑之中,他感受到了冰凉切肤的舒适,这种反差让他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当他抬头望天,那朵朵云彩似乎都在诉说着某种哲理,使他心生感慨。
此外,日记中提到的“自嘲并录:利与名梦中唤醒,仙若佛觉里悟真——曾焕章、曾向龙木联”这一句,更是透露出曾锦德对于名利和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他在游历西天室的过程中,或许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名利有了更淡然的态度。这种思考也无疑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竹林西天》不仅仅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更是一幅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
结语
综上所述,《竹林西天》无疑是一幅跨越时空、深度融合现实与浪漫的杰作。它以竹林为舞台背景,以腾龙为灵魂,以情侣为情感纽带,以山水为背景,共同演绎了一曲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乐章。这幅画作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更是对自然美、文化深意、人生哲理的综合表达。透露着曾锦德对世界独到的理解与感悟,成就了一部跨越时间与空间,融合现实与梦想的视觉史诗。
————————————————————
①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流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主张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真实面貌。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社会现实。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其社会影响。这类作品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和批判不合理现象,现实主义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改革意识,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②浪漫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反对机械唯理论和实证经验主义。在浪漫主义作品中,自然被视为生命力和灵性的源头,人性的自由、自我解放和个性化表达被置于核心地位。虚构和幻想元素的运用,展现了艺术自由和个性自由的魅力。此外,浪漫主义还常通过表达恐怖和神秘元素,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浪漫主义不仅丰富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更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西天室,原名西天寺,又名西天岩,位于德化县浔中镇祖厝村,海拔900多米的西天山北山坡上。该寺为科荣曾氏族人所建,奉祀观音菩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天寺始建于唐末宋初,历代均有修葺。其殿宇是清代遗构修缮而成,悬山式土木结构,三进三开间双护廊,建筑面积505.46平方米。
西天寺内有两棵清代“正宗十八学士”茶花,距今已有220多年树龄,有较高的观赏与保护价值。同时,寺内还保存有明、清时代进士题刻的木板楹联、壁画、铸铁钟、铜香炉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此外,西天寺风景区还包括百态观音阁、七星穴景点、放生池、猕猴园、丞相墓、科荣堂等观光景点,是德化城郊型假日旅游休闲健身的首选去处。
该寺曾为科荣曾氏族人所居住,历史上有多位文人墨客曾在此读书、休闲、纳凉、聚会,并留下诸多诗篇和墨宝。例如,清代进士曾重登曾在此勤读诗书,并拜观音菩萨为谊母,后来果然考中进士。
④深远法是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画构图三远法之一。具体来说,深远法是指“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构图视角,如同站在山顶向山下看,画面取势场面宏大,视野开阔,给人一种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的感觉,最能表现深邃幽远的境界,看起来有种含蓄的美。
深远法既是一种透视方法,又是一种构图方法,同时还是一种观察方法。它类似于西方透视学中的俯视法,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透视学是焦点透视,其视点固定不变,视域范围受到限制。而深远法则通过俯瞰的视角,以视平线多处于画作的上端来呈现一种“鸟瞰”之感,画面的进深很大,造成一种空间深远的意境。
⑤“之”字布局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方式,通过将画面分成若干部分,并将各个部分连成一条“之”字形的曲线,使画面既有一定的变化,又保持了平衡统一。这种构图形式能够展现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纵深感很强。在风光摄影中,如果有雾的出现,这样的效果也很容易拍出来。因为雾是天然的留白,能够产生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