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香山文冠 1985年 42x67cm 纸本设色


《香山文冠》——文武之道与国家昌盛的丹青礼赞

文/曾路


      《香山文冠》是曾锦德于1985年倾注心血所创作的一幅大写意画作。画中,金刚宝座塔巍峨耸立,庄重肃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它承载着对这位伟大民主革命先驱的深深怀念与崇高敬意。在这幅作品中,曾锦德巧妙地将现实景象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使古木与宝塔在画中各展其姿,各自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国家精神的永恒丰碑

     画面上方,金刚宝座塔③巍然屹立,其上五座小塔雄浑挺立,高耸入云,如同五位威武的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维系着其安宁与和谐。每一座小塔都散发出一股深沉而凝重的气息,它们的轮廓硬朗,庄严与神圣,凌凌然若不可侵犯。

     小塔之巅,尖峰锐利如刃,直刺苍穹,仿佛在汲取天地间的神秘力量凝聚于塔身之内。这些尖峰犹如一把把破天之剑,将金刚宝座塔与浩渺的苍穹紧密相连,彰显出难以言表的威严与力量,让人心生敬畏。

     在金刚宝座塔的基座下方,淡淡的蓝色与周围的素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高远而庄严的氛围。蓝天的映衬下,金刚宝座塔仿佛悬于天际,凌云飞行,巡行于天地之间,诉说着不朽的历史与传说。

     这座金刚宝座塔,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孙中山先生凌云之志的象征。它代表着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念。每当人们仰望这座庄严的塔身,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武融合的自然颂歌

     画作近景的左侧,两棵古柏巍然屹立,主干苍莽遒劲,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枝叶部分,画家运用平行而急促的笔触精心勾勒,如同炮火出膛般充满力量,营造出威武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这两棵古柏,宛如国家的武官们,他们在国家的治理中,就如同这两棵古柏般,坚定而有力,始终坚守着职责与使命,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稳定。他们的存在,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右侧两棵古松则呈现出沉静而深思的姿态。它们低头垂枝,仿佛在聆听大地的脉动,又好似在沉思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松针笔触舒缓而流畅,簇簇向上伸展,文雅而不失力量,仿佛在诉说着文官的智慧与坚韧。这两棵古松,正是文官们的象征。他们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为国家的决策与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持。他们是国家的智囊团,是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共同推动着国家的进步与繁荣。

     这两组古树,共同托举着那恢弘庄严的金刚宝座塔,赋予了古树生命力与使命感。一刚一柔,一武一文,完美诠释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④”的治国理念。文治武功,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画家通过对这两组古树的精心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治国理念。他以古树为媒介,将文官与武官的形象巧妙地融入画中,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民生安乐的温柔篇章

     在古柏的浓荫下,一位游人屈身坐于长椅上,似乎正欲起身出发。他的视线移向右上方,那里,一对情侣正在对话,他们的身影在松树的掩映下,显得柔和而亲密。他们的对话与微风拂过松针的轻响交织在一起,为这庄重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在这对情侣的左上方,另一位游人静默地站立着,凝望着远方。他的身影在周围熙攘的游人中显得格外独特,宛如一位孤独的思考者,正在探寻着生命的奥秘与国家的未来。他的存在,就像是画家曾锦德的灵魂投影,在这庄严而神圣的场景中,用心灵去感知、去思考,与生命、国家、历史产生着深刻的共鸣。

     随着视线的延伸,游人们拾阶而上,渐行渐远,最终融入金刚宝座塔下的虚空之中,仿佛正在追寻着某种精神的寄托。石阶以短促而有力的笔触被精心勾勒,每一级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庄严。近观石阶,略显倾斜,随着视线向上延伸,石阶逐渐变得平直,与金刚宝座塔的平行线互相呼应,既有韵律的变化又和谐统一,形成了强烈的透视效果,巧妙地凸显了空间的深远与广阔,更在石阶与游人的交织间营造出一种轻盈的律动。


构图色彩的精妙布局

     在构图上,画面中的古树与金刚宝座塔精心构筑,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庄重的“门”字形构图。古树雄姿英发地矗立两侧,宛如两位坚定的守护者,共同支撑着庄严神圣的金刚宝座塔。这样的布局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和谐稳定感,更赋予了古树深邃的生命意义与厚重的历史使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千百年间对这片土地的忠诚守护与世代传承。

     “门”内石阶曲折蜿蜒,与金刚宝座塔形成了巧妙的视觉对话,仿佛一条沟通古今的隐秘通道。它们像历史的阶梯,层层递进,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带领我们逐步走近那庄严巍峨的塔身。这种呼应让画面更显生动与深邃,营造出深远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

     在色彩运用上,画家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与变化,使画面既富有层次感又保持整体统一。古木与金刚宝座塔以苍劲有力的笔触和深邃的墨色呈现,展现出庄重古朴的气质,仿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屹立不倒的历史见证者。

     画面中的其他元素,如精心勾勒的石阶、朴实无华的长凳以及形态各异的人物等,都以轻盈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墨色加以描绘,为整个庄重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清新自然的气息。这种色彩搭配既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充满了优美的韵律感。

     整幅画面以古树与金刚宝座塔构建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与画面中自在从容的游人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画家在平衡中求变化,在稳定中蕴力量,将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片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景象。



题跋中的历史回响与敬仰

    画作的题跋“南人北调,一九八五年元月廿二日,东海锦德写香山文冠”深刻揭示了画作背后的历史内涵。“南人北调”在此处寓意着孙中山先生作为南方人,却致力于全国的统一与人民的福祉,他不顾身患重病,坚持北上推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而“香山文冠”则是对“香山孙文衣冠冢”的雅称,指的是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存放之处。衣冠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墓葬形式,用以纪念逝去的重要人物。画家选择这一题材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更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通过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画作紧密结合,画家传达了对孙中山先生及其伟大事业的颂扬与敬意。


结语

     综观《香山文冠》,它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载体。曾锦德通过精心布局的构图、深邃的墨色运用,以及富含象征意义的元素,展现了个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传达了对国家统一、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深切期望。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个人贡献的铭记,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颂扬。《香山文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艺术与现实的桥梁,是一幅值得细细品味与深刻反思的时代佳作。




————————————————————————

①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名文,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早年赴香港学医,后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心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并亲手缔造了中国国民党。他倡导三民主义,强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此外,孙中山还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军事建设等方面。

孙中山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华民国国父”,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和敬仰。


②孙中山衣冠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由塔基、宝座、塔身三层构成。上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8个金字,纪念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灵柩曾停放于香山碧云寺内。1929年灵柩移葬南京中山陵后,移灵时更换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被放回原殓的楠木棺中,封入现中山纪念堂后的金刚宝座塔内。


③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气势宏伟,塔高34.7米,上刻乾隆御书“灯在菩提”塔上遍布佛像、龙凤、云纹、狮象等大小浮雕,立足石塔,凭高眺远,可一览全寺风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衣帽封藏于塔内故称“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杂记下》。这里的“文、武”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而“一张一弛”则是一种宽严相结合的策略,用以描述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文武之道泛指周代文王、武王制定的典章制度、礼乐教义及其所立政事和功业,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文化和武力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它强调文化和武力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而武力则是保护和维护这种和平与秩序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武之道的实践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方面,文化被视为道德和价值观的载体,通过教育、艺术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武力被用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确保文化的传承不受外界干扰。这种平衡和协调使得社会得以稳定发展,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