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行旅图 1977年 44x68cm 纸本设色
南山秋韵·行旅之歌
——《秋山行旅图》的诗意之旅
文/曾路
《秋山行旅图》是曾锦德于1977年精心创作的一幅艺术杰作。他巧妙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法”构图技巧,将闽中秋雨山景的壮丽完美地呈现在画纸上。画面中,山峦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宛如巨龙般蜿蜒;飞瀑流泉从山间峭壁倾泻而下,如银链般闪烁,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行人悠然自得地行进在山间小径上,他们的身影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谐相融,既展现了自然的雄浑与苍茫,又蕴含了勃勃生机与无尽的诗意。
南山秋韵
《秋山行旅图》以福建闽中①丘陵地貌为创作蓝本,细腻地呈现出一幅云雾缭绕、雄浑温润并存的南方秋雨山景。画面的正中心,巍峨的主峰在云雾的环绕下更显庄重与神秘,为整幅画作注入了立体感和深邃的韵味。而山体那曲折蜿蜒的轮廓,则散发出一种动态的张力,彰显了自然的磅礴与力量。画家在山脊之上巧妙地点缀着苍松,它们挺拔而坚韧,与云雾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既古朴又富有生机。更引人入胜的是那三线飞瀑,它们如银丝般从山腰轻盈飘落,与云雾的留白部分和谐相融,共同营造出一个动人的自然景致。
在画面的近景中,丘陵从左侧绵延而下,与巍峨的主峰紧密相连。秋风轻抚,丘陵上的树林随风轻摆,金黄的秋叶如彩蝶翻飞,为静谧的山色注入了绚烂的活力。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势而建,仿佛是劳动人民用心血与汗水绘制的精美画卷,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清澈的山溪在丘陵间悠然流淌,至山崖边骤然跌落,化作一线飞瀑,流入梯田深处,与远方的瀑布相互辉映,共同演绎着大自然的和谐交响曲。
行旅之歌
在画面的最前方,一池清澈的潭水如同明镜般平静,倒映着周围山路的景致。这面“镜子”不仅映照出自然的美景,更增添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
潭水旁,蜿蜒的山路上,两位行人相依相偎,共同撑着一把伞,在绵绵的秋雨中缓缓前行。他们推着自行车,步伐稳健,仿佛在享受这宁静而浪漫的时刻。他们的身影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为这幅静谧的自然画卷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人文气息。
潭边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而立,其中一大树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主干苍劲虬曲,宛如岁月沉淀的印记,彰显着顽强与生命力。枝叶繁茂,犹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在秋雨中轻盈地摇曳着身姿。每一滴雨水都被它的枝叶热情地接纳,仿佛在与天空共舞。这株大树的存在为整个画面注入了生动的气息和欢快的节奏。
紧挨着大树的是三棵稚嫩的小树,散发着勃勃生机。这三棵小树在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而在山路的另一侧,一棵笔直挺拔的大树静静地屹立着。它的树干坚韧而有力,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这棵大树宛如一种精神的象征,它鼓舞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都应保持那份坚韧与勇敢,坚定前行。
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色彩与构图的交响
在色彩方面,《秋山行旅图》呈现了细腻且富有层次的变化,彰显出画家对色彩的精湛运用。主峰在近景中被施以古雅而靓丽的青绿色,这种色彩宛如石头上生长的青苔,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还散发出一种古朴的韵味。随着视线的延伸,色彩逐渐过渡为深邃的暗蓝色,如同夜空中的深邃宇宙,引人深思。这一巧妙的渐变处理营造出了强烈的空间感,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从近景引向远景,让人感受到山峰的连绵不绝和画面的深远。
山腰之上,白色的云雾缭绕,如同古老的旋律经久不息。这些云雾不仅为主峰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更为整个画面带来了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仿佛山间隐藏着无数故事等待探寻。
近景丘陵的色彩则更为丰富,青绿、金黄与赭石交错,形成鲜明和谐的对比。金黄的秋叶随风摇曳,为画面带来温暖与活泼的气息。而赭石色的点缀,使丘陵质感更为真实,展现自然之美。
在构图方面,画家巧妙地应用三远法与“之”字形布局,确保画面在保持均衡的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变化,流露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韵味。画面中,雄伟的主峰、连绵的丘陵、静谧而深邃的潭水,以及那曲折蜿蜒的山路,这些元素在“之”字形构图的巧妙安排下和谐相融,共同绘制出一幅栩栩如生、和谐统一的自然画卷。
此种构图技巧不仅精妙地引领观众的视觉焦点,更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景致中山水交融、动与静相辅相成的和谐景致。
结语
总而言之,《秋山行旅图》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深情礼赞,也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视觉抒情。画中的每一笔都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自然的无限敬畏,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的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的巧妙结合。引领观者步入一个既古典又现代、既真实又梦幻的审美境界。在曾锦德的笔下,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艺术与生活相得益彰,共同编织出一幅永恒的诗意篇章。
甲辰端阳撰于奈何斋
——————————————————————————————————————
①福建闽中地区位于福建省中部,是闽中大山带的主体部分。本区大地构造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在西南部分地区则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它由四大山岭组成,水系发达,基本呈北东—南西展布,长约475千米,宽度一般60~100千米,最宽处在大田、德化一带,达180千米,面积约41829.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4.46%。
②“之”字形构图,也被称为“S”形构图,是绘画和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方法之一。它以三条线作不等长的连接,形成一种蜿蜒曲折、循序渐进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方式在表现自然排列或画面布局时尤为常见,能够有效地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画面的各个部分,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之”字形构图中,线条的流动和变化能够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感,使得画面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同时,这种构图方式还能够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之”字形构图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巧妙的线条安排和构图设计,将自然景色以“之”字形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深远、辽阔的空间感。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还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之”字形构图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曲折、蜿蜒的路径,暗示着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起伏。因此,这种构图方式也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