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怪松图 1996年 137x70cm 纸本设色


墨韵悲歌——《怪松图》中的父爱与哀思

文/曾路


     1996年12月24日,曾锦德在酒后,怀着沉痛与复杂的心情,挥毫创作了《怪松图》。他运笔如潮,每一笔都饱含着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此画不仅蕴含了丰富且深刻的象征意蕴,更是他内心深处对逝去爱子那份深切而绵延不绝的怀念的直观呈现。



怪松哀鸣,情感象征

     在《怪松图》中,一棵倾斜的松树巍然矗立,成为画面的焦点。其墨色浓重,枝干虬曲盘绕,宛如一位老者挥舞着双手,向上苍发出悲怆的呼喊。这棵怪松的主干裸露,嶙峋如骨,而叶片则宛如颗颗晶莹的泪珠,映照出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无尽哀痛。

    环绕在怪松周围的,是一棵棵倾斜的小树,它们紧紧相依,仿佛是曾锦德其他孩子的化身。在这个充满哀伤的时刻,他们紧紧依偎在父母身旁,共同承载着这份难以言喻的丧失之痛。



灵物与松柏,精神追求

     在画面中心的下方,一笔简洁而有力的箭头形笔触引人注目,它像一个小精灵,象征着曾锦德逝去的孩子。这个小精灵似乎在正在汲取天地之精华,孕育着新生。它扭头回望,似乎在传达着超越生死的深厚情感。尽管孩子已离世,但他的精神仍与这个世界保持着微妙的联系。

     精灵的左侧,两棵虬曲苍劲的松柏,顶天立地,墨色苍茫幽邃,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松柏互相缠绕,奋力攀升,仿佛渴望挣脱大地的束缚,飞向无边的天际。这一景象不仅象征着对自由和永恒的向往,更承载了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松柏的坚韧与长寿,与逝去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

     在这两棵松柏的掩映下,一棵稚嫩的植物静默而笔直地生长着。它的存在,寓意着新生和希望。这棵植物与松柏和灵动的精灵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从逝去到新生,再到对自由和永恒的向往。

     松柏的左侧,墨色浓郁聚集,形成了一柱难以名状的形象。松枝在其中顽强生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个形象似树非树,似山非山,透出神秘与深邃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复杂与未知。



现实与灵界,深情缅怀

     画作左上角题跋“阳儿之天地,爸题。”虽仅寥寥几字,却饱含了无尽的哀思与追忆,透露出深沉的父爱。

     以小精灵为分界,画面的右侧和左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右侧是我们所熟知的现实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曾锦德与家人紧密相依,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而画面的左侧,则展开了一个深邃且神秘的“阳儿之天地”,这片天地象征着孩子离世后回归到道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终极归宿。

     这样的构图,将尘世与灵界、现实与超现实、生命与死亡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如同阴阳的交织,不仅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更蕴含了生死轮回、阴阳转化的深层哲学思考。通过这样的构图,艺术家深刻地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复杂多样,以及对生命最终归宿的无限遐想。这幅画作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缅怀,更是对生命意义与归宿的深刻探寻。

     此外,曾锦德在日记中的倾诉更是让人动容:“孩子,这悲伤的日记,无非爸想自己。浓云瘦峰云山,鸟儿未啼,太阳还沉地里...魂兮归来孩子,小平头的笑仔……安睡吾儿。父泣记。”这些充满情感的文字,如同画布上的墨痕,凝聚了父亲对孩子无尽的爱与哀愁,引领读者和观者沉浸在这份深情而宏大的叙事之中。


结语

     《怪松图》犹如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诉说着一位父亲对逝去孩子的无尽思念。这幅画以深沉而真挚的笔触,成为了连接现实与记忆、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感受到了在绝望中播种希望,在哀伤里寻找光明的坚韧与勇气。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去与重生,从而更加珍视和感恩每一个当下。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