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中放出光明
——曾锦德作品赏析
文/曾路
曾锦德于一九九六年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泼墨作品《混沌》。该作品通过其深邃的内涵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探讨了生命起源与宇宙演变的哲学命题。混沌,既象征着宇宙初开前的无序状态,又暗示着从混乱中孕育新生的潜力。
混沌未开:探索宇宙的原始情境
从宏观视角审视,画卷整体被一片深邃的黑暗所笼罩,这恰如“混沌未开”①的宇宙初始状态。在这片深邃的黑暗中,涌动着一股神秘而原始的力量。它并非单纯的混乱无序,而是一个包罗万象、蕴含无限可能的原始统一体。这种力量象征着宇宙诞生前的混沌②与未知,引领着观众深入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去真切感受那种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万物未生的极度原始情境。
混沌初开③:生命的顽强与宇宙的希望
近观画作,墨色淋漓的幽暗山影跃然纸上,它们如同庄严的宇宙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生命的萌芽。在混沌的黑暗中,那些似树似灵的生命形态若隐若现,身姿昂扬,奋力向上,这象征着生命在极端困境中的顽强与不屈。这些生命形态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着一丝光明,传递出对生命的无限渴望与追求。
画卷的中部,粗犷的笔触勾勒出一片原始荒山,直观地展现了混沌的自然状态。在这片狂放而荒芜的景象中,几笔短促而沉静的深色墨痕显得异常醒目。它们如同在混沌海洋中自在遨游的生命体,既神秘又充满力量,仿佛在默默积蓄能量,等待着开天辟地④的历史性时刻。这些墨痕巧妙地在混沌的背景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预示着新生命的即将诞生和宇宙未来的无限希望。
开天辟地:迎接新生命与秩序的曙光
在深沉的夜幕中,隐约透出一丝微弱的天光。这一细节不仅象征着开天辟地的神秘且壮丽的时刻,更预示着混沌状态的即将终结,以及新的生命与秩序的悄然降临。这一抹微弱的天光,如同希望的曙光,逐渐照亮了原本黑暗的宇宙,指引着生命走向新的未来。
总之
总而言之,《混沌》是曾锦德借助水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对生命、宇宙、创造与毁灭等宏大主题进行的深刻探讨和艺术化表达。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哲学思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艺术与哲学的桥梁。通过《混沌》,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奥秘,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以及未来新生命与秩序的美好憧憬。
————————————————————
①"混沌未开"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宇宙创世神话,形容宇宙形成之初那种无序、模糊、未分化、一切尚未明朗的状态。在这一概念中,"混沌"并非指混乱无序,而是一个原始的、包罗万象的统一体,其中包含了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万物未生的极度原始情境。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上下、左右、内外,一切都混融在一起,是宇宙最原始、最朴素的状态。
在哲学和文化中,"混沌未开"常被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一切尚处于潜在、未显化的状态,等待着某种力量或契机来引发变化,开启新的秩序。比如在创世神话中,混沌未开之后,往往伴随着开天辟地、阴阳分离、万物生成的重要转折点,象征着从无序到有序,从潜在到显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过程。
②混沌,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有多种含义。普遍来说,混沌(Chaos)指的是一种无序、混乱、没有固定形态或规律的状态,常常被用来形容宇宙形成之初的状况,即一切尚未分化,处于一种混为一体的原始状态。在希腊神话中,混沌是宇宙最初的存在,是所有神祇与万物诞生之前的状态。而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等领域,混沌也常被用来探讨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此外,混沌理论研究的就是表面上看似随机、不可预测的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性。
③"混沌初开"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神话,用来形容宇宙在形成之初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天地未分,万物混为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形态,一切都沉浸在一种无序、模糊而又充满潜力的状态之中。随着“混沌初开”,意味着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状态开始发生变化,天地逐渐分离,光明与黑暗出现区分,从而为后续世间万物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尤其是指某个系统、理论或局面从杂乱无章向有序化、明确化转变的起始点。
④"开天辟地"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尤其是与盘古氏的传说紧密相关。据传,远古之时,天地未分,宇宙如同一个混沌的鸡蛋,盘古氏在这混沌之中醒来,他奋力挥动巨斧,将这混沌一分两半,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从此天地分明,万物始有生息之地。这个行为即为"开天辟地",标志着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