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空山新雨后 1977年 44x68cm  纸本设色


《空山新雨后》

——曾锦德的山水情怀与世外桃源


     1977年10月20日,曾锦德精心创作了《空山新雨后》。这幅作品以其清新雅致的色调,生动地捕捉了空山新雨后的山村晚景,山间弥漫的凉意与清爽之气扑面而来。


雨后山村,静谧之美

     看画面全景,主峰巍峨屹立,云雾轻盈地环绕其山巅,营造出流动且神秘的视觉效果。松树以坚韧而优雅的姿态静立于山石之上,清泉在山石间轻快流淌,还有孤独的旅人,独木桥,僻静的山村,这些元素相互映衬,共同构建成文人心目中隐居的桃源仙境。



主峰巍峨,云雾缭绕

     转向画面的上方,我们仰望到主峰以三角形的稳定形态屹立,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威严。云雾在主峰周围缭绕,形成一个心形,就像主峰深情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远方,仿佛这片土地的守护神一般。秋雨细腻地轻抚着主峰,使其表面浸润着丝丝凉意,更显出山的温润。

     艺术家以大胆且充满力量的浓黑线条,在主峰之上恣意挥洒,这些线条与温润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显了主峰的独特结构美,更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雨后的主峰,温润与刚毅并存,这种矛盾而和谐的特质在此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随着我们的视线逐渐移动,可以看到主峰山腰的山溪蜿蜒流淌,至山崖处骤然跌落,形成轻盈如丝的飞瀑,与山脚留白的缥缈云雾和谐相融。山麓处,丘陵起伏不定,溪水潺潺流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别致的沙渚与山丘。一座古朴的木桥连接着沙渚与村落,小村落位于山丘之上,房屋在绿意盎然中若隐若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仿佛陶渊明笔下那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题跋苍松,旅者踏歌

     当我们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在细节上时,可以听到溪水哗哗流淌的清脆悦耳之声。岸边两棵翠绿的苍松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其中一棵苍松挺拔而威严,宛如山林的守护者;另一棵则俯身探向水口,仿佛正在与对岸的荆棘丛低声细语。它们可能正在一同聆听那溪水的悠扬歌声,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在苍松的左侧,木桥上的旅人打着雨伞,顶着风雨前行,他的身影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为这幅静谧的自然画卷增添了一抹温馨的人文气息。

     在旅人的左上方,题跋上写着:“一九七七年十月廿日,小惪。”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恰巧是曾锦德长子曾路的诞辰。它蕴含着艺术家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深切祝福与期盼。


构图与色彩的交响

     从构图角度来看,山麓上的沙渚、溪流和松树虽然朝向各异,但整体布局乱中有序,与远山形成层层平行的结构,使得画面呈现出稳定而静谧的氛围。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手法,树丛、沙渚和溪流共同构建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受。

     画面中,微向右倾的苍松与左倾的主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微妙的视觉引导,将观者的目光引向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村秘境。主峰的雄伟与庄严,与山麓的灵动和生机,共同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独特美感。

     在色彩运用方面,主峰中央的赭石色如同山脉中流淌的生命之血,为整片山川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青绿色则为山川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气息。苍松的青绿与远处山川的色彩相互辉映,沙渚、荆棘以及杂草木点缀的赭石色,既凸显了秋雨的独特韵味,又真实反映了自然景物的色泽。这些色彩的巧妙运用进一步烘托出秋日的温馨氛围,使得整幅画作更加和谐且充满诗意。


结语

     总的来说,《空山新雨后》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心灵深处的写照,它寄寓了对高洁情操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深切向往。画中的山川、云雾、松瀑等元素构成了一幅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图景,透露出艺术家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和谐之美的追求。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还巧妙融入了家庭情感与人文关怀的元素,引领观者走进一场心灵之旅。它提醒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觅内心的宁静之地,并深刻体会生命最纯粹的喜悦与安详之感。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