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冬之晨 1978年 纸本设色 55x35cm


《冬之晨》

——曾锦德笔下的德化山水

文/曾路


     1978年冬,曾锦德创作《冬之晨》,描绘了德化县浐溪①岸边红旗瓷厂瓷土加工区的景色。画作采用古典的“一溪两岸”布局,借由水面的自然分隔,巧妙构建出近景、中景与远景的丰富层次,将浐溪两岸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营造出悠闲静谧的意境。

     近景,一棵苍劲的老松巍然屹立于溪岸,其枝叶繁茂如亭亭华盖,承托起对岸的景色,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

     松树旁边的小路上,一位身影正俯身低首,似乎在专注地拾取散落于地的古瓷片。这一细腻入微的描绘,隐喻了德化源远流长的制瓷历史。  

     另一位瘦高的身影静静矗立,他目光深远,凝视着浐溪对岸,姿态中透露出沉思与深邃,引领着观者的目光向那更加悠远的深处探寻。



    画家运用简明而有力的笔墨,勾勒出远山苍茫的轮廓。山脚下,云雾仿佛轻纱般缭绕,山林在云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引人无限遐想。

    溪岸边,画家以一笔温婉而充满力量的线条勾勒出了一条横亘于画面中央的绵长水坝,它宛如画面的脊梁,支撑着整个场景的架构。溪水自水坝的右侧潺潺流出,带着轻盈与灵动。两棵松树挺拔而立,姿态各异,一棵似乎正俯身低首,静心聆听那潺潺的水声,沉醉于自然的和谐韵律之中;另一棵则呈现出优雅的S形,仿佛在天地间翩翩起舞,洋溢着自然的活力与生命的欢歌。

    水坝的左侧,三棵树木紧密相依,枝叶随风摇曳,它们似乎在享受着这山水间的清幽之音与宁静之美,彼此间传递着生命的喜悦与和谐。

     此外,水坝、古朴的水碓②屋、悠然转动的四架水车,以及那位正在细心巡查的工人,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劳动画卷。尽管工人的身影在画面中显得渺小,但他却承载着劳动的辛勤与生活的希望。

     在构图上,一溪两岸的布局构成了经典的两线构图,为画面奠定了稳健的基础。浐溪与水坝、丛林、远山等元素,巧妙地形成了优美的S形,宛如自然界的韵律在画面中自由流淌,丰富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在色彩的运用上,画作以墨色为主旋律,展现出淡雅且透明的视觉质感,营造出悠闲恬淡的氛围。

    总体而言,《冬之晨》无疑是一幅洋溢着宁静与诗意的艺术佳作。它凭借精妙的构图与柔和的色调,捕捉到山水间那份静谧而又和谐的自然之美,传达出画家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独到的艺术见解。



————————————————————

①浐溪亦名浔水,位于德化县大樟溪上游,全长101公里,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发源于戴云山南麓,环绕德化县南部,流经赤水国宝、盖德、浔中、三班、龙门滩南埕和水口等乡镇,至水口镇湖坂村的涌口与涌溪汇合,称为大樟溪


②水碓,是古代瓷厂中一项重要的水利驱动机械装置。它巧妙地利用河水的流动力量,驱动水车转动,进而带动碓杆上下运动,实现瓷土的自动捣碎和加工。这一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瓷土加工的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瓷厂中,水碓的运作对于瓷器的生产至关重要,它确保了瓷土能够均匀细腻地被捣碎,为后续的制瓷工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瓷厂水碓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卓越智慧,也是古代瓷厂生产技术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