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展览。很多艺术家的展览通常看过几张之后,就能看出他创作的模式或创作的风格上有一种定式。但是在观看今天这个展览的时候,看了这一张还期待下一张他怎么画,看了下一张之后你会感受到一种惊喜,他每一张画给你一种启发,这种在画家之中是很少见的。因为当初傅雷先生在给黄宾虹张罗第一次画展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遇到困境了,虽然黄宾虹先生的笔墨进入化境,但是把他的画几十张上百张陈列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黑压压的一片。一个画家在办一次展览,能让人每张感受到一种惊喜一种启发,这是非常难的。
所有的艺术门类里面都有两大路线,一种是直抒性灵的,把内心真实的感受第一时间把他表达出来,天然去雕饰。另外一种是雕琢成自然,他是从法度中间来的,法度到成熟之后,内心才能出来。这两种在诗歌里面就很明显,在唐代开始就有所谓的苦吟派,每一个字都要雕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一种流派。另一种叫性灵派,性灵派的主张是,我这诗如果不是从胸中流出来的我就不肯下笔。我们反过来看曾锦德先生的画,显然他是属于性灵派这一路的。因为他的画册里面有篇文章提到:“面对笔下的白纸,既要画就敢于对不住。”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是那一类的艺术家。
这两类艺术家,都有他优势的地方,同时都有受限制的地方。艺术搞得不好,也是出现两个路线,一种叫江湖气,一种叫匠气。匠气就是在美展当中出现,只重技术没有性情的。但是你走性灵派,为什么容易陷入江湖气?
曾锦德先生的画对这两类艺术,他都是一面镜子。
你要直抒性情,首先一个前提就是性情要真。当代有一路江湖气很明显的画家。第一、首先他不是真性情,他是矫揉造作,有的甚至装疯卖傻,他是一种矫情在里面。性情不真,他对待人生对待艺术没有一种真实的感受。第二、直抒性情需要写实的功底。道家里面讲虚实阴阳互根,虚的东西要以实为根,实的东西要以虚为根。很多走这一路线的艺术家他又没有写实的功底。第三、你要走性灵派,你首先要面对自然。因为艺术三个层次,一个师古人,一个师心,你既然走了师心你最后要师造化。性灵派就是说“境有所融,心能摄之;心欲所吐, 腕能运之。”就是从境界造化开始,经过内心,最后手腕出来。很多在书斋里面搞所谓的那些他以流露性情为标榜的画家为什么会陷入江湖气,一缺真性情,二缺写实功底,三缺面对造化自然的这种态度。
曾锦德先生的真性情和写实的功底还有他面对造化自然的态度支撑了他的艺术,曾锦德先生他是很鲜明的体现这三条,才能支撑起他的艺术。苏东坡有一首诗很鲜明的已经指出了这两路艺术要怎么做,一句就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另一句是“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是针对那些技术派的,走法度森严的,你最终要出新意。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针对性灵派的,直抒性情的,最终我不是抒发一下我当下的感受就完了,你最终要能上升到妙理这个境界。
所以我看曾锦德先生的画,我对他的揣测,他的想法可能是:我一定要实验,我先实验了再说,我要抛掉写实功夫包括传统笔法对我的束缚,我看我能走多远,我用最破碎的笔,我用最率真的画法,看看我能不能最终把物像把境界抓住。当然在这个试验过程,他的作品中有的恰到好处,如《赏雨茅屋》,有的有点放,有的保守,这里面贯穿着试验精神。他对绘画对人生是有一个理想追求在里面,这些作品不一定是他心目中最终完成的高度,可是路我要这样走下去。反过来看,他说要敢于对不住这张纸,他最终目标是要对得住这张纸。他的艺术给我们很大启发的同时,他对艺术的真诚态度是当今现在最值得学习,最值得借鉴的。
何光锐(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5年3月26日曾锦德画展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