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纪念文章
访谈整理
壁画保护
观后感言
作品赏析

      《芥子园画谱》的问世,有序地系统总结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技巧模式,并使之成为一种表现符号。这固然使初涉中国画的入门者有了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然而却也成为日后表现技法的桎梏。继承与创新成为近现代直至当代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众多画家试图突破的一个探索领域。然而,我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变革的一种表象,一种形而下的徒劳努力。

        看惯了五彩缤纷的表现技艺,看惯了穷其心力的完整画面,画画的本意又是什么?是心性的自然流露和意象的自由驰骋。初看曾锦德先生的画作,你会被那狂乱无序的笔调所颠覆,什么是画?是图解、说教、完美还是性情、状态、自由?我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形而上的自由境界。

        锦德先生清贫地生活在德化山区四十余年,人生的坎坷使得其须发皆白,诸多的磨难更令其对艺术执迷不悔。他与大山为伍,天然自在、朴质无华的自然环境使得他的心性无比的淳厚,他很单纯地生活在山野村居之中,宠辱不惊,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他很嗜酒,一方面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却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如魏晋之风,清朗而简约,他的画,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性流露和倾诉,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艺术表现形态的极度自由。我们在他的画面所感受到的是做为一个纯粹艺术家的感性世界。

       锦德先生是科班毕业的,对绘画语言的把握、对传统的探究毋容置疑,然而他却能跳出传统绘画程式的束缚而进入信笔挥洒的自由状态,这是很多人所无法企及的。他从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他的作品,因为他的心他的笔是自由的。一个艺术家能进入到这种自由的创作状态是很难的,这已经不是一种形式的改变或所谓表现技法的创新,而是融合了诸多传统文化的因素并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是境界而不是表象。

       锦德先生热爱生活,他的画是他对客观世界感知的一个载体,山川氤氲、墨色交融、笔痕灵动、草木有情,全无衰败颓废之象,其画中涌动着盎然的生机和艺术创作过程的自在状态。自由自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画家所缺乏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流露,是为意象。锦德先生的画无章可循,更无常规法度,看似杂乱、狂野、不羁,却印证了“天然去雕饰,信笔独自由”的艺术真谛。


       林良丰(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长)      

       二零零六年年三月十四日凌晨于厦门辛缘书屋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