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口油漏沶对传统构图透视体会
中国画山水在取景上是十分讲究而富于创造性的,古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经过是创作的准备与修养阶段。当实际运用时,动于行的游移透视酝酿着创作内容的段落章节:抬高、拉平、份量放大缩小都操在心中。万里行重要的是基本功进行着眼力的严格积蓄和知识的提高。当创作完成之后,这一幅山水已经成为所谓固定座位透视的作品,她绝非照相镜头所能完成,那么有一种未被形容过的比拟却显得十分适当——我可以用左手把远山托得更高让右手在纸上画出仰视效果,我还完全能够把西边的山推转450,虽然我还是站在固定的地点。我可以把手无限长地推向远方摆弄我的对象,可以把它托起来,或者压下去,可以把它像魔方一样转动寻找符合我创作意图、纸的规格需要的形式和重量。
西方文明是现实的,中国绘画在透视上的发现则是更为神妙,金农于广陵僧舍画的“采菱”册页,一笔一点一浓一淡处处打中绘画艺术的深奥处——深度,“咫尺万里”中的空间深度!
“宽能走马,密不通风”这些要求就是移动,像剪取天上的云彩,弃取溪边的大树一样重要。仅这一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论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将仍继续指导着绘画实际的发展,在改革中发挥她的光芒向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交流。传统绘画的时代感与传统京剧的发展一样,不是强加上钢琴提琴所能解决奏效的。
如果蜜蜂在千里飞行中带来的是花粉,我们则是带来美的形象,着意于美的创造。大观园里的众多人物,每个人的心事只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曹雪芹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或让贾宝玉代替她们道出,这文章的布局与林木石水的俯仰流动一样,作者应该熟悉它们。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