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
鹭岛求学
戴云蒙养
诗词文章
艺术笔记
教书育人
信        函


《中国美术史之绘画与陶瓷》

 曾锦德 1982.11.15


        绘画与陶瓷

        彩陶艺术

        辽墓壁画

        楚帛画

        长沙马王堆文化

        隋展子虔

        吴、曹人物佛仙

        唐俑、三彩

        宋画院与黑铁绘,刻划花与剔剥,书法与东坡宜兴行。

        元青花与黄鹤山樵

        明仇十洲、徐渭与成化彩,宣德、嘉靖青花,万历德化白瓷观音。

        清四王、蒋廷锡与康雍乾;八大,石涛与民间鱼鸟的繁荣。

 

                                           元

                                           ↑

                    宋-——明(浙.吴派)——清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明代,浙派和吴派成为主流,先后持续近三百年。

        南宋院体山水(马()夏圭惠沛)经赵孟頫等人的反对后,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几乎统治了元代一百年中国画坛。而马、夏一派则由孙君泽等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坚守小块阵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切恢复宋制,设画院。自明初至嘉靖间(1368至1566年)最高统治者不喜欢元四家那种枯寂幽淡的作风,而喜欢南宋院体严整苍劲的画法,有意识地提倡李(唐)刘(松年)马、夏。流风所及,涌现不少名家,其中最大的画家当推戴进,被称为浙派的始祖。

         戴进(1388-1462)钱塘人。宣宗、宣德间(1426-1435)征入宫廷作画,为院内画家谢环新嫉妒,在皇帝石分挑剔他画渔翁不应穿红袍,因此被排挤放归。

        吴伟(1459-1508)江夏人(武昌)继之而起。成化间(1465-1487)为宫廷作画。宪宗(朱见深)赐他“画状元”印。他虽学戴进,而益加豪放,充分发扬了马、夏的作风。在宫廷中很得意,于是浙派炫赫一时,同时形成浙派支流“江夏派”。

当明初最高统治者大力提倡南宋院画,浙派风靡全国的时候,在苏州、无锡一带的一批画家却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如马琬、徐贲、王绂、陈汝言、杜琼等人,他们都是文学家、诗人,又能画几笔画,是“吴派”的先驱。

        吴——沈周(1427-1509)江苏吴县相城人。他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朋友,父亲与伯父是杜琼的学生。其画风远追董、巨,近师吴镇与王蒙。流传的有两种作风,学王蒙的世称“细沈”;作风苍劲浑厚,气势雄健得力于吴镇而参之董、巨者,世称”粗沈“。

        沈周学生很多,最有名的数文征明和唐寅。

        文征明(1470-1559)吴县(苏州)人。他的作风不外赵孟頫、吴镇(成化六年——嘉靖三十八年)与王蒙三家。他不同于沈周的,是以王蒙、赵孟頫为主调而以吴镇为辅,自成风格。“粗文“取之吴镇、沈周。(和元四家同一类,简洁而苍润)“细文”取王蒙、赵孟頫。(往往是青绿山水,画得绵密工微,文厚雷丽)

        吴派有这两员大将,在正德、嘉靖间(1506-1566),几乎取得明代画坛的盟主地位。

        谈明代山水画,往往以唐寅、仇英、同沈、文并城“明四家”,而且有以唐、仇同划入吴派的,其实不尽然。唐、仇同为周臣的学生,他们主要是学南宋画院李唐、刘松年的。从师承关系看,应该划入浙派。问题在于他们在李、刘的基础上,又渗入了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已从根本上改变了院体山水画的固有面貌。至于仇英的青绿,更是受到赵孟頫影响,同样是具备了文人画条件的。

        各种画派的创派者,都有独创之处。但是到了末流,往往就发生了流弊,增加了习气,流于公式化了。

        浙派到了张路后,每况愈下,剑拔弩张,空陈形式。兰瑛(1585-1666)后起,稍振颓风,但积学难返,已臻末运。

        吴派也是一样,起初一二代间还有好画,后来都画得死气沉沉了。

        正当吴、浙末流的时候,继吴派勃起的有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赵左、顾正谊以及“画中九友”等人。以董其昌为领袖的成就,为清代三百年的统治阶级画家推崇,列入董源同等的地位。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好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县人。官南京礼部尚书。他以赵孟頫复古派已经走过的道路来自我标榜,声言远追王维、荆、关、董、巨、米、高,近师赵孟頫、元四家。实际上他是专学黄公望而稍加变化的。在画面上,追求一种更加温润、柔雅、涵蓄、安静的效果,注意水分空气的感觉,而出现一个新的风貌,形成以他为首的“松江派”,有人称之为后期吴派。董自论曰:“余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他这话是实事求是的。虽然这一派缺点是温润有余而骨气不足,墨法甚佳而笔力较弱,但明末清初,山水画坛上驰骋的,不是文、沈,也不是浙派,而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所谓“画中九友”。特别是其中的王时敏、王鉴及其门徒了。

        周积寅《浙派与吴派》江苏画刊81.2期

        溪山鱼艇轴——吴伟

        杂芜中远影,近树马夏遗风强。

        清溪垂钓图——沈周

        笔墨俱到,章法奇秀。

        万壑争流图——文征明:

        三叠深远,局繁杂而势弱,笔虽健,全貌不整。

        松溪幽胜图——董其昌

        概括力强,气势雄伟。林木苍劲,结构严谨。

        秋林晚鸦——兰瑛

        清寒幽雅,高古遗香。

        读此五画,明了一个胸中存多少力量,气势树得起已否,居游爱何种环境,无不是一个人之轻重、好恶。章法似作文,要破题目,达意传情,不要死做报导游记。章法不是布局之方法,而是以视觉形象做文章。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