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岱仙瀑布对传统构图、透视体会
曾锦德 岱仙瀑布 纸本设色 268x128cm 1985年
中国画山水在取景上是十分讲究而富于创造性的。古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经历是创作的准备与修养阶段,当实际运用时,动于行的游移透视酝酿着创作内容的段落章节:抬高、拉平、份量放大缩小都操在心中。
万里行重要的是基本功进行着眼力的严格积蓄和知识的提高。当创作完成之后,这一幅山水已经成为所谓固定座位透视的作品,她绝非照相镜头所能完成。那么有一种未被形容过的比拟却显得十分适当——我可以用左手把远山托得更高让右手在纸上画出仰视效果,我还完全能够把西边的山推转450,虽然我还是站在固定的地点。我可以把手无限长地推向远方摆弄我的对象,可以把它托起来或者压下去,可以把它像魔方一样转动寻找符合我创作意图、纸的规格需要的形式和重量。
金农 采菱图 纸本设色 34x26cm 1759年
西方文明是现实的,中国绘画在透视上的发现则是更为神妙。金农于广陵僧舍画的“采菱”册页,一笔一点一浓一淡处处打中绘画艺术的深奥处——深度,“咫尺万里”中的空间深度!
“宽能走马,密不通风”这些要求就是移动,像剪取天上的云彩,弃取溪边的大树一样重要。仅这一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论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将仍继续指导着绘画实际的发展,在改革中发挥她的光芒向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交流。传统绘画的时代感与传统京剧的发展一样,不是强加上钢琴提琴所能解决奏效的。
如果蜜蜂在千里飞行中带来的是花粉,我们则是带来美的形象,着意于美的创造。大观园里的众多人物,每个人的心事只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曹雪芹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或让贾宝玉代替她们道出。这文章的布局与林木石水的俯仰流动一样,作者应该熟悉它们。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七日
构图85.05.31(五阴)
注意左右起伏与上下段层次属于一般基础,注意黑白虚实的布局仅是第二阶段的知识,还有第三种构思,深度的节奏美。“秋晨”很自然地使山厚实了。四联纸“油漏沶之秋”更必须求索这种有节奏的厚度来与横溢的秋水相处。
惜墨如金:挥金如土在刀刃,惜……金玉砚边。笔与墨之行贵自然含畜,吐自笔端。玉笺承天地神韵,冰肌玉骨容不得一点污俗物。每笔占阵,克无不胜,华采愈增,全在墨惜。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一日
1、修改局部不足处,要反复推敲,经三晨检阅是否在此中几处。2、手中握笔后于碟中推敲墨度是否适中,然后严阵以待,如初耕耘处女地然。
最后看整幅画的气氛不足何处……亦需细心审定,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大概括总括之,如此则大局如初构总效果与当时大局印象。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
油漏际按照母亲的意思添上小鸟,“有山要有鸟”。
一九八五年六月三日
揭壁上水口瀑布。画题“母亲教育山必有鸟,春秋意飞去复飞来。 1988.4月十五日七十老母念子又进山,奉其意添六只盘旋画中”。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