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
鹭岛求学
戴云蒙养
诗词文章
艺术笔记
教书育人
信        函

其一

     若流水有义万湍交集,跃跃腾腾齐声呼唱,又有何生之太短。图中天地原有多少纵横,愿丝泉清流一总长江黄河,成万世不绝之巨流。

     一九六八年夏至二天


其二

     题款的问题,古人长款多见,但相应地把天留下了四分之一或1/5强。这种款行数如果5至10行都十分妙。可是仅一行半却也显得突然。目前,天留这么大的画已经很少见,所以每行都仅能存五六字,而且须要横铺过去约八至十行才显得贴局。

      透视的问题,实在我们中国画要高明于西欧发展中印象流派的“创造”。如果说西画在色处理上发展到现代各种不同的流派,那么中国画在透视上的创造则是独到的,十分高明的。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先辈早已经把透视服从于立意和构图上,比如迁远就近,推近就远和移动去障碍视线的山头。怎么说呢?可以这么体会,主观意志作为艺术导引观赏者把不需要清楚以及须要清楚的建筑、树木推远或就近,依我们实践生活中的体验再现现场。同时可以依照画面的需要,开阔境界,把自然中重叠的峰头一刀(或实作愚公之锄)铡切去,成为平台似的峰座,而且根据画上树的大小,使人为定境的时间同时蓄着一层舒服的感觉和印象。

      对于“Y”这种常人所称的石面,如上推测,我以为是生活中雨后塌方那么一种黄土结构的坡面,而不是石质的传统皱法。由于显得新鲜,同时在当初画家眼中有根据以致画开了,不意专事临摹的人就把它视为石皴,以讹传讹,致于把真的美无形中丢弃,并形成一种“石分面”的典型套式。

      对于树干的白露,即,我认为这是真正提炼后的结局,而不是古拙甚至于所谓的“不科学”——即没有掩遮透视。这种处理实在是本质透底的艺术表现,如果允许打个不妥比方的话,我以为它是树的解剖,如西方雕塑裸体的美。因为中国画的线条和造型注意气候季节的寒暖变化,而树干是说明树种类最有用的假名,比针、夹、点叶更能表现骨气笔法,所以我们有重新学习古人的必要,而根本不能夜郎自大,凡事自以为是。(当然是应是研究,不能神经过敏,草木皆兵。)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夜  


其三

        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五代荆浩笔德记

      大王峰雨后——作画者重情韵气,朋友切磋在诚字。

      墨骨在腕中游艺,笔道即感情之生发。

      评画熟当生求,做人应留有余地,能如此我行我素可耳。

       一九八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戴云孤舍


其四

    古曲“流水”——音乐家以声音通过如绘画一样的表现手法,点、线、面、烘托、渲染、作出对美好事物的描写——时间、阅读的过程。声音。

      饱经沧桑。照搬生活,就是背叛生活,你应设想:当你失去自由17年之后,重新如现在一样站在画桌前!“根据你的印象画吧,我今天有个约会”——中国画。时间卷走了一切!“我要报答你,服从你,到了时候请你吩咐。”真正的幸福是不能建立在谎言上的,官官相仇,除了共同对付老百姓。“只要肯花钱,囚犯也能买到。”心中坦然,就可以置之不理。”爱德蒙——以后的事,就让爱神去安排吧!15.15分

     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五日(三)五点四十分复雷雨。


其五

     近黑远白,国画不易之原则,否则诗书题款无以发挥民族艺术效果,前人所谓字、画、诗、印章四绝。雨景前清后浊,近明远晦,天空阴暗,字题之乃蛇足,清雅全无。四王之画,天空开朗明洁,落下数行款,其趣味为西画所不能极。

     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一日


其六

      自然界、宗教神、人自身、山水、佛仙、美女、才子,至于花鸟、走兽、鱼虫、家禽、盆景、八古、枯木、幽竹、流泉、飞云,又至于椒蒜、蔬笋、草菌、麻姑,又又至于蝠福、如意、谐音、象型、红黄绿紫、黑白浅深,皆所谓百家争鸣也。

     光阴匆匆逝者如斯,肥瘦荣枯、青黄颜色、朝夕四季无不在观察之中,西画之型与色,中画之色与型何曾相左。

     线乃注重于动感,面为阴阳厚薄,中西文化又何所差耶。艺术之强调个性最为上峰,而主观否定他人又在狭隘之修养,安石、东坡皆高人一等,又何必以主观否定经历之广深,以己之意强诸他人哉!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德记


其七

     早起拟文章,山水画,诗言志,诗画可兴邦灭国。文人画与知识化。基础教学与素描云云,在中国画更应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史记、儒教、诗歌、戏曲和小说。

     宋诗之精华多荒寒,激越而为数少,

     宋画瑞庄丽明,北宋画院之风尚。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日


其八

      您终于益加明白艺术力量贵在何处——多少乱笔是心中无所企求的。

      让你须要的生命站在你作品前面留恋不去。用心血耕耘我们共同的感受,沟通心灵里闪闪不灭的生活火花吧。

      管林人须要的是——锯子斧头对付幼林。

      如果不锯掉寄生的枝,砍掉多余的杈,长成的一定不是什么栋梁材,而只能是烧火柴!你懂吗?

      作家不是失败者的传记者。一个好艺术家须要考虑各种影应,是的满足,伤挫的抚慰。

       “一代语言不相通,苦尽甜来似梦中”,辣得挺劲。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五日


其九

     人事可淡可浓尊旧道,

     画意不奇不妙反为之。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其十

     山并非静,要静中孕着时代脉冲与千年文化的吞吐。

     “经意之极”是小菜农懒予维持衣饱的必然趋势,“若不经意”则是汗水所到处,积年累月,无须大费精神。

趣味,小品珍如珠,易成难攻,须才力相辅。

     巨幅写山,易攻难成,要在道心佛骨转磨。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


其十一

     文与理合则能雕磨与砥触终能留下净土——山水不专于某氏而固于诚者。所以诸葛躬耕草庐而终统师而出!而今杨诚斋诗家何以不见,而狼牙山五壮士般的山水造形却大有其人——他们不是追索生前霞光吗?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    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辩。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五日


其十二

      在水口油漏沶对传统构图透视体会

     中国画山水在取景上是十分讲究而富于创造性的,古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经过是创作的准备与修养阶段。当实际运用时,动于行的游移透视酝酿着创作内容的段落章节:抬高、拉平、份量放大缩小都操在心中。万里行重要的是基本功进行着眼力的严格积蓄和知识的提高。当创作完成之后,这一幅山水已经成为所谓固定座位透视的作品,她绝非照相镜头所能完成,那么有一种未被形容过的比拟却显得十分适当——我可以用左手把远山托得更高让右手在纸上画出仰视效果,我还完全能够把西边的山推转450,虽然我还是站在固定的地点。我可以把手无限长地推向远方摆弄我的对象,可以把它托起来,或者压下去,可以把它像魔方一样转动寻找符合我创作意图、纸的规格需要的形式和重量。

     pastedGraphic.png

     清 金农 采菱图

     西方文明是现实的,中国绘画在透视上的发现则是更为神妙,金农于广陵僧舍画的“采菱”册页,一笔一点一浓一淡处处打中绘画艺术的深奥处——深度,“咫尺万里”中的空间深度!

     “宽能走马,密不通风”这些要求就是移动,像剪取天上的云彩,弃取溪边的大树一样重要。仅这一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论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将仍继续指导着绘画实际的发展,在改革中发挥她的光芒向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交流。传统绘画的时代感与传统京剧的发展一样,不是强加上钢琴提琴所能解决奏效的。

     如果蜜蜂在千里飞行中带来的是花粉,我们则是带来美的形象,着意于美的创造。大观园里的众多人物,每个人的心事只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曹雪芹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或让贾宝玉代替她们道出,这文章的布局与林木石水的俯仰流动一样,作者应该熟悉它们。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七日


     构图

     注意左右起伏与上下段层次属于一般基础,注意黑白虚实的布局仅是第二阶段的知识,还有第三种构思,深度的节奏美。“秋晨”很自然地使山厚实了。四联纸“油漏之秋”更必须求索这种有节奏的厚度来与横溢的秋水相处。

     惜墨如金:挥金如土在刀刃,惜……金玉砚边。笔与墨之行贵自然含畜,吐自笔端。玉笺承天地神韵,冰肌玉骨容不得一点污俗物。每笔占阵,克无不胜,华采愈增,全在墨惜。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一日(五阴)


     1、修改局部不足处,要反复推敲,经三晨检阅是否在此中几处。2、手中握笔后于碟中推敲墨度是否适中,然后严阵以待,如初耕耘处女地然。

     最后看整幅画的气氛不足何处……亦需细心审定,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大概括总括之,如此则大局如初构总效果与当时大局印象。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