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
鹭岛求学
戴云蒙养
诗词文章
艺术笔记
教书育人
信        函

其一

     时代气息是作品的面貌,内容的深度则反应作者的生命之光。

     认为自己非近某家某法则是不当的,错误的。至于书卷气,则是最好的东西,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与进一步提高的基石——我对画常有不足之感慨而慕羡文字(诗歌文学)的表现力强于此丹青,以致每有以字代画表现欢乐之幻想。

      从欣赏面读的角度对画面自有另一种临境的直感,这种一刹那闪电般的刺激,芝兰般的芳香可以达到一下子使读者的心完全受到影响、震动……这是有别于文学之处的。因为她少去许多铺述的过程,把生动的画面集中地呈现在几平方当中,好像电影海报剪辑数个镜头概括了万米长的胶带一样集约。

      不必要求钢琴曲奏出手扶拖拉机的农村“新貌”,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从过去到现在,青山还是那样安静地面临着未来,不会因为一片山头被夷为机场而有所改变,只有泥土和水是永恒的。永恒的关系产生一切概念,繁枝末节应当摒弃就简。

        一九八五年一月廿二日


其二

    所有光辉的篇章无不是用朴素、真实、平凡的水珠聚成,一点点的沙尘堆起......践踏基督学说和无视人道的强人给历史留下的罪恶影响不应该再令其得逞......善良二字是多么苍白,已经变成怜悯的对象,成为卑贱的代号。可是,依旧朝着善良正果移动的人,却是民族的希望。

    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


其三

     我在北京办展览期间,最后对北京画界终于也产生了了了之慨……画:是谁也不认谁的账,像国术拳种一样,各立门户,甚至拳手体操一起来……刘国松讲了一个座,美院教师不让学生用毛笔作画,弄得学生只好把画纸捣乱醮墨,也有愁得想用头发代笔,画界疯了!……只有在大自然中把自己的个性复杂化了,才能择景。北京画家玩的是小儿戏,摆木头建筑,折了叠,叠了折,玩构图,摆来摆去像积木,再不然就是用笔耍威风,玩色彩,玩腻了就找出版社泡茶,谈变革唱创新——多可恨!

一九八六年一月廿六日


其四

     为人学道削青竹,除恶不在文章多!唐以后山水画若佛教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这当中的道理,是围绕着“永恒”这个主题,围绕着“真”与“假”这个最现实的意义展开的。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三日


其五

      山水画的“创新”是相对的,发现“新途径”超越前人才是山水画家追求的目标,必须提倡越过每一阶段某一前人的水平,而不须在“创新”二字上用功挥汗,——石绿这一颜色是求真的典范,应与“似与不似之间”相对照研究,才不至挂一漏万。练功洁:以六分墨纸上满书行草,令熟思后布局,构皱、增厚。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其六

    艺术上的所谓革新口号十分幼稚,今天的画不一定站得住脚,昨日也并不一定就意味是旧四季。一岁百年人生有几何,春秋而依然年年有变,变化才应该让艺术家作永恒的目标一生追逐。有继承才能发现传统文化也才有自己,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其七

     下午画“冬景”于酒后。此画的雪路近山远大,才能把画境推远。对中国画的透视学需求索,不要唯所谓科学规律。以俯视看梭形,这才显得正常,或许这就是中午的太阳比较小的原因。传统人物以主次定大小,小就是删节。艺术上的所谓“革新”是相对性的,暂时而言,昨天一定旧于今日,一切的“新”都如四季的变化一样,每一年的春景对一棵花一棵树,每年都在改变,所以艺术上永恒的追求是继承发展,在“变化”两字中推敲,求取艺术手段的变革,丰富,而断然不是指导中国画“革新”云云!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八


其八

    画没病呻呤又何必呢,真正别自我表现,应当把所闻所见抑结于胸一吐为快!虽然只有一管弱竹,一墨一水还是可以写出人间不平事。

     千万爱惜笔墨,不要把自己当成世界!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其九

      晚上南天见星星、见月亮。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教精神对我绘画理想的影响:

      敬谨自己的言行规范,于笔墨吞吐间慎如一言一行;

      庄严持重,育己抚众,道人间世于莲花径中;

      草木虫鸟与我同乐与天地日月同生;

      形不一,神则一之, 形可化,神则永;  

     万物唯我神尊圣,寂、静无纷争,息五官,正躯体,纯自然生态,不与妖魔为伍;  

     伴烟霞风露兮居岩岗,弃市井怨咒兮撞钟鼓……  

     一九九五年八月三日


其十

     董文敏书画囚于身世,脱不了书香身份,亦其命!石涛八大,落拓禅界唯求延命,终与天日共存。吾又慕髡残能忍守恒,虽然终其身修一管,却谁能胜其寒剑之报。花甲在望,荒草我身,需自爱!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其十一

     麓台祁妙,在布局,其经玮远近,大小对比均在规矩中求夸张寻幽微、极穷奥妙,其笔墨在惜简,不浪用笔墨自寻烦恼,读其画甚胜柳宗元之神笔。

     一九九五年十月廿日


其十二

     文化遗产。传统绘画遗留保存下来的优秀作品,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继承总结发展起来的民族遗产,每位现代艺术家在自己的前途里只存在继承发展的问题而没有别的路。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谈什么创新,皮毛的关系与狮虎豹猫兔的皮毛有别之关系分明,没有民族就谈世界,不必冠予“中国”画的发展,“创新”!懒惰的人,妄求树名逐利的人被引诱了,他们大胆地用传统工具和材料引进拉美文化(欧洲的传统绘画也是扎实保守排外的)也就是野蛮岩画文明和现代工业文化糟粕。他们有正确进取的一面,但可惜,他们仅仅是在中国“创造”而不是在中国“创新”绘画。对于近代绘画他们缺乏知识,对于近百年的欧风东渐更不愿逆流探索……什么叫四大家八大怪,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走向问题,雅片烟和西药洋大夫,驴马道和机器玩具……我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向中国历代的服装创新先行者学习,只有中国的服装式样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攀比的,从棉、麻、丝材料的编织图案到色彩成衣,有谁敢来挑战。浅陋的狂人只承认性无差别,对衣食的文化差别传统色彩总是视而不见。“创造”吧,别来混淆“创新”中国画才子们,历史将不会割断也无法割断混血儿存在着,混血文化也永远存在着,但——中国文化传统遗产首先就是你必须认真去学习的课题。

     河的文化,交通是文化交“流”的火烟。

     民间文化是基础是大地,土大夫文化是树,摘果实的文化是帝王。花草、肖像、山水是最能从三大方面深究的课题,从民间到宫廷。

     太空开发仅能意味着繁荣而不是毁灭你我的差别与兴趣!

     一九九五年十月廿三日


其十三

     要继承传统画遗产,探索山水一径,必须明了古人崇尚之处,他们或则深受老庄影响,或则自身遭遇历史形成……“老子”六十二、八十一章:美言可以市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用心于研究清代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家,寻找他们的思想与朋党间交流诗画的历史背景,纳文、艺于一炉,浇灌陶埴兰圃自家砚田。

一九九五年十月卅日


其十四

     绘画与文章不同:文章以文字组合叙述形象生命,绘画以笔墨摄取对象神貌。文章需要时间展开,绘画则如雷电闪照。至如品相逸妙,全在作者追求之差异。读画如读文章(山水花鸟均可涵养人生,人物几乎已先立意),治国的文章,养生、哀怨甚至娱乐的文章各异,所以画有取态静逸者,有才气横溢掷笔一快者,有相对默默可神交者,更有厅堂与书房绝然相反者。          

     读文章不易,读画更为易成难好,没有文化的众生盲于此道,浮艳的绘画属于民间年画层次,与自在自信生灭由天的“国画”两码事。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卅一日(二、晴风大九月初八)


其十五

       山水画最面向“自然”,是“人生”与“永恒”最严肃的主题,升华也好,浮沉也好,你面对着它,在它的窥视下,走完各自的一生。千百年来,能得到它承诺的人物也只有千百人。作为直接表现大自然的画家,其思想节奏必须经受各种名利荣辱的磨励,在其特定环境中书写表现自己别人无可替代的作品。宋人的画是大宋王朝的集中表现,元人的画为之一变;朱明王朝的绘画大多名存实亡,到了清代才又打破阵局,一吐为快,出现敢画敢说敢为极有个性的人才。近现代打破局面的作家只有人物取得较大成就,花卉次之,山水又次之。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




曾 锦 德 艺 术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