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
鹭岛求学
戴云蒙养
诗词文章
艺术笔记
教书育人
信        函

张老师、师娘:

       我十四日就具体跨进对壁画的实践,到磁灶为德化陶瓷公司承担联合企业的技术责任。不过,在时间利用上依然得到保护。我希望通过这项工作的进行能取得游踪国内,熔我艺术的目的。

       五月,我与周韶华开始书面探讨问题,他很热情,给我相当的信心。目前他又溯长江而上在深入生活。下面是我给他的信。

       周韶华先生:读了你的文章后,决定占用先生一点时间写这封信。美术界很“热闹”,这只是表面花样,实质上很沉闷,因贫血而十分苍白。这种倾向难以迅速纠正不外乎精神麻木,艺坛的师风和出版界特别是评论界不力所造成。韶华先生,你是一院之长,希望你能强扶门风,用大浪淘沙般的黄河之魂,向兴风作浪的一群学子进行讨伐、规劝。试看文学界,并没有出现别林斯基与杜勃留罗波夫。为什么绘画界追逐形式的东西却在不同程度地弹冠相贺中,而慧星般的现实主义作品却难以受到恩宠保护。外来文化的影响浸入每一个角落,象货币以它特定阶段的非常影响乘机泛滥。当然,中国的园林建筑、音乐绘画,必定能与长江黄河一样地径直东流,汇入世界文化海洋的交响中。作品的时代感不在于作何种形式(抽、具象、装饰)追求,什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才是决定艺术生命的因素。不管是关汉卿、倪云林还是曹雪芹、八大,他们不会无病呻吟,而是像夏蝉、秋虫一样,献出了某一历史时期一个人所能尽的最大反响。

       表现手法有高低雅俗之分,而不容有红颜落花之别,宫廷画家仅在某方面有别于颠狂的卖画行乞者(仅此而已)。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何必丢掉本民族的艺术而乐道,麻醉于迪斯科,像公子哥儿非去求取一种刺激或者摆脱,我们现阶段需要把精力有效地集中在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上,既可请毕加索、柯罗的子孙来中国研究,也应请中国的画家去向别人学习,使中西文化沟通影响,吸收发展。

       我是个山水画爱好者,六届的银、铜奖,没有能代表国家现在应取得的进步(恕我直言),不管是“太行丰碑”所追求的结构新鲜感还是“春雪”“孟良崮”所执着的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一九五七年去世的日本画家川合玉堂《山卡的冬》比“秋水无声”局面更打得开。《多武云峰春雪》的登内微笑要是能活到今天,《瑞雪》仅仅是姐妹作。青山杉雨先生对傅益瑶说:“中国笔墨之神通,是无与伦比的,实在是东方绘画艺术中最宝贵的东西。”说实在的,一个艺术家所从事的道路是十分艰苦严肃的,虽然使命感不必人皆有之,然大名却不可不要。

       我20岁毕业至今朝夕以山水为师友,画还是拿不出去,体会很深的,并以为很多人太自以为是了……即颂画安!

       张老师,福建的零落状态你是看到的,所以我想与湖北、四川建立联系。我的后盾目前是戴云山,对武夷还欠熟悉,希望通过对壁画的建树打通游历的路。最近我画的都是二至四张纸连接的大画,不便邮寄去让你看看。但我画得慎重,每幅历时总有半月时间。到磁灶后,我还是会经常回德化来作画的。

        ......                                      

                                     颂

        长寿!


        不孝德

        1985.6

曾 锦 德 艺 术 馆